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兩年,我在面向家長羣體的兒童性教育課堂上很意外地發現,有不少父母在幫助孩子分牀這件事情上存在很多困擾——不僅是三五歲的低幼小朋友,還有很多七、八歲,甚至十多歲的大孩子,還是每天都和母親睡在一起——這樣麻煩就比較大了。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我們是在小題大做,“我們自己當年就沒分牀不是也沒事嗎?”呃,是的,我們當年還有很多人從小經歷過被姥姥綁腿,被奶奶睡過大扁頭,還有的地方產婦坐月子前三天不給飯吃,然後,大多數人還是排除萬難地活下來了。但是,誰敢說跟以前一樣的生活,就是我們今天最好的選擇?

當然,我並不是說分牀一定就是越早越好。近些年來,就連很多傳統上孩子一出生就分牀睡的歐美國家,也有很多兒童心理學研究人員,贊同在小嬰兒階段親子同睡,更加方便母親照顧嬰兒,也自然有利於更好地培養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但這個親子同睡的時間,原則上還是不能拖得太長,更不能無限制地拖到孩子白天都上小學了,晚上回家還和媽媽睡在一起。

獨立入睡,對於一個孩子的個性和心智發展來說,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本文只是單獨從性教育的角度出發,跟大家分享一下在3-5歲階段給孩子分牀的重要性(一般來說,如果家庭的空間條件允許,我們就建議直接給孩子分房;如果暫時分房有困難,至少也要給孩子分出自己的小牀。本文以下不再區分“分牀”和“分房”這兩個概念)。

小朋友需要一個不含性刺激的生活環境

這裏所說的性刺激,不是說一定有人對孩子做了糟糕的壞事,也不僅是指有人對兒童的性器官進行了直接接觸,還包括可能導致性喚起的各種外界刺激。比如,有的家長在客廳中的穿着比較暴露和隨意。再比如,就是孩子明明已經很大年齡,卻遲遲沒有和父母分牀,每天晚上都能感受到來自另一個人身體的溫度、氣味、呼吸的節律等,這些刺激都可能激發他們的性興奮和性焦慮。

3歲之後的孩子,性別意識開始萌發,他們開始在生活中去嘗試理解“男人是什麼?”“女人是什麼?”作爲一個有性別的人,在各個不同的具體環境裏,有哪些行爲舉止,是合乎社會的期待和要求,哪些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通常會建議家長在孩子3歲以後,就要改變視角把孩子當個“大人”來對待。比如,拒絕異性的孩子跟自己一起上廁所,培養他們的隱私意識等等。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第2張

作爲一個尚未成年的小孩子,家長也要保證小朋友所在的生活空間中,沒有成年人色彩的性刺激呈現。工作中,我接待過好幾位前來求助的爸爸媽媽,他們的小孩子都有在公共環境玩弄性器官的困擾(偶爾我們會看到喜歡摸自己小雞雞的男孩子),其中有一些問題不大的孩子,在回家完成分牀之後,問題行爲就自動消除了。這背後的原因,就是當孩子生活中感受到的性刺激消失,他就不再需要這樣的行爲來釋放焦慮了。

爲什麼今天我們會覺得分牀睡這麼難?

有意思的是,每次在提到“分牀”,都會引來很多爸爸媽媽的吐槽,紛紛說自己的孩子有多抗拒,不配合,哭着喊着耍賴皮,就是不肯自己好好睡覺。這個時候我就一般會提示大家去反思:“真的有那麼難嗎?”

這回真的是有必要回想過去了,想想在更早的年代,在我國還沒有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之前,我們的父母那輩人養孩子的時代,就極少聽說大孩子分不了牀——弟弟妹妹來了,更小的寶寶還在等着吃奶,大一些的孩子哪裏還有理由可以賴在媽媽的身邊?

所以,問題的關鍵常常在於我們自己有沒有覺得,分牀對於一個大孩子來說是個很自然的過度?還是一個巨大的傷害?我們自己對這件生活小事的情感反應是不是有些過度?

我們當代有很多親子問題的難點,就是新一代的父母們,太過投入去做那種特別特別慈愛的家長,有時候反而會因爲太容易體會孩子的痛苦,結果卻在兩代人之間製造出一幕幕的“焦慮升級”。

接下來,我們跟大家分享一些具體的小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順利分牀。

1、儘早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創建睡眠儀式

創建睡眠儀式的意思,就是幫助孩子儘早養成一個規律良好的睡眠習慣。爸爸媽媽們不妨在小寶寶可以整夜睡覺之後,就開始有意識地帶領他們創建專屬的睡眠儀式。比方說每天一到晚上8點,就帶着孩子去衛生間洗漱、上牀講睡前故事、進行晚安抱抱等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把這樣一系列的小活動,創設爲一個“開始睡眠”的啓動儀式,讓孩子每每到了這樣的時候,就習慣性地進入到一種 “準備睡覺” 的狀態之中。等到孩子分牀之後,儘管他睡眠的空間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在時間的維度和父母的陪伴上,他依然還在原來的習慣之中。

我的一個好朋友家庭就很受益這種睡眠儀式:他們小夫妻都是自駕遊愛好者,也常常帶着孩子睡在野外的帳篷和睡袋裏。但是因爲孩子在一歲之前,就習慣了“聽完爸爸唱歌就閉眼睡覺”的睡眠儀式,所以,即便是在野外,只要聽完了爸爸唱的睡前歌曲,孩子就開始自動進入睡覺狀態。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第3張

2、提早讓孩子熟悉自己的新房間(新牀)

孩子需要活在一個可預知的世界裏,這樣會帶給他們更多的安全感。所以,無論是即將搬出父母的房間(大牀),還是家中即將出生新的嬰兒,這樣的消息,都需要提早讓孩子瞭解到。而不是爲了避免面對孩子的哭鬧,就糊弄孩子一直到不無法欺騙的那一天(那就是在保護父母,而不是孩子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對即將發生的分牀很抗拒。他們之中還有很多人,對即將擁有自己的一塊領土興高采烈。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在正式讓孩子搬進新房之間,給孩子多一些的時間,和他的新房間(新牀)做遊戲,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也把挑選傢俱、安裝新牀這樣的事情,都安排在孩子在家的時候進行,給孩子一個逐漸適應新房間(新牀)的過渡期。比如說,我們可以在這個冬天購買新的小牀進家,然後跟孩子說好,等到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再正式搬過去。

3、保留孩子原有的牀上用品和睡覺玩具

這個理由大家都比較熟悉,還是那句經典的“熟悉產生安全感”。讓孩子睡覺的環境雖然變化了一部分,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原來物品(就像我們還保留了和原來一樣的睡前儀式),都會讓孩子的過度更順利。

4、對於怕黑的孩子可以提前跟孩子玩一些光影遊戲

對黑暗的恐懼,是我們從祖先那裏繼承下來的自我保護本能,這本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也並不說明我們的孩子在安全感有缺失。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第4張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的一點就是,提前在生活中創設一些和光明黑暗有關的小遊戲。比如踩影子的遊戲。再比如手電筒,很多2歲的寶寶會對它很着迷,因爲它的一開一關在小朋友看來真的特別神奇。還有家中的電燈開關,有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很喜歡玩,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就不必教育他們節約能源,而是可以利用這個探索行爲,讓孩子感受到家中的黑暗與光明,實際上都是可以被我們自己控制的。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第5張

5、不要承諾本來就不會去做的事情

在剛剛分牀的階段,建議家長可以陪在孩子的房間裏,等到孩子睡着之後在離開。但是這一點需要提前跟孩子坦白,而不是口頭上答應陪孩子睡覺,等到他睡着以後再偷偷離開。任何時候都不要糊弄孩子,否則,他們會責怪自己因爲不小心睡着了,纔沒有“看好””媽媽,讓媽媽離開了,結果第二天晚上就會更加抗拒入睡。

6、當孩子半夜過來說害怕

比較建議的方法,是陪孩子回到他自己的小牀上去。如果孩子年齡還小,父母可以考慮重新陪伴他入睡,大一點孩子則可以要求他自己睡覺就好。

這個時候特別考驗父母的耐心和堅定性:一方面,我們不要批評孩子前來求助的行爲本身,儘管這種事情常常把我們的確弄得很睏乏;另一方面,也不要因爲心疼孩子就乾脆讓他們上牀一起睡——否則,父母的行動實際上就是在默認了孩子對於一個人睡覺的恐懼感。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第6張

7、檢查父母自己的情感反應

前兩天我在讀書的時候看到一個國外的小案例,說的是一對小夫妻準備給他們的孩子分牀。在此之前他們在見到家庭治療師的時候,表達了他們對於這件事情的很擔心。結果這個治療師就反問他們:“先不說孩子,你們倆滿意孩子即將去睡的那個小牀環境嗎?你們覺得那個牀安全又舒服嗎?”

然後這對爸爸媽媽互相對視了一下說:“不是的,我們覺得那個牀看起來孤零零的,不是很友好。””然後治療師就建議他們,去想辦法把那個小牀變成讓他們自己滿意的樣子。於是他們夫妻倆就重新去很認真地裝飾這個小牀,在牆上、房頂上貼了很多小貼紙,還有一家三口的照片。

在這個案例之中,我並不認爲那些小貼紙或者裝飾品,會真的產生什麼神奇的作用,而是通過這些行動,這對父母讓自己的內心變得踏實,所以纔可以在他們讓孩子睡到這個小牀裏時,從內而外散發出“寶貝睡吧,我相信你可以在這裏睡的很舒服”的真實情感意願。

必須分牀睡!寶寶跟大人同牀可能會激發性興奮和性焦慮?! 第7張

8、溫柔的堅持,本身就意味着不是一次成功

很多爸爸媽媽都喜歡這句心理學的名言,但是,很可能他們只注意了“溫柔””而忽視了“堅持”。

溫柔,是指我們對於孩子的哭鬧採取抱持的態度,不會僅僅因爲孩子有負性情緒就批評他們。但是,這句名言中的“堅持””實際上也和“溫柔”一樣重要,它意味着我們需要懷着必須的耐心,去做爲人父母應該去做的那些苦差事,常常需要堅持一段的不太容易的時間。

舉例來講,我的一個朋友在她家寶寶一歲半的時候給孩子分牀。第一天的時候,媽媽在孩子的小牀邊陪伴了40多分鐘纔等到孩子睡着,將近三個星期後,孩子才能在20分鐘內呼呼睡下。這已經是很理想的狀態了,因爲在他們家孩子的安全感和父母的權威性都建立的非常好。具體到每一個孩子身上,如果之前小朋友在生活中常常遇上不開心就發脾氣,可能父母就需要更多時間,更多的耐心和堅持力,才能順利完成最終的分牀。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