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養育孩子中的那些挑戰,讓我“破繭重生”~

養育孩子中的那些挑戰,讓我“破繭重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育孩子,我們要認識到,雖然不是所有父母都會面臨非常嚴峻的考驗,但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須經歷深刻的情感與心理轉變,尤其對於母親來說。

沒有人會向我們解釋爲人父母將會怎樣改變人生,然而我們熟悉的生活從此爲之改變,我們熟悉的自己也就從眼前蒸發。沒人會告訴我們,我們必須經受舊我的滅亡,同時卻對如何生成新的自我一無所知。

教養孩子是人生中的艱鉅任務之一。凌晨三點,一位母親在哄一個孩子睡覺的同時爲另一個孩子哺乳,而她早上九點還要上班;此外,她的丈夫希望她在家中溫柔體貼,在人前體面周全……不妨去問問她是什麼滋味。一位父親,必須陪着心不在焉的兒子做功課,時刻提醒他集中注意力;緊接着,他要趕去接另一個練足球的孩子回家,然後加班工作,不妨也問問他的感受。

與生活中其他使命相比,爲人父母會讓我們產生自我懷疑。我們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價值,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心智清醒:“現在想想當初我爲什麼要孩子?就爲了把他哄睡,再單獨入睡嗎?”

唯有認識到教養過程中的精神潛能,我們才能不帶牴觸地深入其中,同時不被複雜的情況嚇到或產生困惑。因此,與其爲教養過程中的種種感受感到愧疚,不如坦然接受爲人父母時的不理性和迷亂,充分享受孩子爲我們帶來的一切,(無論是什麼)。不必心力交瘁,也不必破壞我們原有的身份感;相反,我們應該感到自己得到了拓展,一個“新我”誕生了。

養育孩子中的那些挑戰,讓我“破繭重生”~

母親的特殊角色

在教養兒女的這些年中,父母雙方都經歷着身份的轉換;而母親的情感和精神歷程意義尤爲重大,因爲她經歷了十月懷胎的過程。在漫長的孕育期裏,母親同嬰兒之間建立了緊密深沉的聯繫,由此形成的紐帶亦格外複雜、高度親密。因此,母親對孩子的投入往往與父親大爲不同。

在一個新靈魂誕生的過程中,我們同時獲得了身體和心靈的拓展。在九個月當中,我們經歷了身體的神奇變化,進而發現自我感覺也發生了變化。我們對自己的身份感產生了疑問,因爲我們認識到生命不再完全屬於自己,而是同我們的孩子連在了一起。我們見證着自己的心潮涌動,充滿了保護新生命的衝動,這是一種陌生而磅礴的感覺。

那時我們會知道,自己既不是生育之前的那個人,也不是剛剛生完孩子後的那個人。結果,我們在母親的角色裏迷失,把專屬女人的那份熱情完全獻給了孩子。在這種給予的過程中,我們的自我意識淡化了,同原本自己漸行漸遠。我們感覺自己好像來到了一座孤島,四面望不到陸地。

的確,我們感覺到生活有了目標,但卻僅限於母親的責任。我們的孩子在逐漸長大,另一半的事業在節節攀升;而我們自己卻感到漂泊不定,更不要說有獨立的生活目標了。多年以後,我們會渴望擁有獨立於孩子之外的身份感,卻又往往找不到建立這種感覺的途徑。我們一方面熱切希望重新找回曾經的自己,另一方面又意識到曾經的自己已經死去。這種身份感的失落是讓人恐懼的,而且有反覆來襲的趨勢。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幾乎認不出鏡中的自己。通過眼圈周圍的皺紋,我們會看到孩子甩門而去的背影,因爲我們不肯爲他買電玩;我們還會看見他們跌倒後摔傷了下巴,以及那天我們在市場上和他走散的場景。但如果我們自己覺察,就會發現其中充滿了身爲母親的一切奇妙和快樂。

但是,我們有時也禁不住一邊做家務,一邊抱怨孩子,責怪他們繼承了配偶的缺點;或者埋怨自己運氣不佳,甚至遷怒於所有人:“我怎麼攤上這麼一個難弄的孩子?”這些話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理解,才能產生共鳴:“瞭解孩子是一個大工程”“感謝上天,家裏總算能安靜些了”“我總算有幾個小時自己的時間了”。

對許多母親來說(也包括那些承擔養育責任的爸爸),做父母是一種情感、心理、身體、經濟上的消耗。然而這件事究竟有多麼艱難,在情感上有是怎樣一種負擔,我們卻很少互相分享。我們太在意維護“好父親”與“好母親”的形象,所以要對家人、朋友講出自己的感覺是一件很難爲情的事。由於我們害怕接受評判,所以很少有人會坦言自己被孩子的需求搞得心力交瘁。大多數人孤單地承受着爲人父母的種種感受。我們會感覺到自己在孤軍奮戰,一心想重新變回做父母之前的樣子,卻又認爲這種願望很不正常。我們會感到無助而迷茫,卻又不知向誰求助。可一旦我們能跨越完美主義的心理障礙,就能同其他家長建立起親近感,並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再正常不過,也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養育孩子中的那些挑戰,讓我“破繭重生”~ 第2張

如果不切身經歷,誰也無法理解爲人父母的複雜情感和焦慮煎熬。有時難以遏制的感情也會隨之消磨,有時我們會太過關注孩子以至於忘了自我的存在。令一些時候,我們則會幻想着做個逃兵,丟下孩子的髒衣服不管,任憑房間裏亂七八糟,也不管他們做沒做功課。當然,我們還會夢想着坐在沙灘上呷着飲料,遠離尖叫的孩子,但又會對這樣的念頭心懷愧疚。孩子佔據父母的心,這幾乎是百分百的定律。我們會照顧呵護他們,逗他們開心,或者替他們擔憂。我們同配偶的關係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我們自己的身體變成了陌生的世界,我們的情感平衡好像失去了理智的支撐;因爲我們的睡眠被剝奪了,脾氣更急躁了,經濟上更拮据了,時間也變得緊張了。

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會意識到:“天啊,我怎麼變得和我媽媽一模一樣?!”換句話說:“我變成了一個控制慾超強的人!”多少次,我們的母親會大喊:“你怎麼就不能按我說的去做!?”如今回想起來,我們突然領悟了其中的道理,並會對所有的父母心生同情,理解他們爲何會情緒失控。在爲人父母之前,我們也許會大言不慚:“我要是做了父母,我的孩子絕對不會有那樣的表現!”如今身份一變,我們就會同情別的父母,恨不得把那些搗蛋的孩子鎖在衛生間。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的孩子都註定會在最深和最基礎的層面上觸動我們。或早或晚,我們都會有“失控時刻”,我們會發火、甚至用出乎意料的難聽話去教訓孩子。然而,即使被孩子觸動了神經,我們也要接受他們;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樣的現象是正常的。當我受到刺激時,我會告訴自己:我要接受他,他是我的影子,哪怕他富有威脅性;孩子給我上了一課,讓我更加了解自己,我要擁抱這一切。無論如何,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影子——那個懷有控制慾的自己。

如同前面所說,反覆地情緒失控、耍小孩子脾氣,讓人感到慚愧,對孩子大喊大叫的滋味並不好受。當年,我們自己處在失控邊緣時,多麼希望父母能早日放手,不要插手我們的事。

事實上,我們固然需要面對孩子的情感與情緒,但同樣需要面對自己的,因爲我們的感覺也需要代謝。只有如此,我們纔不會將自己的情緒籠罩在孩子頭上。

當我們接近轉變和瓦解的邊緣時,往往忍不住想走回頭路,回到傳統的上對下的長幼關係模式中去。但我們如果走上這條路,到了孩子的青春期,我們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覺醒的過程對父母來說也許是痛苦的,但從長遠來看,這確實是更好的選擇。

養育孩子中的那些挑戰,讓我“破繭重生”~ 第3張

養育孩子意味着向一種新的步調妥協

在同孩子的相處中,學會向生活的常態屈服,這需要一段適應期。依着孩子的天性,他們會考驗我們的耐心——其程度因年齡不同而不太。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會變本加厲挑戰我們的耐心,但方法會有所不同。到那時,要求他們吃完食物或繫好鞋帶已經不再是問題了,問題表現爲:過於簡短的交談,以及必須排隊等候一個同他們交流的機會,排在前面的永遠是他們的朋友。

培養自己的耐心,不僅意味着有效地應對孩子,還需要對當下的情形因勢利導。當孩子需要我們耐心的時候,我們需要放棄自己的計劃,遠離自負,充分享用當下的時光。因此,開發自己的耐心是一項精神實踐。面對轉型期的孩子,我們這些父母面臨的挑戰,不得不放慢腳步,變得更有覺悟。

有時候,我們確實沒有時間與耐心應對一切。我們必須馬不停蹄地過關斬將。然而,如果這樣的行動節奏成了常態,那事情就不妙了,孩子的平緩步調給予我們一筆寶貴的財富,因爲他們的節律比大多數成年人更接近靈魂的固有節奏。當匆匆來去的時候,我們有必要提醒自己,除了此時此刻,我們無處可以投奔。因此,與其匆忙奔走,還不如讓自己接近孩子的靈魂。

當我們感到魂不守舍時,我們能爲自己和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平靜下來,直到心神恢復安寧爲止。當孩子“按部就班”地成長時,我們得提醒自己,那不是他們該走的路,因爲那不是他們真正的人生目的。在這種時候,我們要考慮一下是否可以改變自己的計劃,而不是要孩子事事服從我們的意願。

如果孩子真的很難纏,而我們處於失去耐心的邊緣,那我們應當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這一點很關鍵。他會告訴我們:不要讓孩子承擔你自己的失敗。當孩子激怒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心理展開一場明智的談話:“此刻我爲何要受刺激呢?我爲什麼對孩子有那麼多不滿意?孩子是不是觸碰到了我的哪一樁心事?”此時,聰明的選擇也許是做一次深呼吸,然後離開現場。這樣我們可以調整並提醒自己:“現在需要幫助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

有時候,當我們忍不住將自己的挫敗感發泄出來並轉移到孩子身上(不管是難聽的語言還是難看的臉色)時,我們應該深呼吸一次,諒解自己;然後放下一切,從頭再來。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經常失去耐心,或許應當自我審視一番。除非我們的生活繃得太緊,否則沒有理由頻繁地失控。如果真是那樣,我們就該評估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然後力圖回覆平衡。在這樣一個過渡期,重新塑造生活應成爲我們的精神焦點。

養育孩子中的那些挑戰,讓我“破繭重生”~ 第4張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