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爲什麼那麼優秀的人,也會自卑?

爲什麼那麼優秀的人,也會自卑?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前總會覺得長得漂亮的人一定會帶着天然的自信,學習成績好、工作能力強的人一定會有着發自內心的優越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我的一位女性諮詢者跟我說,她從小就覺得自己很醜,覺得自己是羅圈腿,害怕別人不喜歡她,在婚姻裏也是極度的沒有安全感,害怕對方不愛自己,所以總是去試探對方的底線。

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說“靚女,你的腿怎麼長得這麼好看啊,又白又直!”

她簡直驚呆了,不可思議,對着鏡子反覆的看自己——真的嗎?我真的好看嗎?

就像記者採訪佟麗婭時,她說自己現在太胖了。

多少斤?85!

爲什麼一個人會放着明擺的事實置之不理,而總是用批判的眼光去挑剔自己?

也許她的記憶深處,就找不到一絲認可的目光。

爲什麼那麼優秀的人,也會自卑?

我的諮詢者中有不少學生諮詢者,其中有一位來自北上廣大城市的重點中學,他在這所重點高中裏的成績是全校前五十名。

他可以很輕鬆的考一所一流的大學。

但是他卻極度的痛苦,害怕自己不能考上清華。他說,如果我考不上清華,我這輩子就完蛋了。但是在最關鍵的備考階段,他卻遲遲沒有行動力,計劃做好了,卻總是拖延。

很多人之所以拖延,就是因爲太害怕失敗了,害怕不完美,害怕得不到認可,如果達不到最完美的程度寧可不去做,於是就形成了很想達到某種目標,卻遲遲沒有行動力這樣的一種矛盾現象

我在跟他的媽媽溝通時說,感覺這孩子對自己非常的不認同,家長在平時是不是很少鼓勵和表揚他。

這位媽媽說,也不是啊,他考得很好的時候我會表揚他。平時不會。因爲平時他真的沒有什麼值得表揚的。平時我什麼都不需要他做,只要他好好學習就行。

這種現象在中國其實很常見,是很多父母在現身實踐的做法:你什麼都不用做,好好學習就行。

爲什麼那麼優秀的人,也會自卑? 第2張

這種做法也確實是表揚了孩子,確實也是在關注孩子,但是這種關注會將孩子的自戀全部轉移到學習上,給孩子造成一種認知偏差。因爲生活中是充滿各種自戀性體驗的,如果父母把孩子所有的自戀性體驗都集中到某一兩個領域上,那麼孩子就容易習慣性的忽略其他領域,這是孩子自信不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所謂的自信不穩定,就是外界對他評價高,他瞬間沾沾自信,非常開心;如果外界對他有批評或提出異議,或者不能馬上見到成績,他瞬間覺得所有人都背叛了他,覺得自己完蛋了,自信瞬間跌入谷底。

很多父母也許沒有明面上去攻擊孩子,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的一位學生諮詢者,父母對她寵愛有加,家裏什麼事都不用她做,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學習上。學習成績雖然很好,但是孩子卻很孤僻很自卑,沒有朋友,不敢開口跟同學交流。

爲什麼會自卑?她從小到大做任何事情,她的媽媽都會說“你不會,你別動了,我來!”“你洗不乾淨啊,我來洗!”......

這種互動,父母其實是無意識的對孩子進行攻擊——你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行!但孩子,卻會深深認同並內化這種攻擊:我只有手拿優異的成績單,才能換來父母的開心和認同。除此,我毫無用處。

心理上把這個過程叫作“攻擊者認同”,也就是說:你通過認同對你進行攻擊的父母,把他們對你的不好內化爲你對自己的不好。

我們與環境、他人、包括與自己的鏈接方式,是我們從小感受到的方式。心理學上把這個過程稱爲“投射性認同”,就是你把自己從父母那裏體驗到的感受,投射給其他人。

爲什麼那麼優秀的人,也會自卑? 第3張

有位高中生諮詢者,他的苦惱就是沒有朋友、難以合羣,總是擔心同學們笑話他,感覺自己無論做什麼,甚至說話都會得到嘲笑和諷刺。

他的媽媽說,孩子成績很優秀,但是生活上卻很無能,到現在連一個食品包裝袋都不會開。

當他小時候想嘗試着自己打開時,媽媽說:你不會,我來!

當他第一次笨拙的自己打開了袋子,卻把袋子裏的餅乾撒了一地時,媽媽說:你怎麼這麼笨啊,叫你不要自己撕開!

現在的大小夥子想吃一包餅乾卻不會打開包裝袋,媽媽急了:你不會撕開嗎?你不會用剪刀剪開嗎?

孩子真的不會!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意識突飛猛進的敏感期沒有得到尊重和認可,他喪失的不僅僅是這些生活中的小技能,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內在驅動力。

從小就沒有感受到成就感的孩子,學習成績是不能帶來真正的自信的。

“你說你還能幹啥!”“一事無成”“廢物一個!”這些在父母看來僅僅是情緒發泄的話語,在一個自信心搖搖欲墜的孩子那裏,就是進一步印證並內化他的糟糕感受。

他把同學們之間的一些玩笑話、一些無意識的眼神,當成自我攻擊的武器,這其實就是把自己從小到大的與父母互動的經驗感受,投射給了自己的同學。

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爲,自戀是人類的本質之一,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對自己說:你是好的,你是對的,你是值得的。

越是對我們重要的人告訴你,“你是好的”,這個影響力就越大。特別是在我們的自我還比較弱小的時候。

當一個孩子還沒有形成健全的自我評價體系時,他對自我的全部認識和評價,都來自於他身邊的重要他人,基本上就是父母或是其他主要養育人。

當這個重要他人對一個自我比較弱小的孩子表達出“你是壞的,你是差勁的,你是糟糕的”這種態度時,這個破壞力就尤其巨大。

儘管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爲了生存,爲了贏取關注和認同,而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追求完美,甚至到了強迫的地步,但內心深處依然是惶恐不安。

害怕自己稍一鬆懈就會失去尊重和愛,害怕一點小小的失誤就是世界末日,害怕自己不夠完美而失去一切。

一個人能夠承受“不被認同”的挫敗感的前提是,他曾經被很好地接納和認同過。

在孩子比較弱小的時候,父母的每一次接納和認同,都是爲孩子的心理賬戶存入一筆財富。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體驗大多數是被包容被接納的,那麼他將來的人生更傾向於順風順水,因爲即便遇到坎坷挫折,他也能動用自己心理賬戶裏的積蓄去戰勝困難,從而增加自己的戰鬥力。

相反,童年期缺少愛和認同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則走的更艱難和曲折,也會更加的累。因爲他們做任何事情和努力的出發點,不是自己真實的目標,而是別人的評價——我要很努力、很優秀,我要考上好大學,我要掙很多的錢......,這樣我父母臉上纔有光,別人纔不會看不起我。

當然,一個人的人生走向不能完全歸咎於原生家庭,因爲他自己的力量還在,並且最終起決定性作用。但是,他們必須耗費更多的辛苦和心理能量來強迫性的追求完美,去體驗“我能行,我很好”的感覺,去逐漸建立起自我效能感。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很多明明很漂亮、很優秀,甚至是很完美的人,卻特別自卑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得不到認同,那麼他們就會認同父母或重要他人對他們的攻擊,並內化於心,無論將來他們變得多麼美多麼優秀,無論得到多少關注和讚美,他們都不能完全相信那是真的,這樣才能匹配自己內心對自我的固有評價,在這個早已習慣的舒適區裏,纔不會誠惶誠恐。因爲他們內心一直都有一個聲音:你並不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