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不當教育方式逼娃作假

不當教育方式逼娃作假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是一名學生家長,孩子就讀於一所教學質量相當高的公立小學,上三年級。今年寒假,學校給孩子額外佈置了一項作業——三人一組,開展雛鷹小隊活動。雖然雛鷹小隊活動名爲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可實際上學校還要求,孩子們在活動之後必須對活動過程乃至意義進行總結,建議總結以PPT的形式呈現,希望PPT文檔做到圖文並茂、生動形象。

不當教育方式逼娃作假

爲了完成學校佈置的任務,孩子在假期即將結束之前,臨時抱佛腳,與同組另兩個孩子敲定了他們小組的活動內容:學習互聯網知識。某一天,三個孩子齊聚我家,關進書房,打開電腦,很是倒騰了一陣子。爲了表達對孩子們的尊重,我和我太太並未“擅自進入”孩子們的房間。只是其間應孩子們的請求,進去爲他們拍了幾張照片。不消說,自是擺拍鏡頭——孩子們很乖巧地圍攏在電腦前,像模像樣地在爭論商議着什麼。

半天過後,小隊活動結束,家長作業開始——爲孩子製作PPT總結,承擔這項任務的是我太太,最後挖空心思寫幾句總結,“互聯網開拓了眼界、提高了興趣,是一個新的獲取知識的渠道”云云。我看着太太忙活半天完成的作品,當時就覺得有幾分可笑,問孩子:你們在裏面到底幹了些什麼?孩子答:玩了一上午“植物大戰殭屍!”無語。

讓我沉默或者說困惑的原因,其實不是孩子們聚在一起關門玩“植物大戰殭屍”,甚至也不是頂着雛鷹小隊活動的名義玩“植物大戰殭屍”,而是學校在明知低幼年級學生不具備有效組織開展此類活動能力的情況下,居然還是硬性佈置了此類任務,還要總結還要拔高還要意義還要評選……

事實上,在上述“學習互聯網知識”過程中,全然是孩子家長“在開拓、在提高、在獲取”,而身爲學習主體的孩子什麼都沒參與。更可笑的是,作爲功課佈置者的學校,根本不去深究其中一切,早已將我太太製作的PPT總結當作學生假日生活成果上報了。

悍然公佈了一段造假的過程,我不諱言,倒真是想總結些意義。確切地說,我想在學校額外佈置的這項假期作業與當下學生普遍存在的厭學情緒之間,找到些關聯。此前有教育專家提出,中國孩子厭學主要是因爲實行灌輸式教學,缺少激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啓發式教學。對此我並不苟同。

依我個人經驗而論,諸如唐詩宋詞、中國歷史年表、世界各國首都等一些文科童子功,都是兒時在老師和父母逼迫下打下的,這些知識點令我終身受用。說白了,孩子處於記憶力、好奇心以及可塑性最強的階段,灌輸也好、啓發也罷,只要是真金白銀的知識,都會對他們有所助益——哪怕他們此時無法領會。

在我看來,導致孩子厭棄學習的,恰恰是那些徒具形式、純屬形式的功課作業,所謂“雛鷹小隊活動的總結”即是一例。學生名爲主角,親力親爲的卻是學生的家長,而從頭至尾,學生的角色是“小醬油男”。他們被啓發了些什麼?無。他們又被灌輸了些什麼?無。若硬要總結出什麼,我只能說孩子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擺拍。

心智尚未成熟的三年級孩子如此,已經長大成人的大學生又如何呢?近期,《中國青年報》和搜狐網聯合發起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在如今大學裏,一些“不太點名,逃課安全,過關輕鬆,易拿學分”的課程,在選課時受到大學生的青睞。爲什麼大學生熱衷“醬油課”?分析反思林林總總。而作爲三年級小學生的家長,我的觀點是,“不太點名,逃課安全”意味着不必爲缺席而造假,“過關輕鬆,易拿學分”至少意味着不必爲考試而造假。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