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有一種母愛,叫“放手”

有一種母愛,叫“放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吉吉,我家孩子總不好好吃飯,天天吵着要零食。”“吉吉,我家大寶上學又忘了帶作業本,這周都送了3次了,我還要照顧小寶,真受不了!”“吉吉,孩子玩完玩具總是亂扔啊,我還要說多少遍他才肯聽?!”

常常收到類似的留言,如果你也遇到這類問題,你會怎麼做呢?以下,是你常用的解決方式嗎?


有一種母愛,叫“放手”


不好好吃飯:總不能讓孩子餓着,沒辦法,零食吃就吃吧。

忘帶作業本:幫孩子擦屁股,送作業本到學校,然後批評、說教、罰站!看你下次還忘!

不收拾玩具:生氣、批評,邊收拾邊嘮叨,一天讓我收拾多少次,下次沒有玩具玩了!

呃,這些方法不是不管用,不管是妥協、獎勵還是懲罰,當下的確發泄了情緒、對孩子也有些震懾力,但長期來看呢?問題還是沒解決,很容易回到老樣子。

有一種母愛,叫“放手” 第2張

中國有句古話是,“吃一塹、長一智”,回想自己的經歷,是不是別人說一萬遍,都不如你親身跳過那些“坑”,而且越疼痛越印象深刻呢?

我3歲多的時候,很好奇一個叫“芥末”的東西,每次餐桌上有它,媽媽都拿到一邊不讓吃,說“辣、辣、不能吃!會哭的!”可是她和爸爸照吃,我怎麼可能信服?越是制止,我越是不服,還大哭抗議。

大概是覺得這樣反覆下去不是辦法,有天我媽突然同意了,和我說,“會辣哭,你想吃就吃吧。”當時的我超級興奮,拿着筷子挑了一點放入嘴巴里,舌頭才接觸而已,永生難忘的體驗,我漲紅了臉,辣出了眼淚,像小狗一樣不停的吐舌,想擺脫這種無法控制的焦灼感。

媽媽什麼也沒說,很平靜的遞了杯水給我。從那以後,我再不提吃芥末這件事,至今吃壽司,都沒有放芥末的習慣。

多年後和媽媽談起這件事,她笑着說,當年看我那麼難受心很疼,可是效果好啊:“我說那麼多遍,都不如讓你自己體會後果管用啊!”

有一種母愛,叫“放手” 第3張

長大後我學習了正面管教,發現了這當中的祕密:“邏輯後果”與“自然後果”。

邏輯後果,是指告知、介入並去影響結果,比如叨叨叨、幫孩子擦屁股等等;

自然後果,是說沒有外界或人爲的介入,讓事情自然而然的發生,比如忘帶傘會被淋雨;忘穿外套會感冒;熬了夜,第二天就會精力不濟特別困。

原來我媽媽是在無意間,用“邏輯後果”警告阻攔不奏效後,使用了“自然後果”,讓我一次體驗、終身免疫……

這並不容易。中國式家長往往喜歡“包辦”,有了麻煩就擋在前面、不讓孩子自己面對,一方面是責任心,出於保護與愛;另一方面是不捨得放權,不信任孩子的能力。但其實,恰當運用自然後果,會讓孩子懂得承擔更多的責任,自己去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我們終究無法陪伴跟保護孩子一輩子。

比如,回到最開始的3個棘手問題:假如就嘗試let it go,不介入不理會,看看會發生什麼?

不給孩子吃零食?

——孩子會鬧,還有餓。餓了會怎麼樣?繼續鬧。但是,真的特別餓呢?給啥都能吃……

忘帶作業呢?

——孩子會被老師批評,被同學笑話,沒法好好上課!然後呢,孩子覺得不好意思,不想再這樣了。

孩子亂扔玩具?

——因爲亂扔,孩子想玩玩具卻找不到,沒得玩了,很鬱悶,自己想辦法……

有一種母愛,叫“放手” 第4張

實踐“自然後果法”並不容易,因爲這意味着習慣和思維的重建,會有個過程,而且勢必要先經歷一番秩序混亂。讓孩子餓、沒作業本被老師說,想想就好不忍啊,所以要爲自己打氣,堅定這樣做的長期好處,並且注意和善的態度,讓孩子既體驗到了後果,也能感受到愛,“你今天上課被老師批評了,一定很難過吧,來,媽媽抱抱。”

“自然後果”也並非萬能,比如孩子面臨危險、影響到了其他人、或是太小、無法理解“因爲……所以……”這層因果關係,所以,我們還需要耐心的花時間去訓練並且做好監護的責任,直到孩子的大腦慢慢成熟。

當然,很多經驗純靠親身體驗去獲得,這不現實,可以結合運用“邏輯後果”,只是要注意,不要讓邏輯後果變成“懲罰”,後果要是相關的、合理的、尊重的,並且——提前告知。

所以理想的節奏是,預先溫柔、尊重的告知“邏輯後果”:“孩子,你確定不吃了是嗎?下餐要一直等到晚上才能吃了哦!”然後等待“自然結果”的發生,當孩子餓了,抱抱他,可以配合“啓發式提問”:“很抱歉,到晚上纔有飯呢,我們一起想想,能做些什麼,讓時間快點過去呢?”

母愛或許會有恆定而熾熱的溫度,但給予的方式應該是多元的,細膩的陪伴,恰當的放手,到最後,得體的退出。

我知道,要做到並不容易,其實,只需要勇敢一點點,給孩子多一些自己體驗的機會,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的一次成長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