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只要父母還在焦慮,孩子就不可能真的得到愛和自由!

只要父母還在焦慮,孩子就不可能真的得到愛和自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通往幸福的教育》出版兩個多月了,這本書在讀者的閱讀中、生活中產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童書媽媽廣州讀書會龔瓊的反饋,她從女兒的出生開始,回顧了自己的育兒大業,從自己焦慮的問題出發,一層層撥開自己看到的生活的真相。

她說“愛和自由只有在兩顆平和、從容的心之間才能真正流動起來,只要父母還在焦慮,那麼孩子就不可能真的享受到愛和自由。”

看完《通往幸福的教育》這本書,我掩卷沉思,近500頁的文字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第一章“教育的光芒”中講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我的價值”?

第二章“成長的思考”中講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第三章“學習的祕密”中講的“學習的中心是孩子”?

還是第四章“教養的方式”中的“珍惜生命、追求快樂、享受痛苦“?

我想,它們都最終指向了四個字——“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那是老生常談,育兒文章裏頻頻出現。但是,有多少父母真正做到了?

在我看來,愛和自由只有在兩顆平和、從容的心之間才能真正流動起來,只要父母還在焦慮,那麼孩子就不可能真的享受到愛和自由。

百分之二百投入“育兒大業”

2011年,女兒在我和丈夫的盼望中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她就是我的全部。甚至,爲了更好地照顧她,我一度動過辭職做家庭主婦的念頭。

只要父母還在焦慮,孩子就不可能真的得到愛和自由!

除了上班,我所有的時間都是陪着她,沒有應酬、沒有交友,連最愛的逛街也幾乎徹底從我的生活裏消失了。

上幼兒園之前,白天奶奶在家帶她;我們夫妻二人下班回家後,一個做家務,另一個肯定是陪着孩子玩耍、洗漱、睡覺。

上幼兒園之後,奶奶回家了,孩子白天交給了幼兒園,晚上依然是我們夫妻倆陪伴。對孩子不好的事情一律不做,電視都很少開。閃點卡、早教、育兒學習,創造環境讓她跟小朋友玩耍,一個沒落下,她的要求只要不過分,我們幾乎從不拒絕。我們用百分之兩百的努力來對待着我們的“育兒大業”,我認爲這就是——給她愛和自由。

父母越陪伴

孩子越黏人?

然而,女兒的反應卻讓我茫然了。

一次,和鄰居家的同齡孩子們一起去公園玩低齡孩子坐的小飛機,其他幾個孩子(都是幼兒園中班)都樂顛顛地坐上了小飛機,唯獨我的女兒吵着鬧着一定要我陪。當時我又失望又氣惱,爲什麼別的小朋友都可以,就你不行?現在還記得女兒一臉淚痕地拉着我的褲子說“媽媽,陪我坐”。我鮮少在別人面前發怒,那一次,我沒有滿足她的要求。

只要父母還在焦慮,孩子就不可能真的得到愛和自由! 第2張

女兒在陌生的環境里居然顯得極度缺乏安全感!我對自己的育兒方式開始了懷疑,我期望從書中尋找答案,甚至在心理學課程上問老師,爲什麼我的孩子會這麼黏我?

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一個結果:陪伴太少,沒有安全感。我都這樣了,還缺少陪伴?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纔好了。

父母內心的焦慮

孩子也能感受到

於是,我開始諮詢周圍的朋友,發現很多由媽媽從小帶大的孩子都特別黏媽媽,膽子很小;而很多從小適度離開爸媽的身邊、一年回幾次老家的孩子,活潑膽大、社交能力要比前者強很多。這是爲什麼?是因爲媽媽保護過度嗎?

在女兒中班下學期,我辭職創業,開始了在深圳、廣州兩地跑的雙城生活。每週大概週一送她去幼兒園後就開車去深圳,週四中午開車回廣州,趕在6點前去幼兒園接她。除了不能每天陪她入睡,其實陪伴的絕對時間並沒有比原來少很多。

我想,說不定少了我的過度保護,她的獨立性就建立起來了呢!

因爲平日不在她身邊,我對她心懷愧疚,所以一旦回廣州,我會把對她的愛如滔滔江水一般傳遞給她,一步也不想離開她。我想,愛總是不嫌多的。

可是,孩子不僅還是一樣內向、不愛說話,一如既往地依戀我,甚至喜歡不斷地重複問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來求得我的確認,比如,零食掉到了衣服上了能吃嗎?掉到桌子上了能吃嗎?她似乎總在害怕什麼,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我開始學習心理學,報班學習、諮詢老師。有一次恰逢一位諮詢經驗達20年的老師給我們上課,她提到了類似的案例,我在課堂上提出了我的疑惑。老師說:孩子和媽媽其實是有心靈感應的,媽媽如果有擔心、焦慮,其實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你平日是不是有些焦慮?這一次,一語驚醒夢中人。

什麼都給孩子“最好的”

卻沒有給她安全感

是的,我是焦慮的。從我把孩子的位置擺在第一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焦慮的。

只要知道什麼是好的,不惜時間、不惜金錢、不惜精力,只爲給她最好的。

從市裏搬遷至郊區,只爲離我上班的地方更近,我能更多地陪伴她;爲了上全市最好的幼兒園,交贊助費不說,又租一套很舊的房子搬到幼兒園旁邊;愛貝爾、親親袋鼠、天才寶貝這些早教機構都上過……我生怕她輸在了起跑線上,我生怕因爲自己的懶惰而耽誤了她,我生怕我這個媽媽做得不稱職,我生怕……

我以爲我在女兒面前裝作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她就會在充滿愛的環境裏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成長。但是我沒有考慮過我的焦慮其實無處不在,放棄自己的個人空間一顆心全撲在她身上,這個狀態通過我的眼神、語言、動作傳達給她的就是焦慮。

焦慮的背後是恐懼,是沒有安全感。媽媽就是孩子的天,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如果媽媽本身都是焦慮的,沒有安全感的,那麼孩子又怎麼會有安全感?

孩子第一位!

可你是在陪伴還是監視?

在孩子出生後,很多家庭裏的關係似乎只剩親子關係了,特別是母子之間,而夫妻關係瞬間連一席之地都沒有了。

三川老師書中提到:“夫妻關係是家庭的第一關係;父母相親相愛的時候,愛不會越用越少,反而越來越多;父母是孩子學習愛的第一老師。”我深以爲然。

當你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放棄了夫妻雙方加深感情的機會,一雙眼睛只盯着孩子的時候,你的焦慮就已經在你的家裏蔓延。

他作業做不好,考試沒考好,課外興趣班效果不好等,都能成爲你鬱悶的理由。甚至一個字的筆順不對,錯字沒有擦乾淨,讀題不準等等,這些小問題都能被你一點一點看在眼裏。他根本就沒有離開過你的視線,於是這些統統都能成爲你焦慮情緒的出口。你會感慨:我爲你付出那麼多,你爲什麼這麼不爭氣,我這樣做值得嗎?

我想,陪伴是必須的,但是陪伴的前提是給予自由。如果你一邊陪伴着他,一邊要求他事事都按自己的要求來,那就不是陪伴了,那是監視。

一個灑脫的朋友

帶來的“淡定”啓示

我一個朋友,她有兩個兒子,夫妻兩人都是事業心很強的人,鮮少陪伴,平日也是外公外婆在家照顧孩子。

記得多年前聽朋友說:“兩個兒子成績都不太好,特別是小的,老師找我談話要我多抓抓他的學習,我這個暴脾氣,要我盯着他寫作業,那還不弄得家裏雞犬不寧,還是請個大學生來家裏帶他寫作業好了。”當時,我覺得這個媽還真灑脫,換作我得急死。

多年後,兩個孩子都長大了,再見面,不僅彬彬有禮,母子關係融洽,都是校籃球隊成員,而且成績也在班上數一數二。

再細細回想朋友的教育方法,不難發現,她陪得少並不表示陪得沒有質量,她在家時會以朋友的方式跟孩子們聊天,在關鍵的時候給他們建設性意見,特別在一些待人接物的禮儀上要求很嚴格。

興趣班不會一通亂報,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籃球。相比網絡上瘋傳的監督孩子做作業整得自己要心臟搭橋的父母,她明確知道自己的弱點,而後避開引發矛盾的機會,給家裏和諧的氣氛,我不得不說她是相當明智的。

至於孩子的學習成績爲什麼後勁很足,我想或許是因爲她的灑脫讓她的孩子不得不依靠自己,鍛鍊了很強的自主能力,這可能就論證了書中的觀點:學習的中心是孩子;內在動機是最好的敏感期。

那麼往深處想,她爲什麼能做到如此灑脫?那是因爲她一直在忙着找尋自己生命的價值,她對於孩子的教育從來就是淡定從容,很少焦慮。

收起你的過度關注

真正給孩子愛和自由

有個成語叫“過猶不及”,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歸根結底都是“度”的把握。過多過少都不好。而現在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普遍是“過度”的問題。

低齡一些的孩子被鋼琴、跆拳道、書法、主持人、模特、拉丁舞等等各種興趣班綁架,再大一些的孩子就被各種補習班綁架。我們每天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結果都不知道往哪兒跑。都說是劇場效應綁架了教育,但爲什麼會出現劇場效應,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父母自己的焦慮。

聖經裏,有這樣一句話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這句話告訴人們:人比飛鳥珍貴得多,人何必爲明天憂心忡忡呢。

引用這句話,不是想說孩子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快意人生。每個孩子都自帶天賦,如園裏百花、各不相同;而且每個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生命節奏,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的。真正的愛和自由應該是承認差異,給予空間。我們不需要那麼着急地來揠苗助長,幫他決定人生。

就像《通往幸福的教育》中所說的“今天不是爲明天犧牲的”,我們應該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孩子支持的基礎,放下焦慮,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心底裏去享受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

媽媽們,放下焦慮,你才能真正地給到孩子愛和自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