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對不起,我成爲不了好媽媽!”

“孩子,對不起,我成爲不了好媽媽!”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朋友去看了《奇蹟男孩》,她微信和我聊天:“你知道嗎?我終於知道自己爲什麼一直成爲不了好媽媽了。”

奧吉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家庭,有愛、有溫暖、有包容和體諒,家庭成員善解人意。

最重要的一點:家人間即使互有衝突,也能好好說話!而朋友常常忍不住,就成了“咆哮媽”。

就比方說,自己兒子如果像奧吉那樣發脾氣,她的第一回應是懟回去!

她說:如果自己孩子長奧吉那樣,別說孩子,她自己都不願出門。

要是去遊樂園玩,自己孩子把別的孩子嚇哭,又遭到嘲弄,會直接崩潰的,說不定還會責罵孩子!

影片最讓她受益的地方,是想要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僅僅要教會了孩子善良,更重要是要懂得和孩子溝通,怎麼和孩子說話,怎麼說話孩子纔會聽!

要成爲好媽媽不難,難的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冷嘲熱諷!

最棒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孩子間有一顆體諒的心,多設身處地爲別人着想,

每一個生命都有被尊重的權利,彼此能好好說話,好好溝通!

“孩子,對不起,我成爲不了好媽媽!”

小編覺得,影片裏的很多小細節都是家人要學習的。

比如:爸爸蹲在身,認真地告訴他:我愛她,因爲這是我兒子的臉。

姐姐靠近他的耳邊說:“你天生與衆不同,註定不會沉默無聞”

其實,每一個人說話的語言、語氣是帶情緒的,好的語言給人溫暖,憤怒的語言給人傷害,悲傷的語言給人悲傷,絕望的語言給人絕望!

常說:說話是門藝術,在家裏話要好好說,其他人才會好好聽。

但真實生活中,能好好說話的家庭越來越少,以至於給人一種假象:越陌生,越禮貌客氣;越親密,越無所顧忌。

而對於孩子來說:言語上的傷害比外在傷害嚴重,外在傷痕是看得見的,言語上的傷害卻是無形的。

看過一個國內的教育短片,《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不到兩分鐘,內心卻非常震撼。

建議媽媽們都點開看看!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

“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這些話,你是不是剛剛纔和孩子說過!

視頻罪犯說:“在我12歲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

“我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

“說我沒用,說我是廢物。”

“從來就沒誇過我。”

“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

創傷心理學說: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於靈魂的謀殺。

不斷地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的期待等等,

會像身體傷害和性傷害一樣,給人帶去創傷和羞恥感。

其實孩子內心就像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的那樣:“他們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爲自己的觀念”。

“孩子,對不起,我成爲不了好媽媽!” 第2張

語言是怎樣一步一步傷害孩子的?

第一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在面臨父母威脅、打擊、不認同的時候,剛開始還會想着反抗,但發現自己無能爲力,就只能逆來順受。

讓孩子挫敗、無助、小心翼翼,內心不安。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孩子的童年,都或多或少遭遇過這樣的傷害。

哪怕過去了很多年,哪怕早已遠離父母身邊,這種傷害仍然會如形隨形。

第二 傷害孩子自尊。

孩子越小,越缺乏判斷力,負面評價越多,孩子認爲自己越糟糕,會認爲自己真的很差。

覺得自己笨,難看,髒,墮落,雖然自己痛苦,但又無法自拔。

孩子長大以後,低自尊,會覺得所有的錯誤,都是自己不好,才導致的!

第三 破壞健全人格

有的孩子童年生活在語言傷害中,可能一輩子就沉溺在語言暴力裏。

心理學家在對孩子行爲觀察中發現:

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

會在以後不自覺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

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

這種現象被稱爲強迫性重複。

在人際關係中,強迫性重複也可以理解爲: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關係模式的不斷複製。

小時候語言暴力是父母,長大了是妻子(丈夫),就連工作遇到不公平對待,也會選擇順從,任別人肆意妄爲。

在知乎上,有網友分享自己童年經歷:

小時候在父親的罵聲中長大,直到現在還會夢到,甚至在夢中被嚇醒。

小時候被媽媽罵太多了,好多年都不自信,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現在做了媽媽,不自覺地會像當年的媽媽一樣罵老公吼孩子!

小時候讓我覺得困惑的就是爸媽經常說我傻。

我不明白爲什麼我每次考試雙百,常年保持第一,一路都是重點學校的學生,爲什麼爸媽老覺得我傻。

還有心理學研究說:童年時期受過言語虐待的人,大約30%會轉而羞辱自己的孩子。

“孩子,對不起,我成爲不了好媽媽!” 第3張

看了一部講躁鬱症的電影,被稱爲“香港版海邊的曼徹斯特”。

阿東和他的家庭,因原生家庭環境,從而產生了不可抗的悲劇。

阿東和母親,早年被父親拋棄。常常遭到媽媽的大罵,說他和爸爸一樣,沒用,罵完以後又大哭,問他“爲何丈夫不回來?”

媽媽的情緒和語言,反覆折磨着阿東!

事情的高潮是:阿東誤殺媽媽而入住精神病院,出院後父親接納了他。然而阿東和父親相處,充滿了咆哮,閃躲,和哭泣。

阿東的母親生活充滿抱怨,一切都不如人意,沒有嫁給一個優秀、富有的男人;

阿東的父親生活充滿變相逃避,不是一個真正的成熟男人,並認爲只有逃避,纔可以躲開妻子的抱怨和厭惡;

阿東作爲長子,飽受母親的抱怨,欠缺父親的溫暖,還有遭受弟弟優秀的打擊,沒有父母的重視和更沒有家庭完整的關愛。

他們家是典型的“語言暴力家庭”,母親對自己婚姻和人生的抱怨化成兇殘的語言,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悲劇如期而至。

如果家人間不能好好說話,生活邁向的,只是深淵。

要好好說話,必須遵循三原則:

一 和父母和解

人無完人,父母也一樣。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給不了孩子所有,但所給的一定是他們認爲最好的。不論貧窮還是富有,父母都傾其所有。

必須承認,社會與時俱進,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經歷不同,理解父母不認同的觀點,包容父母古板的的看法。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爲它能使父母獲得情感。”

溫暖的家庭,需要一顆愛與感恩的心去創造。不能和父母和解,心永遠無法釋懷!

與父母和解,就是能和父母好好說話,理解他們的不安,安撫他們的焦慮。

“孩子,對不起,我成爲不了好媽媽!” 第4張

二 夫妻間真誠、信任、體貼

就像奧吉的爸媽,夫妻間相處融洽,懂得好好說話,所有奧吉和姐姐情商高,幸福感強。

婚姻中的兩個人,一定要顧忌到和對方說話的語氣和態度。即使是出於好意,用詞和語氣也一定要照顧到對方的感受。

向丈夫(妻子)發脾氣,是愚蠢和懦弱的行爲。

婚姻是人生的一場考驗,若非天堂,就是地獄!

穆尼爾說:夫妻生活最可貴的慕過於真誠、信任和體貼。

只有夫妻間真誠、信任、體貼,才能促進兩個好好說話,而父母的說話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有示範性的作用!

三與孩子相處,誇獎比打擊重要

打擊孩子很容易,但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矛盾當中。

經常誇獎孩子,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與鼓勵,孩子會表現地越來越出色。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皮格瑪利翁效應。

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爲。

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

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

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

父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家庭才能注入更多幸福美滿,並且能良性循環。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