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0-3歲寶寶心理常見問題答疑

0-3歲寶寶心理常見問題答疑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看寶寶無憂無慮的樣子,其實寶寶有比大人更復雜的心理狀況,以下本站小編爲你總結0-3歲寶寶心理常見問題的問答,讓你更瞭解寶寶的心理!

0-3歲寶寶心理常見問題答疑

別看寶寶無憂無慮的樣子,其實寶寶有比大人更復雜的心理狀況,以下本站小編爲你總結0-3歲寶寶心理常見問題的問答,讓你更瞭解寶寶的心理!

0〜1歲

Q 孩子哭到底要不要抱?

從孩子出生沒多久開始,家裏的老人就教育我們:“孩子哭時,別去抱他,否則以後會一直要你們抱。”可是聽到孩子的哭聲,我實在受不了!老人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A 不抱,孩子確實以後不太需要抱,但是孩子將來的整個人格會比較冷漠—獨立,但是冷漠。

這麼小的孩子哭 ,就表示他有需求,不一定是餓了、尿了,而可能是你看不見的不舒服,或者只是想讓你抱抱,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去抱他。這樣,孩子整個人以後會比較溫暖和有愛心,因爲“我有需要時,別人會來照顧我,那麼將來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我也懂得去照顧別人”。相反,當我哭,我有需要時沒人來照顧我,他會得到一個信息:哭也沒用,因爲沒人理你,沒人管你。漸漸地,孩子會逼自己否定自己的需要,或者有需要時不敢表達,這樣會造成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因爲你的需要、你的渴望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尤其不好,而且孩子的心也會比較冷,“不管怎樣,什麼事情只能靠自己。”

 Q 會爬的小孩要注意什麼?

兒子8 個月,已經會爬了,所以開始做一些離開我們的獨立探索,這個階段我們應該注意點什麼?

A 今天的很多媽媽都知道爬對孩子身體發育的意義,但是未必知道,爬,也是孩子心理髮展的一個里程碑。他第一次知道,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離開媽媽,自己去探索。當然這時候的離開還只是短暫的離開。

其實從4 個月開始直到10 個月,都是孩子學習在親密和疏遠之間拿捏度的關鍵階段。這時候,通常孩子會自己玩一會兒,然後爬回媽媽身邊,媽媽抱他一下或者媽媽注意他一下,等會兒他又出去。如果媽媽能夠很放鬆地讓孩子爬來爬去,孩子爬來時我們抱抱,他爬走時我們忙自己的,那麼他將來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就不容易焦慮,而是呈現出更多興趣。有的媽媽剛開始看到孩子爬着離開他,會沒辦法承受和孩子分離的焦慮,特別是本身沒有安全感的媽媽。這樣,媽媽就會變成過度照顧孩子,而有時候又使性子,故意拒絕孩子,作爲對孩子離開她的一種懲罰。如果媽媽是這樣,孩子將來會變得不敢自由地去探索。

Q認生嚴重!

10 個月的女兒這兩天突然開始認生,而且挺嚴重的。我們經常帶她出去玩,超市、商場、酒店、朋友聚會……可前幾天去一個朋友家時,一進門她就表現得很緊張,男主人抱她玩了一會兒,她就開始哭,從那以後認生開始嚴重。這正常嗎?

A 這麼大的孩子認生是正常的現象,我們也可以帶孩子去各種場合,確實有些幫助,因爲可以讓孩子比較習慣在陌生場合的感覺。

但是,無論去哪裏,無論面對誰,我們都不逼孩子跟別人做很多互動,而是讓孩子跟着自己的感覺走。如果是大膽的孩子,他很願意互動那就隨他。但如果孩子不願意,我們就一直等,等到他覺得可以的時候。也不用說“沒什麼好怕的”這類鼓勵的話。

這個階段的孩子做決定的唯一依據只是他自己的感覺,“這個人安全嗎?我可不可以跟這個人交往?”這對孩子很有用,因爲他的感覺非常靈敏,對方一有惡意,至少有某種不友好,孩子馬上能收到信號,然後退縮。所以,我們一定要允許孩子跟隨自己的感覺,否則如果孩子一直被教導“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覺”,當他真的遇到壞人時,他就會不知所措。而且,感覺接收到的信息,總是比頭腦快,很多時候也比頭腦準,要讓孩子習慣相信自己的感覺。

1〜2歲

Q 突然變得很黏人!

寶寶1 歲3 個月,這一兩個月突然變得很黏人,離開他身邊一會兒都不行。他這是怎麼了?之前都好好的,是不是我們做錯什麼了?

A 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孩子的分離焦慮期。根本原因是,孩子對獨立的探索到達新階段,伴隨着獨立性的增強,他與媽媽分離的焦慮也同時加劇。因爲他並沒有準備好和媽媽做徹底的分離,所以,小人兒對獨立有多少渴望,他分離後回到媽媽身邊的渴望就有多少。

另外,16 ~ 20 個月的孩子逐漸掌握了許多新本領:思考、奔跑、喂自己吃飽……掌握和練習每一種新本領的過程中,必然伴隨着挑戰和挫折,這極容易引發焦慮感。因此他的心裏滿是衝突,既想依靠自己完成大小事情,又因爲離開媽媽的保護而不安。

所以這個階段,媽媽需要拿出更多給寶寶“黏着”的時間,當他覺得在媽媽身邊充夠了電,自然會再次走出去。

Q 寶寶最近患了急性腸胃炎,病好後他的脾氣變得很暴躁,常因爲一點小事,比如她要做什麼如果不讓,就哭鬧,而且哭得很大聲,哄也不行,這是怎麼回事?

A 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孩子病得太嚴重,身體消耗很大,而這又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所以短時間內她很容易感覺疲倦,之前能做的事情現在都做不了,孩子不明白爲什麼會這樣,只是感覺自己的能力、內在,都比從前辛苦,因此很容易發脾氣。再加上身體恢復需要消耗很多激素,而激素不僅用來恢復身體,還要用來調節心情,激素不夠用的直接結果就是一旦有情緒不容易控制住,表現出來就是脾氣大、不好哄。

另外一個可能是,父母平時對孩子關注不夠,只是在孩子生病期間才特別緊張,花時間陪孩子。等孩子病一好,父母又不見了。這樣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生病,或者更容易出意外,因爲生病和意外能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好處——獲得父母更多關注和呵護。

Q吃手嚴重!

女兒1 歲半,吃手一直好嚴重!從8 個月斷奶開始,她就一直有吃手的習慣,本以爲她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大了慢慢就不吃了,可直到現在依然非常嚴重,導致食指全部紅腫脫皮。不管用獎勵還是懲罰的方式,希望她不再吃手,都沒用。她到底是怎麼了?

A 孩子在某些場合感覺緊張,通過吮吸手指來達到自我安慰、獲得安全感的目的,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如果程度非常嚴重,孩子吮吸頻率過高,或者孩子不是吮吸,而是咬指甲、吃手,那麼說明孩子已經非常焦慮了。這種焦慮通常來源於爸爸媽媽常常吵架,或者媽媽與常常帶她的老人吵架,而且吵架的主題都是圍繞這個孩子,比如怎麼管她,怎麼抱她,怎麼喂東西給她吃。因爲孩子和兩個人都非常親近,所以她不知道該怎麼辦,纔會如此焦慮。

如果不是,那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媽媽是個過於焦慮的人。所以,不管是哪個原因,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吃手,而是改變成人自己的狀況。

2〜3歲

Q 突然變得脾氣很大

兩歲的孩子,以前情緒非常穩定,很少哭。但從兩歲左右開始,情緒起伏突然變得比較大,碰到不順心的事情很容易掉眼淚或者大發脾氣。

A 兩歲,正是孩子最皮的階段,外國人也給他們專門取了個名字叫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他們很想自主,可是能力又不夠。他們最喜歡探索行爲的疆界在哪裏,可又不聽媽媽的話。他們希望媽媽及時保護他們,可又急於擺脫媽媽的監視和控制。所以,他們怎麼可能不碰壁呢?而碰壁的結果就是常常發脾氣。

所以,這個階段需要媽媽把“溫和而堅持”的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特別需要有耐心,任何事情只要沒有危險,就放手讓他慢慢嘗試。比如他自己穿鞋,就讓他穿,哪怕弄得亂七八糟也隨他。

Q 幼兒園的煩惱

女兒剛上幼兒園就新添了一堆毛病:稍有不如意就尖叫,故意吃手氣外公,喜歡摔東西,特別能吃,回家恨不得看見桌子都要咬一口…… 這是爲什麼?

A 這表示孩子已經有過多的情緒,我們只能通過生活中的事情,一點一點教孩子怎麼處理情緒。

如果剛開始孩子不懂得主動表達情緒,我們可以找機會問問她:“你是不是不高興?有不高興的事情可以告訴媽媽。”讓孩子感覺到,她的任何情緒,媽媽都可以接納。

當然不是所有孩子都願意分享自己的情緒,你可以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你可以跟媽媽講你

的不高興,媽媽會教你怎麼解決它。但你不講出來也行,你可以找個紙筆畫出來,或者去院子裏跑跑。”總之,教孩子用健康的方式管理情緒,但是像拿東西出氣、傷害別人和自己的行爲是絕對不能被接納的,因爲那會讓別人不舒服,而任何人都沒有義務爲你的情緒埋單。

教孩子直接面對引發情緒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比如當孩子告訴你“老師威脅說要拿走我最心愛的毛絨玩具”時,你可以教導孩子用恰當的方式,直接對老師說“不要拿走我的玩具”。

除此之外,媽媽也不要過分擔心孩子的這些問題,因爲這也是孩子社會化的一部分,他在這種社會經歷裏面學習長大,學習在一些特定的情境裏,做哪些事情是合適的,哪些不合適,只能回家做。比如,我們不希望孩子委屈自己,憋着眼淚,所以會對孩子說:“沒關係!你想哭就哭吧!”但孩子可能還是做不到,尤其沒辦法在外面哭,因爲他感覺到媽媽說的其實行不通。當他在幼兒園的那個環境裏,老師肯定會拼命對孩子說“要當勇敢的孩子,不能哭”,所以孩子知道他的眼淚在幼兒園是不被接納的。哭,反而會給他帶來麻煩,比如引來老師的不喜歡,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笑話。因此,我們作爲媽媽,雖然不用刻意跟孩子強調“在外面不能哭”,但“要不要哭”的決定權還是放在孩子手裏,讓他跟着自己的感覺走。孩子只要知道回到家,媽媽能接納他所有的情緒就夠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