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中國式媽媽的三個誤區,你入了幾個?

中國式媽媽的三個誤區,你入了幾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週一個朋友向我訴苦:我今天快被女兒氣死了,我安排好的,讓她在家寫作業,等我回到家,她居然一個字沒寫!我真是忍不住想對他發火,後來我默唸三聲:

孩子是我親手的,孩子是我親生的,孩子是我親生的!這才抑制住心中的怒火,平下心來和她溝通爲什麼沒有寫作業。

結果你猜她怎麼說?!我下午不想寫,我想看書。

一句話點評:每個孩子都願意去主宰自己的生活,包括剛出生的嬰兒,如果不是他想要的,他會用哭聲來告訴父母。

又想起聖誕節,另一個朋友向我大倒苦水的事兒。

蓮子媽,你來說說要是你生氣不?這聖誕節到了,琪琪平時沒時間參加活動,我辛辛苦苦地給琪琪報名參加了一個聖誕節的活動,活動費也交了,她居然輕描淡寫地對我說,媽媽,我不參加,我想在家玩。無論我如何做工作,她都一律表態說她就是想在家玩!

可是這個活動來的這麼不容易,她居然不參加!還有我這白花花的銀子啊,就這麼沒了。

一句話點評:參加活動不是孩子的意願,是父母的主觀的單方面的意願,是父母認爲好玩,通常自以爲然地認爲孩子也這麼認爲。

昨晚,在小學一二年級家長羣講課,分享了關於孩子一直看電視怎麼破以及和孩子說話時,孩子裝作沒聽見怎麼破?

分享結束,有個媽媽問了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孩子會破罐子破摔,而且很會“記仇”,對於我這個媽媽做錯的事情,孩子一逮着機會就會反駁,即使跟孩子道歉,也依然如此。

一句話點評:一二年級的孩子,心中沒有仇恨,只有溫暖和被愛的需求。孩子不是“記仇”,而是因爲我們用指責和嘮叨的方式“陪伴”孩子,言傳身教下,孩子也學會了採用這種方式。這麼小的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是仇恨呢?

三個最普通的經常在我們身邊上演的親子故事,反映了我們在親子相處時的誤區。

中國式媽媽的三個誤區,你入了幾個?

誤區1:媽媽覺得

如何破:拒絕包辦,讓孩子主宰自己的生活

不管是寫作業也好,還是去參加活動也好,這些都是孩子的事情,孩子有權利安排自己的生活,有權利決定自己要做還是不做,什麼時候做。

孩子的事情是自己決定的,而不是媽媽決定的。而我們大多數的中國媽媽都是媽媽決定而不是媽媽約定。

決定和約定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同樣的事情放到孩子身上,效果千差萬別。決定是單方面的主觀的行爲,是武斷的,粗暴的,沒有考慮到對方感受的,而約定是民主的客觀的行爲,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是對孩子的一種行爲尊重。

只是一字之差,孩子學習的效果卻大相徑庭。

只是一字之差,很多父母卻很多年都沒有學會改變......

正如前一段時間網上流傳的: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那麼,有一種學習叫媽媽覺得應該學習,有一種活動叫媽媽覺得應該參加,媽媽覺得......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父母包辦,沒有選擇權的童年是灰暗的。

今天陪蓮子上跳舞課,課見和老師聊天,她說她們曾經接待過這樣的學生,而且人數還不在少數。

每週末,參加完6樓的奧數補習,又來參加她的跳舞課程,但是,跳舞的時候,動作永遠是僵硬的。缺少靈性。

這種孩子,從小被控制性的父母包辦着,在媽媽覺得式的生活下,從事着媽媽認爲應該從事的事情,最後變成了沒有思想沒有靈性沒有悟性的孩子,反正到週末了,你讓我幹啥我就幹啥。

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樂趣,是多麼的可怕,這和動物這和傀儡又有什麼差別?

不要讓孩子還沒有起跑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中國的教育不是教的太少,而是填鴨的太多,中國的教育不是學的太淺,而是學的太深,小學的孩子需要去上奧數嗎?

在學奧數前,如果孩子連作爲一個學生最基本的要求都不明晰,上了有用嗎?

親愛的父母,請拋棄掉你們的“中國式 媽媽覺得”,別總想着去控制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無論是平時還是週末,孩子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讓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讓他們帶着不應該有的疲憊與倦怠開始生活。

中國式媽媽的三個誤區,你入了幾個? 第2張

誤區2:媽媽幫助

如何破:只要是孩子的選擇都應該先去支持

孩子不願意參加活動,特別是小時候看起來內向的孩子,被父母幫助着去參加活動,結果孩子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不原因見人。

認爲對孩子成長有幫助,而不是能夠真正對孩子有幫助,在你認爲對孩子有幫助之前,先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來判斷什麼對孩子是有幫助的,而什麼對孩子是毫無意義的。

有時候,我們的認爲對孩子有幫助,其實是在變相地害孩子。

纔是幼兒園的年齡,就讓孩子學習用筆寫字,結果,小手的肌肉還不足以來控制筆,只能採取不正確的握筆姿勢,結果,

纔是幼兒園的年齡,就讓孩子學習加減算術,結果孩子一生對學習產生了恐懼和厭惡。

曾經聽到過這個一個故事,有一位忙碌的職場媽媽,百忙之中參加孩子們六一活動的集體表演時,中途卻提前退場了。究其原因是他的孩子演了一塊一動不動甚至連一句臺詞都沒有的大樹。

事後,她很憤憤不平地給幼兒園老師發了一條微信,微信的內容大概是爲什麼讓我的孩子扮演大樹?老師回覆他說:“這是您孩子自己選擇的。”

聽到這個答案,他仍然和老師溝通:“即使是我的孩子選擇的,但是難道他就只適合做一塊連句臺詞都沒有的大樹嗎?難道不能做別的嗎?老師您不能給他多點臺詞,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

老師聽完後心情非常複雜。難道選擇一棵安靜的大樹,在一旁默默地配合同學們演出,分享同學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嗎?有時候默默的傾聽者需要更高的智慧。

中國式媽媽的三個誤區,你入了幾個? 第3張

誤區3:媽媽角度

如何破:你看孩子的角度變了,孩子纔會變

就拿上面第三個故事,被看成是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孩子的確不在少數,尤其是小學期和中學期的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太多了,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就是不爭氣。

孩子是真的不爭氣嗎?當然不是!一個人不被認可,不被欣賞,內心是多麼的痛苦,我們一直在傷害着最深愛我們的孩子。

我們總是用“刀子嘴豆腐心”來安慰自己,那是一些人對不願意改變自己行爲的一種辯解。憑什麼你的嘴巴就要長刀子,憑什麼別人就要被你的嘴巴千刀萬剮?

而每天被你剮的是你最愛的孩子!

我們需要口吐蓮花而不是刀關劍影。父母嘮叨的太多了,看不到孩子的成長和優點,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孩子反駁是不想被控制,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媽媽的道歉沒有讓孩子感到真誠,因爲只是道歉,而行動上並沒有真正跟着改變。

孩子不是“記仇”,而是因爲我們用指責和嘮叨的方式“陪伴”孩子,言傳身教下,孩子也學會了採用這種方式。

當父母把指責給予孩子,孩子也會用指責回饋父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就變成了互相盯着對方的缺點,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缺少一顆包容的心,他們在成人後會用這種方式對待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因爲,我們沒有把正確的處理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植入到孩子的內心。

媽媽認爲孩子對自己行爲的吸收模仿是“記仇”,媽媽把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經意間定義爲“敵我關係”。當親子關係變爲敵我關係時,親子之間再小的矛盾也很難去改變了。因爲父母看問題的角度沒有改變。

所以啊,真的是育兒先育已,做父母的什麼時候都要想着先改變自己,然後再去改變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