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如何教會孩子動腦筋

如何教會孩子動腦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教會孩子動腦筋?孩子做作業不愛動腦筋,家長怎麼看待?孩子是不愛動腦筋,還是不會動腦筋?一字之差,解法大不同!只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才能真正幫到孩子。

01 孩子的“動腦筋”,爸媽的“傷腦筋”

給養娃傷腦筋的的事兒排個序,“孩子不愛動腦筋”恐怕穩穩地名列前茅。

很多事,都會被爸媽自動歸爲孩子不愛動腦筋。

比如,陪孩子寫作業,大人看着很簡單的一道題,孩子卻做錯了,大人會說他“不愛動腦筋”;

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目,馬上到網上查,而不是自己多想一想,大人會說他“不愛動腦筋”;

孩子成績不佳,被老師叫家長,爸爸媽媽可能一邊尷尬一邊解釋:“我這孩子,就是不愛動腦筋。”

孩子不愛動腦筋,總是讓爸爸媽媽惱火萬分。大人想破頭也想不明白,明明長着那麼聰明的腦袋瓜,爲什麼就不愛用、不想用、不願用呢?

我想,這裏邊可能藏着一個大大的誤解,它會誤導爸爸媽媽的努力方向,同時也嚴重地委屈了孩子。

如何教會孩子動腦筋

02 是不愛動腦筋,還是不會動腦筋?

很多孩子,其實不是像爸爸媽媽理解的那樣,是“不愛”動腦筋,而是“不會”動腦筋。

也就是說,當遇到一個問題時,他根本不知道從哪裏開始思考,又如何一步一步追尋到答案。這不是習慣問題,是能力問題,和孩子聰明不聰明沒有關係,和孩子從小到大培養出來的思考能力密切相關。

一位媽媽問:“孩子做作業不愛動腦筋,數學應用題不讀題,特別懶散,怎麼解決?”

在我看來,這件事的本質就一句話——這道題孩子不會做,跟讀不讀題沒關係,和懶散沒關係。

——不過,從自尊心和成就感出發,很多爸媽並不樂於接受所謂的“不愛動腦筋”是“不會動腦筋”,認爲孩子的習慣有問題,比接受孩子其實是能力有問題,容易得多。

但問題是,堅持認爲孩子是“不愛動腦筋”,真的有助於解決問題嗎?

相信每個認爲自家孩子“不愛動腦筋”的爸媽,都成千上萬次用或教育、或說服、或呵斥、或打罵,或軟硬兼施的方式,非常非常努力地要求孩子一定要動腦筋,但是結果呢?孩子依然非常非常“不愛”動腦筋!

其實,接受孩子“不會動腦筋”,然後着手去培養孩子動腦筋的能力,也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事情會容易解決得多。

03 如何教會孩子動腦筋?

說到教會孩子動腦筋,很多爸媽會想到,那我給孩子多準備點益智類的童書,讓他多多練習吧?

恕我直言,那些益智書其實是給會動腦筋的孩子準備的,不是給不會動腦筋的孩子準備的——我們能想像,孩子課本、作業上的題目都不會想、想不出來,看到益智書上的題目,就馬上腦洞大開嗎?這完全不現實。

我認爲,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不足,是他的日常生活、爸媽的教育方式造成的。爸媽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學會什麼是思考、如何思考,孩子就無法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要幫孩子學會思考,還得從源頭着手。

我幾個具體建議:

第一,做勤于思考的爸媽。

你不必有“超強大腦”,或者擅長什麼特別考較腦力的項目,比如圍棋或者數獨,但至少需要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是遇事過腦子、遇到困難肯學習、對事情有自己的見解的成人。比如:

要做什麼事,不要先說“這個太難,我不會”,先說“我去學”“我試試”,然後真的去學習、去嘗試;

評論什麼事,不要只說“誰誰誰說”,想想自己到底怎麼看,然後多做“我覺得”“我認爲”這樣的表達。

生活中遇到什麼難題,不要馬上抓狂、失控,靜下來想一想:“我該怎麼做?”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學着照什麼樣子去做。毫無疑問,不要求自己思考,覺得思考沒什麼用的爸媽,也帶不出會思考的孩子。

第二,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別代替或者制止孩子思考。

孩子不會思考,除了父母的示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生活中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他的思考,都被父母給代替或者制止了。比如:

孩子想玩什麼玩具,大人會馬上跑過來教他:“哎呀哎呀,你這樣不對,看我怎麼做。”

孩子想問個什麼問題,大人會不耐煩:“整天東問西問,你作業做完了沒有?”

孩子想表達個什麼觀點,大人會否定他:“別瞎說,你小孩子懂什麼?”

甚至他從小到大的閱讀,都是大人帶着讀,一邊讀一邊講的,叫“親子閱讀”。——閱讀是最能幫孩子發展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好機會,就被大人特別努力地給浪費掉了。

那麼,如何做到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呢?我的建議是:

關於孩子的事,多鼓勵孩子自己想、自己做;

鼓勵孩子嘗試,允許孩子犯錯;

鼓勵孩子提問和表達觀點,無論他的問題和思考在你看來有多幼稚;

不要執着於向孩子灌輸什麼,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

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習慣了獨立思考的孩子,等他上了學,你想讓他不動腦筋,其實也是很難的。

第三,少讚美聰明,多讚美努力。

大人都喜歡孩子聰明,也喜歡誇孩子聰明,日積月累之下,很容易給孩子一種錯覺:“反正我很聰明,不努力也是沒問題的。”

其實,孩子在小時候讓大人看起來覺得挺聰明,並不困難——只要做出一點大人意想不到的事兒,再加上“孩子總是自家的好”的光環,沒有多少父母,會認爲自家孩子不聰明。

但爲什麼常常是越“聰明”的孩子,越容易成爲“不愛動腦筋”的孩子呢?這是因爲人們很容易有一個誤解,認爲人的腦力是天生的,你放在那兒不用,它也會在,什麼時候想拿來用用,它的性能都會你想像的那樣可靠。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小聰明可能會一直在,但真正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是日積月累慢慢發展起來的,你不培養,它們都不會天然就有。

所以我真的特別建議認爲“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動腦筋”的爸爸媽媽:放棄脫口而出的“聰明”,轉而去多多鼓勵孩子的思考和努力。“你真聰明”和“寶貝自己想出來了,你真棒!”,在鼓勵孩子思考上,效果截然不同。

第四,有效提供幫助,引領孩子思考。

孩子學會思考,是個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的事,是提供有效幫助,引領孩子思考,把有效的思考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這可能是不少爸媽感到最困難的部分:我怎麼能引領孩子思考呢?咱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寫作業遇到不會做的題。

普通爸媽是這樣反應的:

“這題這麼簡單,你怎麼就不會做,上課幹嘛去了?”——馬上不滿起來,把孩子批評一通;

“自個想想,你就是不愛動腦筋!”——馬上認爲孩子不愛動腦筋;

“我給你講講。”——一股腦把你的答案給孩子,好解決眼前的問題,讓孩子快點做完作業。

但善於引領孩子孩子思考的爸媽會這麼做:

“你覺得困難的地方在哪兒?”——幫孩子找到問題所在,準確定義問題;

“咱們看看書上的例題是怎麼做的?”——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同時也教會孩子以後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咱們一步一步試着做做,我幫你看着。”——讓孩子自己嘗試;

如果孩子做着做着卡殼了,“來,媽媽給你講講。”——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講解,直到孩子徹底明白。

用這樣的方式,大人示範的是遇到問題,我們該如何尋求解決辦法。孩子經常得到這樣的引導,就會慢慢建立起這樣的概念——解決問題是有路徑的,只要去想,一定能找到辦法。之後,他就能參考爸媽示範的解決路徑,自己去思考遇到難題該如何着手了。正如歌德所說“人應當相信,不瞭解的東西總是可以瞭解的,否則他就不會再去思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