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接到朋友S的電話,

說起關於孩子的一個苦惱,她兒子剛滿七歲,

最近在暑託班裏學習,有一天老師打來電話告訴她:

“你的孩子在這裏非常不配合,上課不是說小話,

就是玩橡皮,下課要麼滿屋子瘋跑,

要麼打得同學哇哇叫。”

平時孩子都是由保姆接送,但這天掛完電話,

S就立即從單位請假回去接了孩子,

見了孩子以後她就試探性的問:

“你喜歡在這裏學習嗎?”

沒想到孩子怒氣衝衝的回答:

“我纔不喜歡這裏呢!我想媽媽帶我出去玩,

可媽媽只愛工作,根本不愛我!”

S說,大熱的天,自己請假來接孩子,

卻迎來這番震耳欲聾的控訴,內心非常地難過。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但是冷靜過後,她回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聽到孩子說出這樣令她傷心的話。

由於他們夫妻工作都很忙,大部分時間裏,

孩子都是由保姆照顧,他們極少陪在孩子身邊。

過去也常有老師彙報孩子在學校裏調皮搗蛋的事情,

她都沒有引起重視。這次和我討論下來,

才覺察出孩子不良行爲背後的動機,

是在發泄內心對父母的不滿,

以及吸引父母對他的關注。

溺愛不是真正的愛,是傷害

朋友的諮詢室裏來了個9歲的女孩,

她的問題是不願意去上學了,

說學校裏總有人笑話她。

究其原因,是這個孩子已經讀三年級了,

自理能力還比不上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

一次體育課跑步的時候,眼看同學們都跑遠了,

她因爲鞋帶鬆了被拌倒,由於不會繫鞋帶,

她在地上足足坐了十分鐘,

等老師來幫她後,才站起來。

還有一次是春遊,在公園攀爬的時候,

她的髮帶掉了,不會扎頭髮的她,

又只能在原地哭着等老師來幫忙。這樣的事情多了,

班裏的人給她封了個外號叫“無能小寶寶”,

都不願意和她玩。覺得被孤立的她,

因此很抗拒去學校。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第2張

諮詢師問:孩子是由誰帶大的?

孩子的父親立即說:我們的孩子可幸福了,

我們雙方的父母都健在,四個老人都搶着帶孩子呢,

我們是六個大人輪着帶的。

諮詢師立即明白了,這是典型的四二一家庭,

六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不僅輪流照顧,

還包辦了應該讓孩子做的所有事情。

不過對於這位父親的那句”我的孩子可幸福了“,

諮詢師不敢苟同,她請父母先出去,

單獨問了孩子幾個問題:你覺得在這個家裏幸福嗎?

孩子茫然地搖搖頭。

顯然,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並非幸福,

而是被過度的關注壓抑得喘不過氣來,

從剛出生到現在,家人除了不斷在物質上滿足她,

並未給過她真正的心理營養,

首先是不斷更換成長環境讓她沒有安全感,

其次是阻止她學習任何生活技能,

讓她在同齡孩子面前有着深深的自卑,

她彷彿寵物般的被家人圈養着,呵護着,

卻毫無一個孩童該有的生命活力。

諮詢師最後問孩子:你覺得父母愛你嗎?

孩子回答:我不知道。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第3張

這個答案,對於她自認爲做得足夠好的父母來說,

或許很難接受,但這卻是孩子最真實的感受,

她沒有說父母不愛她,她只是對父母的愛不確定。

這就反映了她心裏對愛有着另一種訴求,

或者解讀。

有條件的愛,讓人懷疑愛的真實存在

有一次在一個公園裏,

聽到一個媽媽和孩子產生了爭執,媽媽說:

“我們說好的來玩一個小時就回家,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回去吧。”

孩子不答應了,說反正作業做完了要再玩一會。

不料母親立即變臉:

“等你下次考試得了一百分再來和我商量!”

孩子既委屈又憤怒,嘴裏嘟嘟囔囔地反駁:

“天天讓我考一百分,你就是拿我當學習機器!”

母親繼續駁斥孩子:

“我還不是爲了你將來能考一所好大學,

能有好前途,你要不是我兒子,

我纔不管你呢。”說完這些,母親強勢地走了,

孩子只好無可奈何的跟了過去。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非常熟悉?

當我們要想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

父母總會以某些條件來作爲交換。

幼兒時這個條件可能是聽話和懂事,

到了入學後,這個條件統統變成是考個好成績。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第4張

因此我們不禁懷疑:

父母對我的愛,也許是基於某種條件的。

關於有條件的愛,在一個7到14歲的親子課堂上,

老師針對20組家庭做過一項關於愛的調查。

當老師問父母“你們愛孩子嗎?”,

所有的父母異口同聲的回答:愛。

但是,當老師單獨問孩子們:

“你覺得父母愛你們嗎?”

結果只有30%的孩子給出的是肯定的回答。

剩下70%中,絕大部分孩子表示,

比起自己這個人來說,父母更關心自己的成績。

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有2億青少年,

其中有5千萬青少年成績落後,

而在這部分落後的青少年裏,只有5%的人,

是因爲真正的智力因素導致的學習障礙,

其他的95%都是源於他的人際關係,

而這個關係,首先就是與父母的關係。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第5張

我們都相信,愛孩子是所有父母的本能,

但是如果表達不當,就會在孩子心裏起反作用力。

很多父母認爲給孩子提供夠好的物質條件,

許孩子一個與經濟條件相關的美好未來,

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其實孩子對於未來並沒有巨像的概念,

他們更關心的是父母當下的態度,

和自己此刻的需要是否被滿足。

父母需要做什麼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愛要看得見也聽得見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身心同在的一種陪伴,

通過目光平視,耐心的傾聽,

和敏銳的感受力,去進入到孩子的世界,

讓孩子有被看到,被聽到,被理解到的感覺。

經常有這樣感受的孩子,就會認爲父母是愛自己的。

有些父母擔心陪伴過多,會使孩子索取更多,

對父母有更多的依賴,其實孩子遠沒有那麼貪婪,

尤其是六歲以後的孩子,

他們已經入園進入了社會小羣體,

也發展了同伴關係,

因此對大人的陪伴需求不會有3歲前那樣多。

如果你的孩子過了六歲,還不斷要求你陪伴,

只有兩個原因,

要麼就是你在他三歲以內與他有過長時間分離,

他內心的焦慮不安一直還存在,

所以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陪伴來平復。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第6張

另一點,是你的陪伴存在心不在焉的問題,

與孩子沒有形成心的連接,讓孩子覺得你在敷衍她,

不是心甘情願陪伴他。

朋友S和我溝通以後,

當晚就陪孩子去看了一場動畫大電影,

過程中她將手機關閉,全程和孩子去感受電影場景,

精彩之處和孩子一起拍手,

動情之處陪孩子一起難過。

回去的路上孩子一直很開心,

臨睡前還跑過來對S說“媽媽,謝謝你!”

這給了S很大的觸動:其實在孩子的心裏,

好的陪伴就是父母愛的語言。

愛是讓他自由的呼吸

過度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父母,又恨父母。

有研究發現溺愛時常發生在兩種家庭裏,

一是有老人照顧的家庭,另一種是父母自身,

在極其嚴苛的環境下長大的家庭。

前者是隔代撫養,他們見不得孩子哭,

因此竭盡所能的去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從而切斷了孩子學習生活技能的途徑。

後一種是父母不想孩子重蹈自己覆轍,

而刻意爲孩子創造寬鬆而優越的童年,

以彌補自己童年裏缺失的需要。

這些都是溺愛,並非孩子真正需要的愛。

你愛孩子那麼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嗎? 做個及時出現的父母 第7張

建議有這樣問題的家庭,讓愛迴歸理性,

有老人的家庭,將撫養的重心交還給孩子的父母。

而父母則要將自己過去的問題與孩子分離開來,

去聆聽孩子真正的需要,

並培養他去學習與他年齡相關的生活技能,

讓他有自信,有能力去融入社會。

愛是沒有條件和理由

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我的孩子長相,智商,

性格如何,我都全然接納他,並且欣賞他。

但是,我們往往只有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

能做到這一點,當孩子日漸長大,

一旦他的哪一方面落後他人,我們就會焦慮,

就會不由自主的要求他做得更好。

我們可以試着去做以下事情,

來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第一,每天去記錄孩子當日做得好的地方,

並且給予真誠而及時的肯定。

第二,當孩子的某種表現低於自己預期,

放下焦慮和指責,告訴自己:

我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第三,鼓勵孩子自己製作表現和願望清單,

讓他在備受尊重的前提下,

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價值感和成就感。

最後,請親口對孩子說:孩子,我愛你。

著名導演李安曾說過這樣的話:

我做了人家的父親和丈夫,

並不代表說我就很自然的得到了他們的尊敬,

我每天都要去賺取他們的尊敬。

愛亦如是,不是我們做了父母,

就代表我們有了愛孩子的能力,

真正的愛是雙方都能感受到的一種和諧和滿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