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情緒像病毒,會由家長傳染給孩子

情緒像病毒,會由家長傳染給孩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有20分鐘到家,我給我媽打電話,告訴她準備飯。我媽在電話裏說,小樹哭的像中邪了一樣?? :“他從來都沒這麼哭的這麼奇怪過,頭亂搖,兩隻腿亂蹬。我要抱他,他就讓我走。我離開一步,他就讓我回來。

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辦了。”

我媽聽起來有點驚慌:

“我們剛纔從外面撿了一個氣球拿回家,

我懷疑是這個氣球有邪氣,正打算扔了。”

我淡淡的“哦”了一聲。

氣球中邪?——這腦洞也太大了!

被情緒衝擊的小孩,只能大哭起來

進門的時候,看到我媽正在抱着小樹猛親。

“我終於搞清楚怎麼回事了!”我媽如釋重負:

“我一直用你那個傾聽的方式安撫他,

問他怎麼了,真沒想到,

兩歲多的孩子腦子裏想了這麼多事兒。”

根據我媽口述和小樹的回答,

事情大概拼湊爲這樣的:

我媽在做飯的時候,一個人忙不過來,

對着正在看手機的我爸,

怒吼了幾句類似

“就知道玩手機,從來不幫忙做飯……”的話,

聽起來很像吵架?? 。

情緒像病毒,會由家長傳染給孩子

當時小樹正在我爸旁邊,

他聽到我媽的話,伸手打了姥爺。

“我輕輕的打的,我怕姥爺疼”,小樹自己說。

輕輕的打了,又覺得沒辦法發泄情緒,

彷彿和我媽剛纔的語氣不相符。

但是他又覺得自己不該打姥爺。

不想讓姥姥嚷,所以讓她走,

可是她走了又覺得很難過??……

小樹被這樣強烈但是又相反的情緒衝擊,

不知道如何是好,大哭起來,

以發泄心中的糾結。

當姥姥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趕快跟小樹道歉,“姥姥以後不嚷了”。

小樹偷偷看了我媽一眼,迅速的親了她一下,

然後摟住姥姥的脖子,把頭埋在姥姥胸前。

“小樹是想幫姥姥出氣,

還是想幫姥爺出氣呢?”我媽問。

“都有。”小樹回答。

全家人都笑了,鬆了一口氣,卻依然沒那麼輕鬆。

情緒像病毒,會由家長傳染給孩子 第2張

家人吵架,孩子並不關心誰對誰錯

媽媽跟我講這些的時候,

小樹趴在姥姥懷裏靜靜的聽看着,

閃着亮晶晶的眼睛

我聽完,既沒有積極傾聽我媽的着急,

也沒搭理小樹的害怕,

更沒有表達我對媽媽傾聽小樹的感謝,

而是直愣愣的來了一句:

“我小時候聽見你們吵架,一定也這麼難受。”

話一出口,覺得不妥,

但這真是我當時唯一想說的話。

我小時候媽媽脾氣可比現在火爆的多,

爸爸也不甘示弱。

硝煙炮火中,豈有完卵。

情緒像病毒,會由家長傳染給孩子 第3張

爸爸媽媽吵架時的感受我已經忘記了,

但是時至今日,只要聽到媽媽對着爸爸嚷,

一定關緊房門,心裏一陣翻騰。

爸爸提供精子,媽媽提供卵子,

我身體裏流着他們兩個人的血。

每一次聽到他們吵架,

就好像我的身體分裂爲兩部分,

彼此爭鬥,撕扯的是同一個身體,

沒有哪一方會贏。

有時候,吵架之後,媽媽會跟我訴苦,

告訴我爸爸是多麼不講道理,她有多委屈。

作爲一個孩子,我不關心誰對,誰錯。

我不想知道那些道理。

我只感覺到深深的憤怒,憤怒極致的悲哀。

這些感受,在將近40歲的我身上,依然存在。

有時候我會埋怨自己,不夠接納和包容——

爸爸媽媽相處的方式,是他們自己的事。

我要做的是盡孩子的本分,不要參與其中。

情緒像病毒,會由家長傳染給孩子 第4張

今天,兩歲半的小樹,就這樣給我們展示了

家長之間吵架的情緒,

是如何像病毒一樣蔓延到孩子身上的。

孩子不善語言,也不懂邏輯,

他們使用感受與這個世界鏈接。

所以他們非常的敏銳。

他們能夠感知我們細微的變化。

而一句帶着強烈情緒的指責,

對他們來說無異於暴風驟雨。

小樹被這情緒的龍捲風裹挾着,手足無措,

他身邊兩個親近的人彼此交惡,

那種愛恨交織,使得他非常糾結。

他感覺到大人身上強烈的攻擊性,

但是找不到正確的攻擊對象,

這些情緒太煎熬了,小樹終於大哭起來。

吃手、咬指,孩子以自我做爲攻擊對象

這讓我想起來一個小女孩

5歲,來找我做沙箱遊戲治療:

最近半年一直吃手,手指都變形了,

怎麼說都不聽。

孩子在玩沙箱遊戲的時候,

表達出很強的攻擊性,都是交戰雙方的主題。

和媽媽聊天中得知:

最近半年奶奶過來幫忙帶孩子,

媽媽和姥姥一直有很深的矛盾 。

雖然媽媽已經盡力剋制,

但是氣氛緊張的時候也是常常有。

婆媳之間,不好大動干戈,平時都是冷戰居多。

Bingo!

正是這種懸而未發的攻擊性,彌散在空氣中,

所以孩子感應到了強烈的攻擊的願望,

卻不知道如何發泄。

對媽媽,對奶奶,都不合適,

於是她找到了最“安全”的攻擊對象——自己。

牙齒和指甲是人類體表最堅硬的部分,

而對一個孩子來講,

它們是他最有力的“攻擊武器”。

情緒像病毒,會由家長傳染給孩子 第5張

咬指甲的行爲,意味着一個人將攻擊轉向自身,

也可以說,

這是一個人主動毀掉自己最具攻擊力的“武器”。

於是小小的孩子,就這樣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雖然她自己在意識層面,

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吃指甲的原因,

但是她的身體和情緒感受得到。

當然,另外一種可能的表現就是向外攻擊

——脾氣暴躁,易怒,打人,罵人,都有可能。

就像小樹今天的行爲。

還好,對小樹來說,並不是長期的壓力,

而且得到傾聽和表達,情緒已經得到釋放。

但是如果長期無法紓解壓力,

孩子就可能養成一些“壞毛病”,

讓家長覺得這孩子“無理取鬧,無法無天”。

打和罵這時候會輪番登場,

而它們不過是帶來更大的壓力而已。

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在調整孩子的“錯誤行爲”,

卻沒人願意關注這些行爲產生的原因,

更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情緒”纔是這個原因。

情緒像病毒,會由家長傳染給孩子 第6張

說回那個咬指甲的女孩

——她和媽媽分別作了一個療程的心理治療。

孩子的情緒得到發泄,

媽媽更加放鬆的對待家庭關係。

家裏的氣氛緩和了,

孩子吃手的事也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但是,如果以後家庭成員之間再有爭執,

會不會又出現吃手的情況呢?誰也不知道。

有一句話說:

“孩子沒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這話有點絕對。

但是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有道理的。

孩子只是一面無辜的鏡子,

忠實的反射着我們的所有喜怒哀樂。

美好的情緒,最應被傳染

中午我帶小樹睡覺前,偷偷問他:

“今天中午媽媽不在,你爲什麼哭呀?”

“因爲着急了,所以哭。”

“小樹爲什麼着急呀?”

“因爲我想讓大家笑。”

聽到這句話我想哭,很感動。

於是抱小樹在懷裏,微笑的看着他,我能感覺到。

自己的目光裏柔情繾倦,充滿了慈愛。

小樹擡起頭,親了親我的臉,然後對我笑了。

是的,我什麼都沒說,

他同樣能感覺到我心裏的愛。

美好的情緒也會“傳染”給孩子。

想讓孩子得到什麼,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

選擇權在我們——每個家長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