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發明“早戀”一詞,是中國父母的悲哀!

發明“早戀”一詞,是中國父母的悲哀!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聊“早戀”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我自己一個朋友的故事。我的這位朋友是一個典型的剩女。已經30出頭了,未婚,沒有男友,甚至沒有過戀愛史。儘管早就工作了,她仍然和父母、還有爺爺奶奶住一起。她不止一次說過,家裏的長輩都很強勢,她覺得待在家裏很壓抑。但不知爲何,她從未想過搬離他們,獨自出去住。

在父母眼中,她一直是乖乖女。以前,她的父母最引以爲傲的,就是跟別家孩子相比,他們的女兒未曾經歷過什麼叛逆期,更別提會有什麼早戀之類“亂七八糟”的事情。父母說什麼,她都會應承着。從小到大,對於她何時出去玩,能夠玩多久,交什麼朋友,父母都有嚴格要求。在她的記憶裏,父母基本都把她關在家裏,當有小夥伴來喊她的時候,父母都會告知:她在學習,現在沒空。

因此,她朋友少的可憐。我有幸是她朋友中的一個。長輩、身邊的同事、朋友們,幫她安排了不少次相親,但是最後都不了了之。不是別人沒看上她,就是她沒看上別人。

我曾經問過,你恨過你爸媽嗎?她搖搖頭。從她永遠謙遜而平靜的臉上,你幾乎看不到任何憤怒的情緒或激烈的情感波瀾。她只是告訴我:小時候,爸媽不讓我出去玩,一開始我也很不樂意。但是沒有辦法。等到後來,他們同意我可以出去玩一玩的時候,我倒不想出去了,感覺我就是在跟他們賭氣。

這叫“賭氣”?看起來,“賭氣”是種“反抗”。但事實上,這種反抗是在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仍然是對父母行爲的一種認同,只不過是走了另外一個極端。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限制她,不允許她離開,於是她就真的不再離開。即使如今,她已經到了婚嫁年齡。

去年開始,她陷入了抑鬱。爲此,她去做了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很快讓她明白:她的抑鬱,是對躁狂的防禦。躁狂是成長的力量,這股力量將可能讓她背離當下的自己,背離自己的父母,甚至拋棄自己的父母。而這對於她而言,是可怕的改變。她潛意識裏不願意改變,因爲她早就認可了父母“不許出門、不許走到外面的世界、不許離開”的意志,未能從與父母的共生關係中走出來。

說起來,這是一個讓人憂傷的故事。我很心疼她。但是,我知道,像她這樣的女孩,並不在少數。

發明“早戀”一詞,是中國父母的悲哀!
發明“早戀”一詞,當真是中國父母的悲哀。

剩男剩女一度是個熱詞。人們常常認爲,那些年紀很大仍然單着的、想找伴侶卻總找不到的,原因是自己要求太高、自身條件太好。其實未必。從根本上說,那些真正願意找到伴侶的人,他們總會找到的,即使只是出門逛逛街,出去坐坐公交地鐵,他們都有可能遇上合適的另一半。而那些潛意識裏就拒絕他人的人,即使身邊圍滿了異性,他們仍然可能會把所有候選人都拒之門外。就好比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他們潛意識裏還處於和原生家庭的緊密關係當中。對父母的忠誠,使得他們下意識地讓自己一直留在原地,而不是拋開父母,真正走向自我的獨立。

從這一點來看,發明“早戀”一詞,當真是中國父母的悲哀。

國外沒有“早戀”的說法。它是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嚴格來說,這是個反人性的詞。何爲“早”呢?到了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這是大自然早早就寫進我們血液裏的。只要是自然而然發生了的,那就是本該如此的。而且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要去探索外部世界,要去了解他人,要跟父母以外的人建立關係,這是每個個體發展過程中都會有的健康的“欲求”,更是孩子們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否則,成長就會遭遇阻滯。

所有做父母的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少年時光。當我們邁進青春期的門檻,誰不曾對異性動過心?尤其女孩子會比男孩子在這方面更加敏感。這是多麼美好的慾望!人類最美的藝術作品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人類也正是這樣才繁衍下來的。

然而,嚴厲的父母們,卻往往會着急忙慌地對孩子們現出的一些“早戀”苗頭進行打壓。美其名曰擔心孩子的“學習”、怕孩子變壞。其實說到底,是怕孩子“長大、離開”。

一般來說,父母的管教會適得其反。因爲早有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交友管得越嚴、控制得越多,就越容易招來孩子強烈的反抗。心理學家稱之爲心理阻抗——即當自由受到限制時,個體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而從事被禁止的行爲反而可以消除這種不悅。

受到異性愛慕,其實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信。

如果孩子能夠懂得反抗,也許父母還該慶幸。至少說明孩子們的人格是獨立的、有力量的、健康的。最怕是像我們上面提及的那個女孩。她已然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在這類家庭裏,父母把孩子管理的“妥妥的”。這樣的父母不允許孩子和“複雜”的外界玩,只允許孩子跟自己和自己的那套條條框框玩。等到孩子已經習慣了和父母玩,他們又開始憂愁:這孩子怎麼不出去找別人玩?

而在孩子心裏,“去找別人玩”的慾望早早就被打壓了。他們早就習得:這些慾望是父母不允許的。是不對的。父母的嚴厲打擊,早就內化到孩子心裏。於是,不需要父母的禁止,孩子自己就把自己的慾望在潛意識裏壓制住了。

想一想這其中的因果邏輯,真讓人不寒而慄。

如果你家也有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那麼請一定讀完下面幾點:

❶ 一個健康的孩子,如果受到異性愛慕,這其實會大大提高這個孩子的自信。相反,那些從未受到過異性關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自卑。

❷ 如果從父母那裏獲得了足夠的關注與愛,孩子在尋找與他人的關係之時,就會有清晰的目標,並且懂得愛惜自己,而不至於隨意一個誰都能夠哄得走。相反,那些從小缺愛的孩子,更容易在走入青春期之時被不良分子以“愛情”的名義欺騙。

❸ 那些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總是受到父母批評指責的孩子,更容易早期陷入戀愛。原因無他,不過是沒人能夠理解他們。成人世界的打壓讓他孤獨。一個戀愛對象,則可以讓他找到存在感。爲此,那些爲了孩子學習,而把孩子打入冷宮的父母,切忌永遠只盯住孩子的“成績”,這隻會讓孩子在大人這裏感受不到任何自信、自尊,只會他處去尋。

❹ 父母平日裏應該多陪孩子豐富業餘生活,幫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而不是一直把孩子丟給電視、電腦等。電視上、網絡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確會催化孩子更加“早熟”,或者去模仿一些不恰當的行爲。唯有父母經常陪伴,才能給予孩子更好的引導。

❺ 把早戀和“影響學習”劃上等號是不公平的。相反,因爲戀愛問題導致和父母、身邊的人關係緊張,往往纔是影響學習的罪魁禍首。所以,發現孩子有戀慕對象,不如欣然接納,並且給予必要的引導,教會孩子必要的性知識和保護自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