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母須知,比家暴更可怕的是反向家暴!

父母須知,比家暴更可怕的是反向家暴!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中家暴對孩子的人生影響和傷害是最大的嗎?現如今,網上出現了一個新名稱叫做“反向家暴”,反向家暴是什麼?它不是反對家暴的意思,指的是相對於父母打罵孩子的逆向行爲:孩子打罵父母。

近期,“反向家暴”的報道接連不斷:

2017年6月網報,父親就前一晚孩子故意關閉廣場燈光事情,對其進行口頭教育。孩子舉起木棍向其父親頭部砸去。

2017年11月在網絡熱傳的視頻中,一名穿着校服的男生咆哮着對母親拳打腳踢,甚至用自行車往她身上推壓,被打女性卻沒有還手,只是發出哭聲。

2017年12月網報:一個穿校服的男孩子朝着自己的母親大打出手。只因爲母親在眼鏡店店員找來零錢的時候,接過來的零錢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手機屏幕,此時他正在專心地玩遊戲,看到屏幕被擋住之後,妨礙到了他玩遊戲。

......

本是天真無邪的年紀,卻變得如此冷漠無情。從對吸完煙後立馬抱寶寶有影響嗎?爸爸吸完煙能不能抱寶寶?那些“三手煙”的危害你一定要知道,接下來看看下文了解一下吧。父親使出冷酷的棍棒、對母親伸出無情的雙手,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從孩子心底所透出的冷。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站着一對“問題父母”。暴力僅是孩子的表象,教育方法的不當纔是父母最應解決的根本。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心中有愛、柔軟可親呢?有溫度、溫暖的感恩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但是感恩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教給孩子說一聲“謝謝”,也不是心血來潮地指使孩子端一盆洗腳水......

愛需要說出口

不做默默無聞的付出者

父母須知,比家暴更可怕的是反向家暴!

我的小學老師曾經聲情並茂地給班級朗讀了一則故事。這個故事放到現在大家是最熟悉不過了:

每次吃魚,媽媽都把魚頭留給自己,把魚肉留給孩子。孩子問:“媽媽,你爲什麼不吃魚肉?”媽媽說:“孩子,魚肉你吃,媽媽只愛吃魚頭。”

然後老師再借故事做一番耐心教育:“要孝敬父母......”我不恥下問地站起來:“老師,那故事中的小孩長大後孝敬父母了嗎?”我親愛的老師沒給我答案。

後來我知道了,老師只讀了故事的開頭,沒讀結尾。結尾是:“孩子長大後,每次吃魚,都把魚頭給媽媽。”

其實現在的父母跟吃魚頭的媽媽如出一轍:

一路揹着30斤的兒子走了二里地,兒子問:“媽媽,累嗎?”本來被壓得快趴地上了,還是氣喘吁吁地說:“不累,不累,你媽是超人。”

餐桌上,把肉全挑出來放孩子碗裏,還直咽口水地說:“我們不吃肉,吃素。”

......

父母們喜歡用善意的謊言掩蓋自己的愛,認爲身爲父母理應不圖回報地無私奉獻。豈不知正是這種所謂的無私害了孩子,單純的娃兒們看不到你的愛,更感受不到愛的存在,最終也學不會去愛。

學會感恩首先知恩。父母的付出需要讓孩子知道,看到別人的付出,纔會更珍惜獲得的愛,知道愛的珍貴。

愛是流動的、循環的,智慧的父母不做默默無聞的付出者。

愛他們就真實地說出來:

“孩子,媽媽也喜歡吃魚肉,我是因爲愛你才只吃魚頭。”

“孩子,揹着你,媽媽也很累,我是因爲愛你才一直堅持。”

愛孩子更要愛自己

不做犧牲一切、失去自我的卑微奉獻者

父母須知,比家暴更可怕的是反向家暴! 第2張

朋友哭笑不得地給我講了一個事情:

放學接小學二年級的閨女,小妮子正和同學手挽手走着,遠遠地看到媽媽,撒腿就跑。任憑朋友在後面一路追趕,人家就是堅定地不回頭。到了家,朋友生氣地問:“你跑什麼跑,你媽給你丟臉了還是咋的?”

小妮子氣嘟嘟地說:“你自己照照鏡子,掃大街的阿姨都比你好看。”

朋友站在鏡子前,看着自己披頭散髮、一身洗得發白的條紋家居服、一雙已破了兩大洞的10塊錢涼拖、嘴角還留有中午的稀飯漬,活脫脫剛從精神病醫院跑出來的病人。

我忍不住樂了,告訴她:“我看到你,也要跑。”

朋友還是一肚子委屈:

“就算這樣,我是她親媽啊,自古都說兒不嫌母醜,我辛辛苦苦地倒是養了個白眼狼啊。”

“辭了職,我一心撲在孩子身上,菜市場幾家賣土豆的、哪家土豆好吃,我瞭如指掌,商場的門朝哪我一概不知;顧不上自己爲了誰,還不是爲了孩子。”

“一年四季,我不是運動衣就運動褲,洗漱臺除了牙杯就是毛巾,我不穿名牌不用化妝品。省錢爲了誰,還不是爲了孩子。”

“我不看電視、不外出,白天洗衣、做飯、打掃房間,晚上陪讀,週末全程陪着上興趣班,沒有了自我爲了誰,還不是爲了孩子。”

......

在中國確實有很多全職媽媽像我的朋友一樣,爲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全部,放棄了事業、忽視了容貌、撇下了健康、失去了自我,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以孩子爲中心,天天圍着孩子轉。

但往往辛苦勞累了一輩子,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任性霸道、目空一切,家長們就開始抱怨命運的不公。

正如盧梭所言“當舒適地享受一旦成爲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當外來的幫助和關懷成爲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漠然,讓孩子覺得你的付出是理所當然。

愛不是犧牲,不應做一根蠟燭盡情燃燒了自己以來點亮孩子。過剩的愛也是一種傷害。

《夏山學校》的作者尼爾曾經說:"每個孩子都會在潛意識中恨那個爲他做了犧牲的人"。

感恩的前提是尊重愛而不是漠視。愛孩子的前提是先愛好自己。一個值得尊敬的長者,纔會育有一個尊重別人付出的晚輩。

孩子,我愛你,但我不屬於你

不做無界限的混沌付出者

不知從何時起,拼搏時代默默地變質成了“拼爹”時代。

3歲的娃娃都會用“拼爹”一招,當跟小夥伴打架,打不過人家就拿出看家本領,“我爸爸開大汽車,你爸爸沒有。”比不過自己就比爸爸。家長把這事拿出來當逗樂子,笑過之後不免一頓心酸。可是這“拼爹”的意識還不是父母自己潛移默化地灌輸給孩子的?!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賦予了自身無比的責任,拼了命地給孩子攢家底,似乎有了家底纔有了底氣。爲孩子的現在而奮鬥,也爲孩子的未來而擔憂。長此以往,家長將會把一個個生龍活虎的生命,慢慢地培養成一個個只會脖子上套大餅、坐享其成的人。

李嘉誠是香港鉅富,他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父母來生活。

兩個孩子大學畢業後,向父親表示想要在他的公司裏任職。李嘉誠拒絕了。他對兄弟倆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於是,兩個孩子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憑着自己的努力,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從臍帶剪斷的那一刻起,父母和孩子本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各有各的領地,互不侵犯。但有時奉獻也是一種侵佔,真正的愛是通過幫孩子強大他們的生存力量,而不是傾其所有一味地給予。孩子習慣了索取,就會變得唯我獨尊、恃寵而驕。

感恩的根本是獨立,成年後物質上不依靠於父母,精神上不寄託於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負責自己的人生。

教給孩子做展翅翱翔於藍天的雄鷹,而不是做一直嗷嗷待哺的雛鳥。給予孩子有界限的愛,才能賦予孩子無限的能力,這纔是準確的教育之路。

學會付出、懂得施恩纔會更加心懷感恩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這是感恩的昇華階段---施恩。

人只有在付出後,纔會體會別人付出的辛苦,體會了辛苦後才懂得父母的用心,纔會學會關心、照顧別人。所以父母理應讓孩子從小事做起,逐步培養勇於承擔和負責的魄力。比如:

家庭生活中的勞動付出:

定期地參與家務勞動:如洗碗、掃地、倒垃圾等;

用餐時間,取碗筷、盛飯;

媽媽生病時,給媽媽倒水、取藥;

超市購物時,一起分擔提物品;......

社會實踐中的付出:

爲山區貧困孩子捐贈衣物;

給小區的流浪貓餵食、喂水;

參與各種公益活動;

......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只有讓孩子日積月累地在小事上有所善舉,積善成德,長大後纔會成爲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在社會上具備“付出愛的能力”,方可開啓更有價值的人生。

教育不是1+1=2,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標準答案。在育兒的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很多,解決方案也很多。

“愛”是柔軟的,它有着無窮的力量。就像“水”,它可以灌溉田地、豐收糧食,也可以淹沒城市、毀滅人類。“愛非其道”,愛的方式不對,就算愛了也是傷害;“愛之必以其道”,用合適、合理的方式去愛孩子纔是真正的愛。

感恩教育之路很漫長但並不遙遠,只要我們不光追求物質上的供給,還能洞察到孩子真正的內心所需,用我們的愛充盈其內心、豐盛其精神、強大其體魄,那個尊老愛幼、知書達理的孩子還在你的身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