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當孩子遭遇消極情緒時,家長有一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

當孩子遭遇消極情緒時,家長有一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各種情緒繪本的出現和推文,情緒管理在我們的育兒話題中越來越流行。我們用各種可愛易懂的辦法,讓孩子認識各種情緒,理解遇到這些情緒在生活中是多麼正常。。。

最近讀到心理學家蘇珊.大衛,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一篇有關孩子情緒管理的文章,其觀點讓我有所感悟,突然發覺有一種做法,在我們處理孩子的情緒管理問題中,都做錯了。

一個2歲的小女孩,拿着氣球在草坪上跑,不小心摔了一跤,氣球啪一聲,破了。

小女孩哭了,很傷心。。。

媽媽跑過來,“寶貝,別哭,我們再去買一個!”

拿着新買的氣球,小女孩破涕爲笑。

類似場景在日常生活中家家都常上演。

當孩子遭遇消極情緒時,家長有一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

去年的復活節,菲菲排隊得到做好的氣球(上圖小丑奶奶手中的那個),轉身不出一分鐘,掉在草地上扎破了,那個傷心啊。。。要不是再排一次隊伍太長,我的確打算馬上再給她弄一個。

孩子傷心了、發怒了、委屈了。。。家長本能的反應是如何馬上讓孩子重新快樂起來,彷彿這是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一個重要責任。

“太多父母犯這樣的錯。”蘇珊.大衛說。

“立刻幫助孩子重新快樂起來,對家長對孩子,都是一種立竿見影的短期解脫,然而,從長遠來看,對孩子沒有什麼益處。”

“孩子們如何定位自己的情感世界是終身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她說。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從出生到最終踏入競爭的社會,每個階段都有着情緒管理的啓蒙和方法,從家長、老師到自我管理,循循漸進,而且,很可能是終身的。

研究數據顯示:

當老師幫助學齡期的孩子在教室裏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些孩子會在面對情緒問題時,更好地處理問題,並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

在青少年時期,具有較強辨別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將來會更能適應壓力環境,具有更強大的自尊。

然而大衛的觀點是:現在很多常見的育兒策略,會把指導方向放在減少負面情緒和潛在問題的發生,或急於事後補救,而這些方法,其實都不能真正讓孩子學習如何幫助自己。

這就是我有所感悟的地方,換句話說,大家對各種情緒的看法是不平等的,重視正面情緒,輕視負面情緒,儘可能避免負面情緒的發生,並在負面情緒產生後立即補償以正面情緒來趕走負面情緒。

那當孩子遇到消極情緒問題,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大衛提出了四個步驟,指引我們來幫助孩子們穿過而不是繞過消極負面的情緒,並繼續前行。

感受它

是的,很多家庭把解決重點放在“推開負面情緒”上。家長們會說“不要傷心、不要生氣、不要嫉妒、不要自私。。。”

“我們沒有走入孩子的真實感情世界”,她說,“我們應該看到和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着生動感情世界的有血有肉的人。”

展示它

當出現了負面情緒,很多家庭的解決辦法,傾向“繞開,不表現出來”,不管是可以接受的,還是一些覺得必須隱藏的表現。

例如“男孩子不應該哭”、“我們不應該在在這件事上生氣”。。

“我們很用心很小心處理這些情緒,但我們其實是在教孩子一點,這些情緒是可怕的。”她說。

識別它

識別情緒,是兒童學習處理情緒的一項關鍵技能。

即使很年幼的兒童,也能進行思考:自己是生氣還是傷心,是憤怒、焦慮還是害怕。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可以跟孩子更多地談論情感的複雜性,例如,人可以同時興奮、焦慮和沮喪,並且,我們還需要對他人的情緒進行判別。

讓它離去

無論多強烈的情緒,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大衛建議我們,幫助孩子認識到“悲傷、憤怒、沮喪。。這些負面情緒,都是有價值的,都會過去,都是暫時的,我們比他們強大。”

悲傷的感覺是什麼樣的,經歷悲傷後的感覺是什麼樣的,我怎麼做能幫助讓悲傷離開。。。這是某種情緒的完整體驗。

我認爲,上面的四點,是基於各種情緒處於公平地位,被公平對待的基礎上的。負面情緒同樣需要體驗、經歷和體會整個過程,纔會在以後某次的同樣經歷中,自然而然被正面情緒替代。

孩子的氣球破了,傷心哭,我們可以先陪同,讓其徹底感受傷心;

展示傷心,不繞過傷心,告訴孩子“很多草堅韌而且有尖尖,氣球掉上去是很容易破”,這是原因,我們來面對它。

幫寶寶識別情緒,是的,是傷心。“現在氣球破了,寶寶很傷心吧。。”

等待,孩子總會有停止哭泣或者不那麼強烈傷心的時候,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已經讓一場消極情緒離去了,“寶寶現在已經不那麼傷心了吧,看,你讓傷心溜走啦。。。”

這樣的處理,很可能是下次或者下下次,孩子更小心呵護氣球,而遇到同樣的情景,孩子的反應很可能是傷心減少,甚至是用正面情緒來替代“氣球破了!我沒照顧好它,下次我會更小心!”

走到這一步,就算給孩子再買一個氣球也跟補救無關啦。

相比孩子大哭時,“馬上買一個氣球讓孩子開心”的急於補救方式,這時候的開心,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意義。因爲當孩子下次遇到同樣情況,很可能要求再買一個才能止住傷心。

家長甚至可以設計場景,幫助孩子再次遇到同樣的情緒。當孩子開始從中學習,會覺得更強大。

用大衛博士的話,就是:“不是他們感受到了什麼,而是最終他們學習對這些感受如何反應,這纔是最重要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