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和寶寶分牀睡了怎麼做

和寶寶分牀睡了怎麼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寶寶分牀睡了怎麼做?很多新媽媽應該都在糾結要不要和寶寶分牀睡、什麼時候分牀睡?在西方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思想,還有自己對寶寶的依戀中搖擺。但是爲了寶寶的身心健康的發展,選擇好時間最關鍵。

過早過晚都不好

在美劇裏,我們經常會看到寶寶從出生開始就開始和爸媽分牀睡,於是現在很多中國父母也開始學習這種方式。

但你知道嗎,太早分牀睡,其實對寶寶也有很多弊端。

1、過早的分牀睡危害

親子的貼膚交流會讓寶寶感到安心,身心得到放鬆,而且會促進體內後葉催產素的分泌,促進生長髮育。

同時還能加深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也有利於提升寶寶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將來獨立性的培養。

對於哺乳期的媽媽來說,同牀睡照顧寶寶更加方便,喂夜奶時也不用特意起牀,能讓新手媽媽充分休息。

雖然西方國家的家庭有從寶寶剛出生就分牀睡的傳統,但是近年來,他們也在反思,這樣過早分牀睡對寶寶的生長髮育其實不太好。

因爲年齡特徵而存在夜間焦慮和恐懼,會讓寶寶產生不安全感,而影響寶寶深層睡眠的質量。

當然對於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來說,過晚分牀睡的情況更嚴重,你們的牀上,現在是不是還有一個可愛的小人。

2、過晚分牀睡的危害

寶爸寶媽距離寶寶過近,導致寶寶呼吸的空氣都是父母排出的二氧化碳和不清新的口氣,顯然這不是寶寶睡眠的良好環境,很容易導致寶寶缺氧。

睡眠過程中,避免不了無意識的翻身,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壓到寶寶(尤其是爸爸),即使很多爸爸媽媽注意這個問題,還有很多寶寶發生窒息死亡的案例。

而且過於擁擠的睡眠環境,多少也會影響寶寶身體的舒展,不利於寶寶的生長髮育,同時也會影響爸爸媽媽的睡眠質量。

在3~6歲,是兒童的“性器欲”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對父母的關係比較敏感,俄狄浦斯情節(戀父或者戀母的情節)就產生於這一階段,這個時間孩子需要意識到父母的親密關係,是自己是無法介入的。

爸爸媽媽也要有私密的空間來培養感情,長期的與寶寶一起睡也會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

時間可以這樣選

鑑於過早分牀睡和過晚分牀睡的危害,嘟媽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3歲時開始嘗試分牀睡。

因爲每個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同,有的可能很快就適應了分牀睡,有的孩子要一直拖到10歲,這都是正常的。

孩子在三歲的時候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可以自己起牀洗漱、疊被子等。

這個時候分牀睡,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有幫助。

而且這是個時候孩子也有了物權意識,他們會逐漸明白那是爸爸媽媽的牀、這是自己的牀,在心理上可以比較容易接受分牀睡。

和寶寶分牀睡了怎麼做

如何應對分牀睡出現的問題

1、安全感

分牀睡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孩子的想象力比大人豐富很多,他們會認爲很多在動畫片或者書裏的一些怪物就在他們身邊,這就導致很多孩子不敢自己獨自睡覺。

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安慰他,千萬不要指着或者嘲笑他,對他的恐懼給予安慰與迴應——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就在他身邊,在他害怕的時候,爸爸媽媽隨時可以過來保護他。

在白天的時候,可以讓寶寶熟悉下房間裏的東西,寶寶會對陌生的東西產生恐懼,熟悉感也可以減少這種負面情緒

晚上還可以給寶寶亮一盞小夜燈,很多孩子對黑暗的恐懼很強烈,增加一盞小夜燈,既不影響孩子的睡眠又可以增加寶寶內心的安全感。

睡前可以給寶寶一個擁抱或者一個晚安吻,讓寶寶知道自己還是被愛的,減少分牀睡以後產生的被拋棄感。

2、儀式感

選擇一個特殊的日子

可以在新年或者孩子生日那天,開始讓寶寶自己睡,告訴他們:現在你已經長大了,是個大人了,可以自己獨自睡覺了。

讓寶寶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接受自己要獨自睡這件事情。

和寶寶一起裝飾他的屋子

可以讓寶寶自己選擇房間的配飾,選擇自己喜歡的元素,讓寶寶對他未來的獨自睡覺的小屋充滿期待,在心理上也會更加容易接受自己要獨自睡的事情。

講睡前故事

在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給寶寶講一些有趣的睡前故事,讓他對獨自睡覺這件事充滿了期待感。發現自己睡覺的好處。

3、循序漸進

一下子把寶寶趕出你們的大屋,他們在情感和心理上一定都很難接受。

我們可以在開始的時候先分牀睡,再逐步的把牀挪出房間,讓寶寶有個心理的適應力。

一個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有時候孩子只是試探性的哭鬧,如果爸爸媽媽意志不堅定,很容易前功盡棄。所以分牀睡不只是孩子要克服依賴心理,爸爸媽媽也要克服自己的依戀心理。但是這裏一定要提醒的是每個寶寶生長髮育的速度都不同,每個寶寶的膽量、獨立性都不同,每個家庭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所以分牀睡的時間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不能急於求成。千萬不要在寶寶還在恐懼的時候就把他們推出去,這樣對寶寶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