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給孩子“延遲滿足”, 有必要嗎?

給孩子“延遲滿足”, 有必要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給孩子“延遲滿足”是怎麼回事?家長知道什麼是“延遲滿足”?生活中,有很多所謂的育兒知識,都會被爸爸媽媽們誤讀——或是斷章取義,或是歪曲了作者本意。如果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孩子真的有可能被“坑”!

先來看看下面這些小示例,看看他們是不是發生在你身邊,或者你就是這麼做的:

X的兒子2歲多,每次要喝水的時候,X都會有意拖延一會再給;X的兒子經常爲此大哭;

Y的孩子今年6歲了,每次想買玩具,Y都會“繃”一會才滿足要求;

Z 的孩子想學古箏,但爲了讓孩子對學古箏更有興趣和恆心,Z 故意延遲答應,等孩子一再保證一定好好學的時候纔給買。

這些家長們的做法,依據都是一個——延遲滿足,這也是很多育兒書中提到的經典概念。不過,他們做的對嗎?延遲滿足有哪些陷阱和誤區?

給孩子“延遲滿足”, 有必要嗎?

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來自於60年代一個經典的實驗——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實驗中,孩子們會坐在一張放着棉花糖的桌子前。孩子們會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一塊棉花糖;但如果他們能忍住15分鐘不吃,就可以得到雙倍的獎勵。

後續針對這些孩子的跟蹤研究表明,當初那些“忍耐力更強”的孩子,也就是能夠忍住15分鐘不吃糖果的孩子,在後續的學業表現中會更加出色(SAT成績),後續取得的人生成就也相對較高。人們因此得出結論,具有自控力,懂得做出明智選擇並堅持到底的孩子,將會有更好的未來。

給孩子“延遲滿足”, 有必要嗎? 第2張

長達數十年的跟蹤試驗,是不是可以說明,這是一個培養優秀孩子的良方?只要孩子能有自控力,就找到了成功的鑰匙?

當然不是!使用延遲滿足對孩子進行訓練,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望文生義,盲目模仿,只能是給自己的孩子“挖坑”!

給孩子“延遲滿足”, 有必要嗎? 第3張

1 孩子具有認知能力

這是延遲滿足訓練的前提。棉花糖實驗測試的是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就需要孩子的年齡和認知能夠讓他們自主選擇。在年齡上,至少要在3歲以上,有基本的認知能力,也能夠理解自己的行爲以及產生的後果。重點是,孩子能夠在訓練中得到正向的反饋:即通過延遲滿足,獲得更多的快樂。如果孩子的認知能力達不到, 這種訓練只會讓他們產生錯誤的概念——比如,需要一味地服從;缺乏關愛;缺乏安全感等等。

2 基本需求不能用做“棉花糖實驗”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有尿想尿,不想吃不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這些都是孩子的基本需求,需要無條件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所以,這些都不能作爲“棉花糖”實驗的對象。超出基本需求之外的東西,比如零食、玩具這些非基本生活需求,才能夠作爲訓練的對象。

3 遵守遊戲規則

不知道你小時候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家長答應一會買的東西,最後往往都不了了之了;說好的“等一會”、“下一次”往往都沒有然後了······家長對於規則的態度,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行爲。當孩子不能夠確定等待能夠得到更大的收益的時候,往往就會先“落袋爲安”。

“棉花糖”實驗是一個嚴肅的事情,不能成爲家長敷衍孩子的藉口,也不能成爲與孩子交換的條件。家長事先和孩子制定好規則,一旦承諾,就必須要實現,而不能以家長自居,隨意破壞規則。只有形成了明確的預期和信任,才能讓孩子自發地約束自己,發展出良好的自控力。

給孩子“延遲滿足”, 有必要嗎? 第4張

最後,小編需要提醒各位爸爸媽媽:棉花糖實驗只能是偶爾爲之,不能成爲家長教育孩子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當下需要當下滿足帶來的確定和安全感會更重要,過多的延遲滿足體驗可能會讓孩子恐懼和憤怒。就好像人總是處於飢餓之中,有了上頓沒下頓,就容易暴飲暴食,在擁有的時候瘋狂地、甚至是報復性地滿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