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受虐的孩子長大後也有虐待傾向

受虐的孩子長大後也有虐待傾向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美國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幼年受過虐待的獼猴腦部會發生變化,導致它們成年後容易虐待其後代。這可能幫助解釋,爲什麼一些受過虐待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虐待自己的子女。

受虐的孩子長大後也有虐待傾向

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最近在《行爲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幼年獼猴如果受到母親的冷遇和虐待,腦部產生的血清素會比普通獼猴少。

血清素是一種傳遞神經信號的物質,許多研究顯示血清素缺乏會使人焦慮、抑鬱和暴力。

研究人員觀察了一些被親生母親排斥和虐待的幼年獼猴,另外讓一些幼猴離開生母,由有虐待行爲的雌猴撫養。結果發現,不管虐待幼猴的是生母還是養母,受虐待幼猴腦部的血清素都比普通獼猴少10%到20%。這表示血清素缺乏是撫養行爲引起的,不是遺傳原因所致。

跟蹤研究還發現,受虐待的雌性幼猴成年後,有一半會虐待自己的孩子,而且虐待孩子的獼猴正是那些腦部血清素水平低的獼猴。在人類社會中,很多受虐待的兒童長大後並不能痛定思痛、努力做合格父母,反而比一般人更易虐待子女,這可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這些發現顯示,虐待兒童的行爲不只是給子女帶來一時的痛苦,還會在子女的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在多年以後殃及孫輩。

使用抗抑鬱藥提高受虐兒童體內血清素水平,或許能幫助防止他們長大後重蹈父母的覆轍。但科學家指出,一些抗抑鬱藥有不良副作用,而且虐待行爲帶來的長期傷害不是一兩種化學物質能夠消除的。人類的行爲非常複雜,藥物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導人們怎樣爲人父母,防止虐待兒童的事件發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