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爸爸也經常會把單位的垃圾袋拿回家呀~

爸爸也經常會把單位的垃圾袋拿回家呀~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週末逛超市的時候,在熟食區看到一位奶奶領着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在品嚐各種熟食。本來就是給顧客品嚐的,所以吃一些也無可厚非。可是小孩子可能對熟食不是很感冒,不太想吃,竟聽到那位奶奶很生氣地訓斥說:你就傻吧,不要錢的你不吃,別想讓我給你買好吃的。

等結賬的時候,遇到他們在我們前面。奶奶把東西放到收銀臺上,小孩子出去的時候,警報器突然響了。保安過來,發現小孩子偷偷把一支精緻的鋼筆放進了口袋。

奶奶把鋼筆扔在收銀臺上,責罵孩子幾句便沒了下文,保安剛想說什麼,那位奶奶立刻護短地說:小孩子拿點東西很正常,當大人的不能給小孩子一般見識。

保安也不再好說什麼,我看到躲在奶奶後面的男孩無所謂地瞥了一眼。可以猜測,這個孩子會有偷竊的行爲和大人的示範密不可分,教育者愛貪小便宜,孩子也會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

鄰居家的兒子今年5歲,聰明伶俐,是鄰居家的寶貝疙瘩,從來不打不罵。不過有一次在樓下遇見鄰居訓斥兒子,原來是他的兒子偷拿了別的小夥伴的玩具,拿到樓下的廣場玩的時候,被主人認出。

鄰居訓斥兒子爲什麼拿別人的東西?他兒子理直氣壯地說出理由:“我喜歡這個玩具,家裏沒有,就拿回來了。”鄰居批評他,他竟然說:“爸爸不也經常把單位的垃圾袋拿回家嗎?”弄得鄰居啞口無言。

很多家長都像超市裏的奶奶和鄰居一樣,道德界限比較模糊,沒有羞恥感,認爲順手牽羊、小打小鬧不算偷,所以愛佔小便宜。

可是要知道,吃自助餐偷拿個杯子,免費試吃的商品吃完還要拿着,參加保險公司的活動走的時候包裏放兩串香蕉,這些行爲雖然小,但是孩子都會看到眼裏,記在心裏。並且從潛意識裏認爲,這樣的行爲是被允許的。

這就是爲什麼有些偷竊者並非來自家境困難家庭,而是家庭條件良好。最大的原因就是父母的道德界限模糊造成的錯誤示範,加上對偷盜教育不到位造成的。

之前被爆失聯的深圳女大學生最後被證實是在香港偷竊被捕,讓人唏噓不已。她學業有成,面容嬌好,很多人都不解:爲何會偷東西。估計是剛開始偷佔便宜形成了習慣,慢慢的有了不勞而獲的思想,最後發生質變,目標瞄向了價值更大的東西。

爸爸也經常會把單位的垃圾袋拿回家呀~

要想孩子遠離偷竊行爲,做父母的一定要規範自身不偷不搶,不佔小便宜。給孩子做好榜樣。當孩子出現偷盜行爲的時候,把東西還回去。

靜下心來與孩子交談,瞭解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的原因。根據原因適當教育,不僅能讓孩子杜絕偷竊行爲,還能讓孩子的心智更加成熟。

除了父母的錯誤示範,還可以從下面的原因來分析孩子爲什麼偷竊。

物權不明。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所以我們一般不會說孩子是偷,可是過了三歲,孩子如果沒有建立明確的物權意識,可能就會造成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

慾望得不到滿足。孩子小,可能說不出自己偷拿的原因,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偷東西是出於內心的喜歡,應該告訴孩子以後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會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給予滿足。即使不滿足,也會給孩子充分的理由。

自我中心。依據發展心理學理論,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處於自我中心發展期和關鍵期。如今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或二胎寶貝,如果不注意對他們去自我中心的思維訓練,會更強化這種自我中心性。

追求刺激。有些孩子喜歡偷拿別人東西時的刺激感,覺得這件事只有自己知道,別人都不知道,內心產生一種不可名狀的自我滿足感。

首先父母自身要行爲端正。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在生活中,自己遠離愛佔小便宜、愛投機取巧的壞習慣,給孩子做好榜樣。事前預防比事後懲罰更重要。

在孩子一歲以後,給孩子挑選繪本或者睡前故事的時候,就應該適當的加入事前預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偷竊可恥。幫助孩子遠離偷盜行爲。

幫助孩子樹立物權意識。

在家中爲孩子準備專屬物品,如碗筷、臉盆等,來幫助他強化“我的”、“你的”和“他的”這種物權觀念。

給孩子自己的私密空間,不經他允許,別人不能進入,讓他知道:這是我的地方,這是我的東西。

同時向孩子灌輸這種觀念:別人也有別人的地方和東西,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不可以隨意亂拿亂翻。

鍛鍊孩子的自制力。

斯坦福大學曾經做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通過跟蹤調查發現自控力高低與孩子的發展關係密切。

在家中進行自控力訓練的方法主要有,陪孩子玩請你跟我做、躲貓貓、木頭人等遊戲,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請他等幾分鐘,稍微“延遲滿足”,但注意給孩子說明明確的等待時間,不要讓孩子失去耐心。

不要打斷孩子游戲和自言自語,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因爲自己玩耍的時候專注力很強。

設身處地勸告。

外甥回家的時候,手裏多了一個精緻小巧的玩具模型。弟弟看到了,忙問他從哪裏得來的。

當知道他是拿的同學的時候,弟弟勸他:如果別人拿了你的變形金剛玩具,你會不會很煩?

變形金剛是外甥最喜歡的玩具。他認真想了想,點了點頭。那你會到處找嗎?既然這樣,你的同學會不會到處找呢?

經過弟弟慢慢地引導,外甥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答應明天放學把玩具放回去。

引發孩子羞愧感。

一爸爸發現兒子偷拿了超市裏的玩具,他除了讓孩子把玩具放回去,還找來超市裏的負責人,讓兒子複述發生了什麼。兒子以爲把東西還回去或者向爸爸道歉就可以,沒想到還要告訴陌生人。這件事帶給他的震撼足夠跟隨他一輩子,讓他再也不敢隨意不經允許沾惹別人的東西。

讓他知道偷拿東西的難堪,從而再也不敢。這纔是最重要的。不過這種方法應該適度,避免大範圍的傳播,不然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爸爸也經常會把單位的垃圾袋拿回家呀~ 第2張

戒除孩子的不勞而獲思想。

美國犯罪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各請50名成名人士和犯罪人士談一下母親教育對他們的影響。其中兩個人都是講的母親分蘋果的故事。

母親拿出很多蘋果,問孩子想要哪個,一個孩子說想要最大的,母親狠狠地訓斥了他。他本來也想說自己要大的,聽到母親的訓斥,立刻改口說自己要小的,把大的讓給弟弟。

母親聽了,把大蘋果給了他,還誇獎他懂事。

他以爲:想要的東西可以通過撒謊得到。他學會了投機取巧、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最終一步步進了監獄。

另一位母親在面對孩子們都想要大蘋果的請求時,給孩子們說: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五塊,你們誰先割完草就可以要最大的蘋果。

第一個完成的孩子心裏明白了:努力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最終成爲了著名的成功人士。

從小對孩子教育的時候,要引導孩子通過正當競爭的渠道達成目標,而不是通過不勞而獲、撒謊欺騙達到目標。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