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長要學會用孩子的邏輯,化解孩子的情緒

家長要學會用孩子的邏輯,化解孩子的情緒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了保持優雅姿態,你就很難大吼大叫,萬一情緒真的難以自控,還有一個冷靜下來的絕妙辦法就是照鏡子。如果孩子有情緒該如何有效化解?

雖然鏡子有效,但還屬於事中事後管理, teacher Grace 20年不對學齡前兒童動怒的本事,是“用孩子的邏輯,化解孩子的情緒”,不但自己優雅,也培養優雅的孩子。

首先,要抱着“好奇的心態”,她說,“無論孩子調皮搗蛋還是哭鬧不止,我都會很好奇他們行爲背後的原因,當我知道後只會覺得好可愛、好好笑、好心疼,怎麼會生氣呢?”

Zoe想,爲什麼當孩子情緒爆發時,很多家長和老師也爆發呢,除了鏡像神經元的反射作用,大概是我們多了一些“期待”,少了一些“好奇”吧!當然也需要一些“經驗”和“方法”。

下面就分享幾個Grace總結的幾類情緒大爆發中“孩子的邏輯”和“應對錦囊”。

家長要學會用孩子的邏輯,化解孩子的情緒

想要的得不到

學齡前的孩子情緒爆發的原因,有50%是“想要的事情沒有滿足”、“被剝奪的擁有喜歡事物的權利”。

比如忙着玩不肯上桌吃飯、在超市裏要買好多玩具、拼命吃蛋糕……家長卻不同意。

預告

預告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衝突。孩子2歲以前,你只需事先說好,比如:“每次去超市只能挑一個玩具哦”,孩子就會聽。

2歲以後,僅僅單方面告知有時不管用了,預告不是強權,而是一種事先約定,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

我們可以跟孩子共同做出約定,三個注意事項:具體、跟進、和善堅定。

時間上具體到分鐘:你想再玩一會兒,好的,需要5分鐘還是10分鐘?到時間媽媽提醒你,我們開始吃飯。

孩子就是孩子,很可能不遵守約定,那麼我們要在約定時,同時預告“媽媽會怎麼做”,然後優雅地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比如到點了,請孩子選擇媽媽來關電視機還是自己關;如果孩子選了很多玩具在購物車,那請孩子選一個買,如果超過一個,由媽媽決定買哪一個。

最後,無論孩子是自覺還是被迫遵守約定,都謝謝他以示鼓勵。

需要關注和陪伴

陪伴,是學齡前孩子最重要的需求。缺少關注和陪伴的孩子,很容易“生氣”,不合作,故意鬧事,其實是求關注,即使是大人來罵他們,負面關注也是關注啊!

說起來好心疼有木有,特別二胎家庭的大寶,通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解決方法就是多陪伴,高質量的陪伴,也就是正面管教所說的特殊時光。

安心

我們在個案中發現,很多喜歡在超市買買買的孩子,常常是陪伴不足的孩子,他們想用這種方式確認家長是否愛自己。

然而,家長此時如果處理不當,孩子情緒就會爆發。比如有些家長受不了孩子哭鬧,可能以暴制暴、也可能冷處理,不理之。這時孩子感受到的孤單和不安全感,比“不滿足”更加難受,因此衝突會升級。

所以孩子在激動中時,要讓他平靜下來,大人只能比他更冷靜,並且說出讓他安心的話語

當孩子有情緒,家長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正在生氣,你不開心,我會陪着你,等你哭完。”“沒關係,你先哭,我一直陪着你。”

不要戳破他的自尊心,“你不就是……”“每次你都……”

還可以建議陪伴孩子換一個環境,比如積極暫停角,如果在公共場合沒有積極暫停角,應儘快轉移注意力,比如去酸奶、麪包區,離開現場更有助於快速冷靜下來。

搞不定自己

情緒管理是個大課題,大人有時都難以自控,何況是孩子。所以,愛發脾氣的孩子不是“難搞”,他只是“搞不定自己”!

生氣、哭鬧都是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最直接的方式,很多大人沒有給他們建設性的意見,卻要求他們不能哭、不能喊,那他們還能怎麼辦?

說出來

和孩子一起想一些可以接受的發泄方式,協助他們突破情緒的關卡,除了哭鬧打滾之外,還有什麼選擇,比如打抱枕、跺腳、撕紙張、塗鴉,都可以釋放情緒。疏解情緒後再講道理。

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把生氣的原因說出來,告訴孩子這樣才能幫到他。無論使用猜測、還是示範句型——“你很憤怒,是因爲……我希望……”,要讓孩子學習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引導的過程中,仍然要把是非對錯告訴孩子,不能讓他們覺得誰讓自己不開心,就是對方的錯。
最後,情緒過後總結可以用什麼方式不讓生氣的事情發生,家長啓發孩子自己想,前一篇已經舉例說明了。

逆反心理

孩子的邏輯很妙,越阻止他越想做,但一旦開放給他做,反而卻步了。

特別是學齡前小叛逆期,讓他往東他偏往西,這帶來的負面情緒在日常中也非常常見。

順水推舟

這類孩子一般都很機靈,我們不妨順水推舟,給他自由,他反而覺得沒意思了。然後與他互換角色,培養同理心,瞭解到所作所爲的“不合適”。

Grace說到一個例子,有個孩子很聰明,但話太多,在校在家都講個不停,給老師同學帶來很多困擾,在家爸爸如果加班都要帶上耳機。

比如剛剛制止他說話,一分鐘後他又忍不住說起來,老師責問他,他解釋說,“剛纔是說恐龍被批評,現在我說飯菜很好吃,我忍不住要表揚廚師,這不是同一件事啊!”

老師家長都只能I 服了 U!

Grace怎麼做的呢?她請他當自己一天的小助理,要他一整天都要跟自己不停地講話。這孩子被“一整天”嚇到了,他拒絕說“我不知道要和你講什麼了……”

Grace堅持讓他當小助理,帶他去別的班級巡課,坐後排聽,因爲跳出熟悉的環境,他會更關注外界,然後Grace故意學他不停地和他說話,他反而說“噓,不要吵”,接着Grace再引導他在“合適的時間說合適的話”的意思。

因爲他很聰明,Grace的教育方式也不是阻止他說話,他很快領悟到的“合適地說話”的意思,變得不再話癆。同時,仍舊是擅長思考和表達的孩子。

變化彈性小

有些孩子對於接受新事物、或者生活程序上的調整,比一般的孩子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可能表現得格外堅持己見、變化彈性小,經常被大人冠上“固執、不聽話”的標籤,磨光大人的耐性。

反思

這類孩子遇到新的事物,必須像更新計算機軟件一樣,給他一點時間在腦海裏跑一下。你越急他就越容易當機。

比如每天的點心都是豆漿,大人某天想給孩子換換口味,換成牛奶,有的孩子會歡呼,有的孩子就不吃了。或者早上的跳舞練習改成中午,有的孩子就不接受。

大人當然喜歡捧場的孩子,但反推回去,當他因爲堅持而發脾氣時,可能是我們的行爲和要求,已經先打亂了他的思緒了,對他造成困擾。所以,到底是誰先惹誰生氣呢?

當孩子卡在我們認爲“理所應當”的狀況,記得提醒自己反思,別發火,別沮喪,他只是需要我們去溝通,幫助他理解和適應新事物。

當然,孩子的邏輯還有很多,以上5個是最常見的。

作爲家長,我們除了關心孩子的情緒,我們還希望他們能擁有好的品質,比如說有禮貌、敢想敢拼、有效率……總是指出孩子的不足或者說教,孩子都聽煩了,該如何引導呢?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