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怎麼破? 保護孩子的抗挫力,從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開始

孩子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怎麼破? 保護孩子的抗挫力,從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開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屢戰屢敗那又如何?屢敗屢戰就是最棒的!

孩子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怎麼破?- 保護孩子的抗挫力,從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開始

體育的魅力就在於對意志力的挑戰,和參與者不放棄的拼搏精神。而當一個人面對質疑和挫折時,該怎樣站起來,繼續敢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這在孩子們普遍脆弱敏感的今天,顯得更加重要。

時值週三小馬君固定當班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父母們關心的“抗挫折能力”。

天生就愛拼?還是後天鍛鍊的結果?

你的一句“加油”能有多大效果?

說不得爬不起,這孩子還有救嗎?

不知道各位爸媽們是否看過一個日本小男孩跳箱子的視頻,一個幼兒園大的男孩在被老師和同學連續鼓勵5次後,終於跳過了高高的箱子,大家都爲他喝彩。看完視頻,我也流淚了,爲這個男孩,也爲他周圍所處的氛圍而感動。

我們是多麼希望自己孩子也能像視頻中的小男孩一樣,具有“抗挫折”的能力,面對困難勇於一次次地繼續嘗試和挑戰。

近30年的“抗挫力”研究

其實最早“Resilience抗挫力”這個概念是Masten等學者在1980年精神病理學研究中提出的。他們發現人類在面對一些突然的重大變故,比如親人突然離世,事業遭受重創時,自我修復的能力和週期不相同。

他們認爲人是否能夠在挫折後重新站起來,主要歸因於他在受到挫折時,所獲得外在支持的質量。通過大量的樣本比對,他們總結了一些風險因素(包括家庭貧困、父母教育水平低等),發現如果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就不太容易在挫折中站起來。

但是,在1987年,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駁斥了這一觀點,在他們他們看來,這些外在因素雖然有影響,但是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他們的觀點是,“抗挫力”是一種人的特質,主要由基因決定,與人本身的脾氣,智力有關。他們發現抗挫能力不同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腦部的圖像都不相同,並且一般高抗挫力的孩子脾氣不暴躁,智商也更高。

孩子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怎麼破?- 保護孩子的抗挫力,從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開始 第2張

但現在最新的研究更傾向於不再糾結“抗挫力”到底是一個天生的特質,還是可以被後天改變,而是去尋找哪些是“protective factor”(保護性因素),因爲這些因素可以讓孩子在面對挫折時能夠更快地走出來。

這些保護性因素實在太多,包括與孩子的好脾氣,家庭的溫暖,成人與孩子的溝通能力,教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其中核心的要素就是孩子本身是否具有較準確的self-efficacy(自我效能)。

參考文獻

Masten, A. S., Best, K. M., & Garmezy, N. (1990).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4), 425-444.

成人在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抗挫力”

“自我效能”是斯坦福心理學教授阿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認爲人在遇到挫折時選擇放棄還是堅持,源於自我效能的判斷——是否相信自己擁有可依靠,能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能力並且毫不猶豫地使用它。

舉個例子。我在4歲班級裏,看到孩子拼拼圖有兩種表現。有些孩子只喜歡重複拼那些自己已經熟練掌握的拼圖,但有些孩子就喜歡挑戰,只要拼圖完成一次,就會不斷嘗試新的拼圖。前者孩子的行爲就反映出他的“自我效能”相對低,因爲他不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現有的能力去挑戰更難的拼圖。

但好消息是,大部分學者認爲,自我效能是可以培養的。而成人在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態度,恰恰決定了他日後的“抗挫力”。不要害怕孩子受挫折,更不要讓珍貴的挫折教育機會白白溜走。

那麼,究竟成人應該如何在日常點滴中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呢?

教孩子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如果孩子考了一個好成績,你會如何反饋?正確的做法是肯定孩子努力複習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誇他聰明或者運氣好。只有當孩子明白自己的成功源於自己有能力學習,那麼在下一次在面對難題時,他纔會相信自己有可依靠的能力,而不是抱怨題目太難,直接放棄了。

讓同伴來影響他

以前我在4歲班上看到小A特別害怕冒險。一次戶外活動,我看他躇在蹺蹺板邊上很久了,就是不願意上去。怎麼才能讓他勇敢一些呢?我找來兩個他的小夥伴,邀請他們來蹺蹺板上玩兒。小A就在一旁看着,也許是感受到了同伴的快樂,他終於鼓足勇氣想要嘗試。而這一次成功,也刷新了他對於自己能力的判斷,成長接踵而至。

孩子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怎麼破?- 保護孩子的抗挫力,從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開始 第3張

視頻中日本孩子的“Empathy(共情能力)”更讓人動容。最後一次鼓勵時,孩子們不再坐在觀衆席加油吶喊,而是直接站在小男孩周圍,圍成圈,與他一同感受失敗,並且期待下一次成功。也許正是這一次具有“共情”的鼓勵,才讓小男孩最終戰勝了自己。

少盯錯誤,多發現優勢

之前有一個讀者在常爸的文章後留言:“幼兒園老師家訪,說現在孩子太嬌嫩,一點都說不得。自己班上有個孩子跳舞,跳了好幾次,給她指出有11個錯誤時,說說她還哭了,再也不練了。老師說現在孩子自尊心太強,這點挫折都受不起,以後怎麼得了?”

看完我氣就不打一處來,小姑娘跳舞連續出錯被指責哭泣時,老師第一反應竟然覺得哭泣表明這孩子的抗挫力不行。這裏老師有尊重孩子嗎?面對失敗,哭泣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情緒表達。況且應不應該反覆強調那11處錯誤,這種羞辱對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

如果這老師不是盯着11個錯誤,而是關注每一次女孩跳舞優勢的地方,每一次出現錯誤都具體地告訴解決的方案,這樣小女孩就知道該如何改進,最後也不會把這些錯誤歸結於自己沒有能力跳舞,而徹底放棄了舞蹈。

成年人在面對“連續失敗”時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成人有時候需要反思,到底是孩子的抗挫力不足,還是成人在面對孩子“連續失敗”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再看剛剛視頻裏的老師,每一次孩子沒有跳過箱子,老師都會在邊上和孩子說悄悄話,直到孩子點頭後才讓他回到原位重新嘗試。雖然沒法聽清楚具體的對話,但從孩子點頭的細節可以看出,老師每一次的鼓勵都非常有效,讓孩子自己決定重新嘗試,哪怕是抹着眼淚回到起點。

孩子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怎麼破?- 保護孩子的抗挫力,從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開始 第4張

最後,當他乾脆利落地跳過箱子之後,全場掌聲雷動,老師馬上蹲下身子,豎起大拇指,並且給了孩子一個擁抱。這也說明,尊重孩子以及與孩子平等的理念已經成爲了這位老師的習慣。

說完“加油”還得教具體怎麼破啊

“老師,你能幫我在這裏寫一個我的名字嗎?”時常會有孩子來尋求幫助,但每次我都不會馬上給與幫助。

“你能先自己試試看嘛?”

有些孩子會直接自己嘗試,有些孩子會說,“我覺得自己寫的不夠好。”

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自己嘗試,你可以具體地告訴他解決的方式,比如“前幾天我看到你在描字母的時候,s與h都描得特別好,你名字shirley裏有這兩個字母,要不你先從s與h開始寫,然後我們再一個一個加好嗎,如果還有困難,老師可以幫你。”

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正在小心地突破自己之前認爲的能力極限。當他一旦有一點成功,比如多寫了一個字母“i”,你可以馬上再進行鼓勵,“哇,你現在又把i寫完了,就剩下4個字母了,你看你想先寫哪一個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樣慢慢鼓勵和具體地教他們解決方案,就能一點一點地讓他們完成自己的mission impossible.

也許今天是成功地寫了一個名字,也許明天可以突破完成了一張較難的拼圖,這樣的經歷和感受會一個一個印刻在孩子的腦中,埋藏在他們的心裏,讓他們能夠願意去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困難,並且知道具體的執行方式——即一點一點地突破自己認爲的能力極限。

平衡好“自尊心”與“自我效能”

孩子自尊心高表明他有足夠的自信,以及對自己要求高,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有些孩子容易把自己渴望達到的能力水平與現有的能力水平混淆,從而高估了“自我效能”。因此他們很容易產生沮喪的情緒。父母需要做的,便是幫他們重新正確地評估“自我效能 ”。

比如有父母曾經和我說,自己家孩子做數學題一定要挑戰高年級的難題,而且還經常因爲做不出來,情緒暴躁摔東西。其實這背後就是“自我效能”評估過高導致的。這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說,“爸爸媽媽非常明白你做不出題而惱火,老爸小時候也這樣。我們特別欣賞你想要挑戰難題的精神。要不爸爸媽媽給你買一些高年級的教科書,你先看看裏面的例子,再回過來做這些難題好嗎?” 要把握好孩子願意自我突破的積極性,並且提供途徑去滿足他想要達到的能力高度。

小馬君觀點

雖然說了這麼多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抗挫力的方法,最後還是想和大家坦誠地說一些自己心裏話。如果你已經用了本文中提到的這些方法去保護孩子的“抗挫力”,那麼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無論選擇直面或者逃避,都值得被尊重。你要相信,他有自己的判斷,並沒有必要一定讓他克服超越自己能力水平的困難。

我最欣賞的教育專家之一,中國安吉遊戲的創始人程學琴老師在一次美國的演講中說,“你可別小看孩子自我判斷風險的能力,他們如果自己覺得樓梯太高,就不會往下跳,孩子會掂量好了再做決定。我最討厭那些不明事理瞎鼓勵孩子嘗試的成人,你們又不是他,又怎麼知道他的能力水平在哪裏?”

孩子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怎麼破?- 保護孩子的抗挫力,從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開始 第5張

這段話,刷新了我對於“鼓勵”的看法。成人需要學會充當觀察者的角度,默默地發現孩子的優勢,並且鼓勵他們把優勢最大化,而不是把功夫花在本來就有明顯劣勢的方面,就好像你硬逼姚明去跨欄,不是嗎?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