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聽話咒語

孩子聽話咒語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句讓孩子變聽話的神奇咒語,你一定說過,可惜打開方式不對。孩子們從小到大,從需要爸爸媽媽到自己長大,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度過。

因爲“你已經是大孩子了”這句話,着實讓我省了不少心哪。

你可能會反駁,“這句話我也跟孩子說過,哪有你說的這麼神奇。”

孩子聽話咒語

如果如你所說沒什麼用,那我猜,你可能是這樣說的。

你已經是大孩子了,要讓着妹妹,怎麼能跟妹妹搶玩具呢?

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自己走路,怎麼還要媽媽抱呢?

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上幼兒園怎麼還哭鼻子呢?你看你們班的誰誰誰,還沒你大呢,每天上幼兒園表現多好啊,一點都不哭。

如果你說這句話的時候,都跟着責備和比較,那孩子不買賬,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不如來參考一下,小樣媽是怎麼說的吧。

01 讓孩子看到,當大孩子的“好處”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似乎總是在說服孩子的時候,才搬出“你是大孩子”這套說辭。

所以在孩子眼裏,大孩子就等於“責任”,等於“做討厭的事”。那人家當然不想當大孩子,只想做小寶寶啦。

其實,當大孩子也是有不少好處滴。

比如我在給小樣斷奶的時候,就每天跟他念叨。

“小樣長大啦,不能再喝媽媽的奶了。但是我們還可以喝奶粉,喝酸奶,可以吃冰淇淋,吃蛋糕。

這些都是大孩子才能吃的哦,是不是很棒啊。”

聽我這麼一說,小樣估計覺得,有蛋糕和冰淇淋也不錯,奶不喝就不喝了吧。

加上斷奶期間,我一直陪着小樣,沒有讓他經歷二次分離(斷奶+看不到媽媽),所以斷奶出奇地順利呢。

後來在看《不批評才能培養出自覺主動的孩子》這本書時,我發現了一個很相似的理論——天平理論。

作者奧田健次拿小朋友上幼兒園來舉例子。她說,

我們可以把是否去幼兒園想象成一個天平,天平兩端分別是“去幼兒園”和“待在家裏”。

孩子去上幼兒園,同樣也有好處——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也有壞處——不喜歡某人,或者想媽媽。

如果我們幫孩子增加去幼兒園的好處(放學後媽媽陪你去喜歡的蛋糕店),同時減少留在家裏的好處(留在家裏也不能看電視),這樣不用我們講大道理,孩子也會高高興興地去上學。

幫孩子看到“當大孩子”的好處,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孩子知道大孩子可以吃小孩子不能吃的東西,玩小孩子不能玩的玩具,去小孩子不能去的地方,他們自然會覺得,在享受特權的時候,承擔一點點大孩子的責任(比如上幼兒園),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這種全面看問題的方法,還能幫孩子培養起辯證思考的思維模式,這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可是大有好處的。

02 孩子表現好時,別忘了誇一誇

其實孩子們的內心深處,都是願意長大,並且渴望長大的。

不信你看,小朋友們玩過家家的時候,是不是都願意扮演爸爸、媽媽、警察、醫生,就是不願意扮演小寶寶呢?

大部分孩子也都更願意跟着大哥哥、大姐姐玩,而不願意跟比自己小的小屁孩玩。

基於孩子想要長大的這種心理,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他“當大孩子”的自豪感。

當孩子有好的行爲和表現時,比如主動分享了玩具,外出時自己走了很多路,上幼兒園時沒有哭。

這些時候,相比一句不痛不癢的“你真棒”,不如描述一下孩子做得好的點,然後再加一句“你真不愧是大孩子”,孩子的滿足感會更強,下次好好表現的動力也會更足。

小樣剛上幼兒園那會兒,有一天早上,他在樓梯上聽到其他小朋友的哭聲,便好奇地問我,“那是什麼?”

我回答他,“是小小班的小孩子在哭。他們想媽媽啦。”

結果小樣說了一句,“我是大孩子了,現在不哭了。”

當時聽到小樣這樣說,我真的是感到很意外。

雖然剛上幼兒園,小樣還不太適應一整天的分離,晚上睡覺時都會和我說,“我想媽媽了,我不想去幼兒園。”

但我想,小樣也在使勁地努力長大吧,好不辜負自己這個“大孩子”的稱號

畢竟在他心裏,當大孩子,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03 不要用這句話“綁架”孩子

前幾天和我媽聊天,說起小樣這幾天上學表現很好。雖然他嘴上還會說“不想去幼兒園”,但行爲上已經很積極,很配合了。

“我想,小樣嘴上這麼說,一定有他的道理。

可能是想讓我多多關心他,可能還有一些不適應。

不管怎樣,他每天能開心地去學校,不哭不鬧,我已經很欣慰了。所以他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吧。”

結果我媽說,“是啊,小樣表現已經很好了。我們大人何必和孩子逞口舌之快呢。

總不能連他的想法我們都要控制。那樣他就太可憐啦。”

那一刻我感到,也許是愛小樣的心,讓外婆在很多時候,都比我更有同理心,看得更通透。

我們常常搬出“你是大孩子,你應該怎麼怎麼樣”來指責孩子,給他們提要求。

也不管這些要求是爲了孩子的成長,還是爲了我們大人的面子。

更沒有仔細想過,這些要求,孩子到底能不能做到。

比如要求孩子分享,並不是4歲的孩子,就一定比3歲的孩子更懂分享。很多時候,孩子的這種能力,和成長環境、教養方式都是分不開的。

一個3歲的孩子,經常能看到爸爸媽媽和別人分享,耳濡目染。而另一個4歲的孩子,總是被要求分享玩具,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

當這個3歲的孩子更有分享意識時,我們能責怪這個4歲的孩子,

“你都是大孩子了,怎麼還不如3歲的小弟弟”嗎?

舉這個例子,是希望爸爸媽媽在對孩子提要求時,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不要只憑孩子的年齡、自己的想象,或者別人家孩子的行爲,去評價他像不像一個“大孩子”。

和孩子一起看到成長的兩面性,幫助他培養起“大孩子”的這份自豪感,纔是小樣媽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你不知道在哪個時候,孩子就會因爲你曾經的那句“你真不愧是個大孩子”,而更勇敢地直面困難,迎接挑戰。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