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打嗝放屁罵人吐唾沫,當熊孩子遇到臭毛病,怎麼破!

打嗝放屁罵人吐唾沫,當熊孩子遇到臭毛病,怎麼破!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假期,包子奶奶帶着小籠包和弟弟回老家住了一段時間。等我再見到小籠包的時候,發現她多了一個臭毛病,她總是不自覺地咬下嘴脣。打嗝放屁罵人吐唾沫,當熊孩子遇到臭毛病,怎麼破!

一開始,我沒太在意,想哪個孩子還沒點小動作啊,估計幾天就好了。

但十來天過去了,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糟糕了。她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咬嘴脣,包括晚上睡覺時候。而且她睡着了,我必須使很大的勁兒才能給她掰出來。

我開始焦慮了。

我對家裏人說:以後誰看到她咬嘴脣都必須要提醒她,這臭毛病改不掉,實在太難看了。

一時間,全家人都進入了草木皆兵的狀態。

“小籠包,不許咬嘴脣了!”

“小籠包,你怎麼又咬嘴了?”

“怎麼又咬?這麼漂亮一個小姑娘,哪兒學的這臭毛病!”

……

那段時間,除了正常的吃喝拉撒睡,全家只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盯着小籠包那張嘴。

但好像大家越提醒,小籠包咬嘴脣咬得越頻繁。

發展到後來,我每次看到她,她都是緊緊咬着嘴脣。

而且,一開始我們一提醒她,她還能立刻就鬆開。

但漸漸地,不管我們怎麼說,她瞪着眼睛看着我們,就是死死咬着不鬆開。

一天晚上,我終於忍無可忍地爆發了。

本來我正在繪聲繪色特別投入地講故事,不經意瞟了一眼,小籠包竟然又在咬着嘴脣。

我感覺我渾身的毛瞬間炸開了。

我把書啪地合上,狠狠地瞪着她。

小籠包懵了,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嘴脣還是緊緊地咬着。

我伸出手來,使勁兒掐住她的嘴脣,開始怒吼:“你到底怎麼回事兒?讓你不要咬嘴脣,不要咬嘴脣,你怎麼就是記不住?”

“你今天倒是說說,你爲什麼一定要咬嘴脣?你說啊,爲什麼?”

……

小籠包不說話,只是眼睛裏含着淚,看着我。

“我問你呢,爲什麼啊?你爲什麼就非要咬嘴脣?你今天不說出來,我們就別睡覺!”

小籠包的眼淚開始嘩啦啦往下掉,想哭,又使勁兒忍住,“媽媽,我也不知道啊!”

“不知道?你爲啥不知道?不知道你就要咬嗎?全家人苦口婆心地說你,都沒有用,你到底怎麼才能改了?”

小籠包嗚嗚地哭了起來,用小手拉我的胳膊,“媽媽,我以後不咬了,你不要生氣!”

可我當時已經完全失控了,明明知道發脾氣對這件事情有百害而無一利,但我已經完全陷入了自己的情緒泥潭裏。

我把這些天來的焦慮,擔憂,憤怒,全部變成了疾言惡語扔了出去。

我一把推開小籠包的手,“不講了,今天不講故事了,你睡覺吧,什麼時候改好了,什麼時候再給你講故事。”

小籠包一邊哭一邊躺下,一邊努力閉上眼睛,不知道小聲抽泣了多久,終於睡着了。

這個時候的我,終於冷靜下來了。

看着小籠包臉上掛着的淚珠,我的心拉扯着疼。

我問我自己,我這是幹嘛呢?

我怎麼能這樣對孩子呢?

打嗝放屁罵人吐唾沫,當熊孩子遇到臭毛病,怎麼破!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中,一夜無眠。

第二天,正好上心理諮詢師的輔導課,教授講到了發展心理學,說到了嬰幼兒期的各種心理、行爲表現。

課間,我請教教授,“小籠包總是改不掉咬嘴脣”,該怎麼破?

教授詳細瞭解了小籠包的情況後,說,“孩子任何一種行爲表現肯定背後都有原因。她頻繁咬嘴脣,可能是源於某個場合給她帶來了焦慮、害怕、恐懼,或者其它不好的情緒,這是她發排解情緒的一種方式。可能過一段時間,自然而然就好了。

但因爲你們全家人過於緊張,不斷地去提醒她,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爲了一種暗示和強化,起了相反的作用。建議你們不要再去注意孩子的多餘動作,聽其自然。”

聽完教授的建議,想到這段時間以來,我給小籠包傳遞的壓力和焦慮,又想到昨晚小籠包哭紅的眼睛,我快要哭出來了。

天哪!我簡直是一個太糟糕的媽媽!

教授看透了我的心思,對我說,“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足夠好的母親’。

而所謂‘足夠好’的意思是說,再好的母親也不能滿足嬰幼兒所有的需要,無法每分每秒都陪在他身邊,也不能保證不犯任何錯誤,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盡力而爲,爲其提供一種溫暖、安全的氛圍,這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還有,我們一直在這麼努力地學習各種育兒知識,提升自己,改善親子關係,這就足夠了。”

聽完,我的內疚感終於緩解了一點,這纔想起來要補救。

我問教授“我應該怎麼彌補昨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呢?”

教授笑了,說“你可以向孩子道歉啊!但是一定是認真、真誠地道歉。”

那天晚上,洗完澡,小籠包抱着一大摞繪本爬到牀上,“媽媽,講故事!”

她好像已經忘記昨晚媽媽的批評和訓斥,笑眯眯地鑽進我懷裏。

我摟着她,“小籠包,媽媽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對你說。”

“什麼呀?”小籠包仰起小腦袋,看着我。

“媽媽要對你說,對不起,昨天晚上媽媽態度不好,太兇了。你一定很害怕,很難過吧?”

小籠包愣了一下神,然後垂下眼簾,點點頭,“嗯,媽媽,我不喜歡你變成大獅子。”

我說:“是,大獅子的確太兇了!媽媽也不喜歡。”

“媽媽,其實我也不想咬嘴巴,可是我經常就忘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我摟進她,“恩,寶貝,媽媽知道了。”

小籠包睡着後,我召集包子爸爸、包子奶奶開了家庭會議,全家達成一致,明天起,誰都不再用過激的話語提醒強調小籠包咬嘴脣的事情。

接下來的幾天,有好幾次看到小籠包咬嘴脣,我都差點忍不住想要去說,但還是逼自己把話咽回了肚子裏。

有時候,實在忍不住,我就會輕輕點一下我自己的嘴脣,給她一個眼神,小籠包也就心領神會,趕緊鬆開,捂着嘴笑。

這個手勢成爲了我們母女間的一個小祕密,只有天知,地知,我懂,她懂。

然後,慢慢地,不知道是因爲我們全家的注意力都轉移了,還是事情真的往好的方向發展了,我們驚喜地發現,小籠包咬嘴脣的時候越來越少。

包子爸爸感慨說:“看來,當爹媽真的是要學習啊,科學育兒,科學就是科學。你看我們之前不懂,南轅北轍了那麼久,我們焦慮,孩子也不開心,全家雞飛狗跳,現在,你好,我好,全家和樂融融啊!”

我笑了,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時間過去一個多月了,現在,儘管小籠包還是偶爾咬嘴脣,但情況已經好了太多太多。

我知道,這一切需要時間這位魔術師,我不能心急。

但是通過這次經歷,我才強烈的感覺到,其實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們家長自己的問題。

也讓我意識到,作爲父母,我們真的還有很多很多地方需要修煉、升級。最近又看了一些正面管教相關的書籍,有些小小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不能忽視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和表達自己情感的權利,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爲,也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情緒被接受時,孩子很容易去調整他們的行爲。

第二,最好避免單純的批評和指責。

因爲這樣會讓孩子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你的態度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錯誤本身。

強硬只能刺穿孩子的堅固的外殼,只有溫和的堅決才能觸及他們敏感柔軟的內心。

第三,不要質問孩子“爲什麼”?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使他尤爲不安的問題是問他爲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

就像那個晚上,我拼命地要求小籠包回答我爲什麼要咬嘴脣,小籠包除了哭,什麼都說不出來。

因爲“爲什麼”這個詞要求他解釋自己的感受,說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可以接受的理由。

0到5歲的孩子,通常還沒有這種能力,能老練的說出自己的感受。所以這種問題只會讓孩子緘默,而不是向我們敞開心扉。

第四,溝通中可以藉助一個詞或者一個手勢來表達。

就像後來,當小籠包再咬嘴脣時,我就會輕輕點一下我自己的嘴脣,小籠包立刻明白是什麼意思。

孩子們並不喜歡聽教訓和冗長的教導,一個簡單的詞或者手勢會鼓勵他們思考問題,並去想應該做什麼。

第五,當一個好媽媽好爸爸真的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那就是看了很多的書 ,知道了很多育兒道理,但還是會忍不住衝孩子發火,大聲呵斥、甚至打罵孩子,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我們都是過去的經歷造就的產品,所以現在我們又以當初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交流,儘管有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自知。

所以,良好的,嶄新的親子互動模式,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認真去做,並通過反覆的自我訓練後,才能形成的一種良好的自我反射。

哎,有時候想想,當爹媽真難。

育兒之路是如此不平坦,往往是座山連着一座山,而且這些大山,有許多我們根本無法移動,無法改變。

該怎麼辦呢?

嗨!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我們可以努力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蹲下身來,試着真正瞭解孩子。

我們要和孩子共同成長。

山不過來,那我們就過去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