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連支筆都不給我買,你還是我的親媽媽嗎?

連支筆都不給我買,你還是我的親媽媽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位媽媽和我說,兒子七歲了,最近半年新添了一個壞毛病,總是朝她要東西:買鉛筆,買尺子,買飲料……

媽媽很少答應兒子的要求,理由也很充分:

鉛筆家裏有,幹嘛還要買?飲料是垃圾食品,小孩子不能喝。尺子你不是有一把了?能用就行,幹嘛非要和同學們買一樣的?……

可是,媽媽越拒絕,孩子越念念不忘,幾乎每天放學都要求媽媽給他買點東西。

媽媽都能感覺到,有時候,孩子其實並不是特別想要那個東西,就是想讓媽媽給他買。

媽媽很擔心孩子的“貪慾”越來越大,小時候就這麼要東要西,長大了豈不是更加索求無度?

可是,道理講了一籮筐,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爲此孩子哭了好多次,當時不提了,過幾天還是變着花樣讓媽媽給他買這個買那個。

有一次,孩子看中一支筆,媽媽照例堅決不答應,還批評了他一頓。

孩子大哭:“連支筆都不給我買,要你這個媽媽有什麼用?!”

媽媽一下子驚呆了:小小年紀就說出這樣的話,長大了可怎麼得了!

緊接着就是痛心:辛辛苦苦把孩子養這麼大,自己的價值就是給他買一支筆!

這位媽媽說,她那天也哭了,哭得很傷心。

這位媽媽的問題其實暴露出她自身成長中的一些問題,我一一給她做了分析,這裏姑且不談。

孩子脫口而出的這句話卻讓我思考良久:媽媽到底有什麼用?

換句話說,媽媽對於孩子,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是讓孩子吃飽穿暖,給孩子洗衣做飯?

是輔導孩子功課,培養孩子各種才藝?

是教給孩子是非對錯,各種規則和道理?

是,又不全是。

這些,是爲人父母的職責,但並不是媽媽獨有的價值,其他人也可以做到,比如其他家人、老師和保姆。

我覺得,一個媽媽,真正的、獨一無二的價值,是讓孩子在和媽媽的關係中,體驗到愛。

也就是說,讓孩子在生命最初,在最重要的關係中感受到最重要的東西。

連支筆都不給我買,你還是我的親媽媽嗎?

孩子小時候,媽媽就是他的世界,媽媽怎樣對他,就意味着這個世界是怎樣對他的。

他從媽媽這裏感受到:

這個世界是暖的,還是冷的;

是嚴厲的,還是溫柔的;

是穩定的,還是不可琢磨的;

他是值得愛的,還是不夠好的……

慢慢地,他會把和媽媽的關係內化到自己心中。

他和媽媽的關係,就變成了他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媽媽對他說的話,就變成了自己頭腦中的那個聲音。

媽媽怎樣對待孩子,孩子長大後,就會怎樣對待這個世界。

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逐漸形成。

一座高樓,建得再高再漂亮,如果沒有深穩的地基,很容易坍塌。

媽媽和孩子充滿愛的關係,就是孩子生命的基石。

讓孩子體驗到愛,爲他打造深厚的生命基石,這應該是一個媽媽最重要的價值。

怎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有太多人回顧自己的童年,會說:“我知道爸媽愛我,他們那麼做是爲我好。”

是的,他們在意識上“知道”父母是愛他的,但是他們“感受”不到愛。

即使已經成年,他們仍會想方設法向父母、向愛人索取愛,索取關注。

只是,他們內心有一個空洞,再多的愛也填補不滿。

這也是他們在生活中屢屢遇到困擾的原因。

連支筆都不給我買,你還是我的親媽媽嗎? 第2張

爲什麼會這樣?

因爲太多父母只關注對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感受,是通向愛的唯一途徑。

我們總是執着於是非對錯,把各種條條框框、“應該”“必須”灌輸到孩子頭腦中,以爲這就是教育。

爲了讓孩子能明白這些,我們講道理、批評、指責、打罵、懲罰,以爲這就是愛。

我們會想:

我管你、罵你甚至打你,還不是爲了你好,爲了你能成才。

也許方式有些問題,但我的初衷是好的啊!

如果不愛你,我纔不會這樣做呢!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

我們說的、做的,在抵達孩子的意識層面的同時,我們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也抵達了孩子內心的感受。

感受的力量,要比意識大得多得多。

孩子做錯了事,打一頓罵一頓,孩子承認了錯誤,表示下次不再犯了。

表面上,孩子知道了對錯。

內心裏,孩子體驗到的是不被愛、不值得愛——自己做得不好,就不值得愛。

潛意識中,他會把簡單粗暴內化爲自己的經驗,學會了用這種方式處理問題。

有多少父母能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贏了一城一池,卻輸了整個世界。

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正確的,結果,反而讓孩子體驗到了什麼是恨,體驗到自己是不好的,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稍有差錯,愛就被收回去了。

這個關係讓他戰戰兢兢,讓他痛苦分裂。

適得其反,緣木求魚。

連支筆都不給我買,你還是我的親媽媽嗎? 第3張

不是說對錯不重要,而是靠打罵說教灌輸的對錯,只能到達頭腦。

就像成年人常常感嘆: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爲什麼?

因爲道理只能在意識層面發揮作用。

真正促使一個人改變的,是一個人在體驗中的產生的情感,是在感受中悟到的東西。

這些,纔是真正的改變動力,強大而持久。

比教給孩子是非對錯更重要的,是在關係中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接納。

更何況,孩子的世界裏,哪裏有那麼多原則性的對錯,更多的是父母心裏認定的“應該”“必須”。

充滿愛的關係是孩子向善向好的強大動力。

當你真正用欣賞、尊重、包容的眼光看待孩子,你會發現,之前的很多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有位媽媽,女兒上二年級,天天寫作業到十一二點,爲了寫作業的事,天天大人吼孩子哭。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孩子對她說話變得惡狠狠的,因爲一點小事,動不動就說:那我死了吧!你殺了我吧!

感受不到媽媽的愛,孩子就會對自己的存在產生懷疑,自己的存在是沒有價值的,還不如去死。

女兒的變化讓她意識到必須要改變了。

我告訴她,別太關注作業,先從改善和女兒的關係入手。

我幫她一句一句地分析,女兒這樣說時,她該怎麼迴應,女兒有情緒時,她該怎樣去接納。

這樣做了兩三個星期後,她感覺到和女兒的關係緩和了很多,女兒也變得話多了。

有一天晚上臨睡前,女兒忽然對她說:“媽媽,你是愛我的。”

這句話讓媽媽心中一動。

女兒長這麼大,她說了不知多少次“媽媽愛你”,女兒也會迴應:“嗯,我知道。”

但是,這是第一次,從女兒口中說出這句話。

這意味着,她從媽媽的變化中感受到了媽媽的愛,她開始確認自己在媽媽心中是重要的。

這是她們母女關係中,里程碑式的一句話。

連支筆都不給我買,你還是我的親媽媽嗎? 第4張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孩子的質問。

其實,孩子介意的並不是那支筆,而是媽媽總是不認可他的需求,還用種種“正確”的理由告訴孩子:你這樣想、這樣做是錯的。

表面上,他想要的是一支筆、一瓶飲料,但其實,他想要的是媽媽的認可,是媽媽寬容接納的愛。

而媽媽只看到了對錯、應該,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感受。

我想,孩子脫口而出的那句話,把它翻譯過來,他真正想表達的是:

“你是我的媽媽,我需要你的認可和接納,我需要你看到我的感受。

如果你做不到,你對我來說還有什麼價值?我還有什麼價值?”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