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學了那麼多,孩子還是不聽你的?因爲你不明白這5個原則!

學了那麼多,孩子還是不聽你的?因爲你不明白這5個原則!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育兒編輯,常常收到用戶留言: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學了那麼多,孩子還是不聽我的!”

所謂“育兒”,翻來覆去無非是理解、包容、耐心……每次看文章都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放下手機,看見小傢伙胡鬧,還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力圖在氣勢上壓倒孩子!

時間久了,隱隱有些擔憂:

孩子會不會有樣學樣,未來也變得脾氣暴躁?

有一天,他“翅膀硬了”,我吼叫也管教不了,可怎麼辦?

的確,育兒是一項持久戰,千萬不能急功近利。

管教孩子,也真心不是“我跟你說了多少遍?!”孩子就能聽進去的。

別頻繁說“不”

“這個髒,不能摸。”

“勺子不能扔!要我說多少遍?!”

“喝奶不能咬媽媽乳頭!”

“插座危險,不要碰!”

“刷完牙不能吃東西!”

“不要在電梯裏蹦蹦跳跳!”

孩子好奇心超強,當還不瞭解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則時,頻繁被家長說“不”,恐怕是件挺鬱悶的事——畢竟,誰喜歡整天束手束腳的感覺呢?

頻繁說“不”,會讓孩子困惑,“那到底什麼行爲纔是被允許的呢?”也會讓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損,“這也不讓,那也不許,我還能不能有一點自主權啦?”

表達“不”,多用正面語言

絕大多數時候,做家長的藝術≈溝通的藝術。

明明是出於好心,但話一出口,總被孩子當做“耳旁風”,甚至引起反感,很可能是表達方式出了問題。

當你想說“不”的時候,換一種正面的說法,或者用遊戲的思路,也可以給出替代方案。

“在電梯裏,我們動作要輕輕的,現在,我們假裝自己是隻小老鼠 ,躡手躡腳的,好不好?”(而不是:不許在電梯裏蹦蹦跳跳!否則電梯壞了,我們就摔下去了!)

“寶貝,商場裏面人多,你能牽着媽媽的手走路嗎?”(而不是:不許亂跑!)

“等你吃完飯,我們就去玩滑滑梯。”(而不是:飯沒吃完,不許玩滑滑梯!)ps:別說“等你吃飽”,否則小傢伙立刻把碗一推,“我吃飽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如果非要談什麼技巧的話,那大約是把你脫口而出的話,最後的“!”改爲“?”或者“。”這也意味着你和孩子的溝通,從命令變成了平等對話。

學了那麼多,孩子還是不聽你的?因爲你不明白這5個原則!

記得解釋爲什麼

有兩種家長:

一種喜歡說,“我說不行就不行!”

另一種口頭禪,“唉,說了也沒用!”

前者專制,後者推諉,共同的問題是沒有解釋,語言上的,或者行爲上的。

當你想和孩子表達“不”或者“禁止”,記得解釋爲什麼,不能只是用大人的身份壓制孩子,更不能嘴上說說而已。

該吃飯了!大家都已經坐好了,如果你來晚了,菜吃完就沒有了。(而不是:不準再玩了,趕緊吃飯!)

好了,今天蹦牀就玩到這裏吧!蹦牀累了,寶貝也累了。(而不是,不要再玩蹦牀了,聽到了沒?)

該洗澡了!你說想和小鴨子一起洗的,對嗎?/誰想自己擠牙膏?/媽媽準備玩泡泡浴咯!(而不是:趕緊給我過來洗澡!不準再玩了!)

儘可能在理由充分的前提下才說“不”。用簡單易懂、貼切恰當的語言向孩子講明道理,使他慢慢理解家長拒絕他的理由。

絕對禁止,配合表情語氣

有時,家長太頻繁說“不”,遇到絕對禁止時,就未必奏效了。

比如孩子對插座、熱水壺產生了興趣,家長如果輕描淡寫,甚至嘻嘻哈哈地和孩子說“不”,孩子自然對事態可能會有多嚴重,不會有深刻認識。

一定要傳遞一種信息:“我不是在跟你開玩笑,這件事,你的確不可以做。”

學了那麼多,孩子還是不聽你的?因爲你不明白這5個原則! 第2張

再比如,不讓寶寶咬乳頭。

有的媽媽被寶寶一咬乳頭,立刻表情誇張地“嗷~~!”好吧,這真的是人類對疼痛的正常反應。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寶寶會以爲你在和他玩,和他互動,於是咬得更開心了!!

這種情況下,和寶寶說“不”,可以堅定地拒絕,按住乳暈,把乳頭從寶寶口中抽出來,配合嚴肅的表情,告訴寶寶“不可以,媽媽會痛。”

張弛有度

管教孩子,向來分“不打不成器”和“縱容溺愛”兩大派別。可是,任何事情過於極端,都不妥。

對孩子說“不”的目的是什麼?

一是保護孩子的安全,避免孩子受傷;二是給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矩。絕不是爲了保全家長的面子!

要求合理,可以滿足

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那麼說“可以”也無可厚非。

比如,孩子只是因爲好奇而想要摸摸外面的小草、滑梯或其他小朋友,那麼爸爸媽媽就不要限制寶寶,如果認爲不衛生,回家給寶寶及時洗手就好。

如果孩子憑藉錯誤或不恰當的理由提出要求,那麼家長就不該輕易滿足或做出讓步。

比如,孩子想要玩剪刀、摸熱水壺、爬窗臺……

過多無益,避免溺愛

孩子真正擁有的,要與他需要的或能用到的相匹配,獲得的過多可能會使他不知所措或不珍惜;長期溺愛會降低孩子對“拒絕”的接受度,以致不能接受“不”。

家長不要認爲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其實只要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是能夠理解家長的意圖的。此外,只要給孩子設立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孩子對事物的接受能力會超乎大人的想象。

在商場中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因爲想要購買某個玩具而在地上打滾耍賴,旁邊的家長在大聲斥責孩子,結果孩子的哭鬧更厲害了。

其實,家長大可以在去商場之前就跟孩子商量好,告訴他去商場是幹什麼,孩子是否可以買玩具,而不是在孩子哭鬧後當衆大聲斥責或責罵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