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大寫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來是這麼一招招練出來的

大寫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來是這麼一招招練出來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寫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來是這麼一招招練出來的

尖叫君語:

尖叫童年專欄:家長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本欄目的主持人黃敏,美國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 資深志願者,在13年間沉澱了豐富的 EQ Parenting實踐經驗,對於家長情緒處理、親子關係技巧有着獨到深刻的見解,建有美國留學媽媽圈(id:USAmamaquan)。注:尖叫君對本文做了部分刪減和改動。

大寫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來是這麼一招招練出來的 第2張

(一) 對於交流,我們要磨利好多把“刀”

很多與孩子的衝突來源於我們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正確的交流方式會避免很多的衝突。

關於如何與孩子交流,推薦以下幾本書:

? 父母和孩子有效交流的參考書目

-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如何說孩子才肯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earn 如何說孩才肯學

- 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如何說 兄妹才能和平相處

-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The Heart of Parenting,孩子, 你的情緒我在乎

EQ Parenting 的理念就是建立在這幾本書上的。《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中講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個技功,舉個例子:

大人:地板上亂七八糟的,是誰幹的?

代替上述提問和批評,你可以:

1.描述問題。

“我看見地板上都是溼油漆。”

2. 提示。

“油漆沒幹之前比較容易擦掉。”

3.提供選擇的。

“你可以用溼抹布或溼海綿擦。”

4.用一個詞或者一個手勢來表達。

“油漆!”

5. 描述你的感受。

“我不想看見地板上濺滿了油漆。”

6. 遊戲方式(用另一種聲音或者腔調)

用西部鄉村方式演唱:“瞧地上的油漆,真是不堪入目,拿出抹布,幫助做點小家務。”

7.寫字條。

藝術家們請注意:

離開房間前請將地板恢復到原狀。

謝謝!

管理處

大家可以嘗試以上技巧,當然了,沒有任何一個技巧適用於所有孩子所有場景。我們需要積累我們的“工具箱”裏的工具,知道不同場景用不同的工具。(尖叫君:就像下廚一樣,需要不同的刀具,這樣才能切砍得當不是?)

【案例分享】 “最簡單的泡碗習慣,不能唸叨出來“

我用得較多的是“陳述事實”或“用一個詞”。

比如第二天早上發現兒子晚上吃點心的碗沒有放到洗碗池裏,我沒有數落“我都告訴你多少次讓你把碗放到洗碗池裏泡着,你怎麼老做不到?” (尖叫君語:經常說這種話的人舉個爪?)

而是用“陳述事實”法告訴兒子“碗裏粘的東西如果不放在洗碗池裏泡第二天很難洗”。

如果上面的話已說過幾次,我就用“一個詞或者一個手勢”法指着餐桌上的碗說“碗!”。

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很願意與我們合作,但我們千萬不要用“好使”或“不好使”來評價一種方法,因爲這種心態是期望幾次就立馬見效、孩子百分之百就達到你的要求,這種對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一個匆匆忙忙、充滿焦慮的育子過程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完整的孩子。

交流是一門藝術,與孩子的交流更是如此,需要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與他們交流。

有效地溝通不是想說就說、想做就做,而是要考慮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很多家長容易犯的錯誤是想到什麼說什麼,不考慮時間和場合,沒有組織好語言,結果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多時候還更壞了事。特別與青少年溝通,交流方式更要注意。

如果自己或孩子今天情緒不好,應量避免直接交鋒;每天最多隻選擇一件你對孩子不滿意地方來與孩子進行交流。如果接下來這天你看到孩子還有不令你滿意的地方,請管住你的嘴!過幾天再找個合適的時候跟孩子交流。一個青少年調研結果表明,家長的交流方式中最讓孩子討厭的是父母的嘮叨。雖然父母是出於好意,但嘮叨使人感覺“很煩”, 也是讓孩子不聽你話或發火的原因。

很多家長比較喜歡用命令、要求式的,即我要你(孩子)某時某刻某地做這件事,孩子沒做,家長就來氣。這種方式使得孩子處於被動接受狀態,難怪很多家長埋怨孩子對事情持無所謂不負責任的態度。

大寫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來是這麼一招招練出來的 第3張

【案例分享】 給孩子一些“甜味”的決定權

我更喜歡用的是傾聽、引導以及孩子參與式,比如有些事,我會先問問兒子,看他對這件事有什麼想法。

如果不是太重要的事,我會提出我的想法和建議,兒子有決定權。

如果我認爲是重要的事,我會和兒子交流做此事的重要性及我的要求,即他一定要做此事,然後給定一個時間範圍,但在這個時間範圍內具體什麼時候做、怎麼做他可以有自主權。

比如每天用洗碗機洗碗這件事,我要求兒子當晚一定得洗,但他可以決定當晚什麼時候洗。做了一段時間後,兒子一定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會與兒子再溝通一下,可以提我的建議。

有些家長試了幾個星期就放棄了,因爲他們沒有馬上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理想結果。孩子需要時間和經歷去摸索應該怎樣合理安排時間,在執行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多鼓勵、多包容、適當的溝通。任務安排了,就別老盯着孩子,更不要婆婆媽媽囉裏囉嗦的老提醒。囉嗦是個大敵,每天說一次甚至隔幾天說一次有時會比一天說幾次更有效,不信你試試?!

(二) 運用同理心 才知道寶寶心裏苦

交流最基本的基礎是運用同理心,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不要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比如我們讓孩子每天彈一小時的鋼琴,有時孩子不想彈,我們就發火。咱們試着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的另一半強迫你每天花30分鐘到一個小時做一件你不太喜歡,但對你有好處的事,你有何感想?我承認我做不到,我每天堅持20分鐘鍛鍊都覺得需要些毅力才行,而且這還是沒人逼、自己想做的事。大人如此,何況孩子呢?

如果理解了孩子的苦處,我們對孩子小小年紀就能大部分時間堅持練琴的毅力應該表示敬佩纔對,不是嗎?有了這種同理心,我們的態度纔會從指責轉換爲鼓勵和幫助。

我們對孩子的一個行爲想發火時,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比如,他拖拖拉拉,我們要遲到了,讓我很惱火。如果運用同理心,我們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比如前面提到的,考慮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考慮孩子的性格個性等等,我們也許可以預留更多的時間出來,不需要太趕。

【案例分享】 蘋果帶來的教訓

孩子與大人看問題的角度確實不一樣,舉個我小時候的例子吧。

那時物質很匱乏,我還記得我們家有個大蘋果,父母把它放在一個籃子裏掛着很高的地方。一天幾個小夥伴到我家,我就把這個大蘋果分給小夥伴了。

父親後來發現蘋果沒了,質問是不是我拿了蘋果,我說是。

還沒來得及解釋,一個巴掌就打了過來。我當時感到非常的委屈,這件事對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未徵得家長的同意在家長的眼裏就是偷,而在我的角度就是拿好東西分享給小夥伴,沒做錯什麼啊。

可見孩子看事情是與大人看事情完全不一樣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多事我們就容易理解孩子了。

(三) 麻麻,用鏡子多照照自己的壞毛病

我們老把發火的原因推給孩子,埋怨孩子的不是,但我們是否審視過在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上是否有問題。其實不難發現,儘管我們的用意是好的,但由於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法不妥,我們無意中造成了孩子的“問題”,或者加深了孩子的“問題”。

《關於培養好習慣,最值得一看的文章》指出“幾乎所有行動慢吞吞的孩子背後,都有個心急火燎、動作麻利的家長;所有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後,都有個喜歡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裏餵飯的家長;所有不自覺學習的孩子背後,都有個對作業和分數過分計較的家長……如果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沒有壞習慣。”(尖叫君語:以人爲鏡,孩子的毛病其實反射出來你的問題。)

大寫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來是這麼一招招練出來的 第4張

(四)一般的家長會發火 不發火的家長不一般

發火埋怨無濟於事,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

通過經常的溝通,把一些好的做事習慣和辦法教給孩子。比如兒子小的時候,我與兒子一起讀“The 7 Habits Happy Kids”。書中有“First thing first”一句話,讀完書的一天,兒子從學校回來,把書包拿到廚房,邊從書包掏書邊口中唸唸有詞的“First thing first”, 老媽在一旁看得又驚又喜。

【案例分享】 最短的時間內把這三件事都做完

在我初中時,母親開始告訴我華羅庚的統籌學,例如,燒水,做飯,拖地,怎樣安排纔可以達到最合理的優化。

華羅庚的統籌學讓我今後的生活和學習非常受益,也成爲我的習慣。

我經常告訴母親這些,非常感謝她,因爲我終身受益。

我也開始把這個概念教給兒子。比如一天晚上兒子要做三件事,打10分鐘乒乓球、用烤箱熱15分鐘披薩、1分鐘吃藥,

我讓兒子想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這三件事都做完,即怎麼安排做這三件事的秩序以達到最大效率。

告訴孩子什麼是錯的不能幫助他們,但是給他們演示什麼是對的卻很有用。

有些家長因爲孩子想按自己的方法不想接受家長的方法而發火。難道家長一定知道什麼方式是最適合孩子的嗎?

家長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要求孩子,但每個人的個性和學習方式是不一樣,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給他們選擇他們的學習方式的機會,甚至應該鼓勵孩子想出多種方式,每種方式可以試一段時間,再一起檢查總結,看那種方式最合適他。

現在知識更新這麼快,我認爲學習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另一個很重要的學習能力是找到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learning style), 因爲找對了,事倍功半。我在讀研究生時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對數字記憶很差,但對圖像記憶很好。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讀教科書時就圈圈點點地記滿了我對書中某句話某個定理的理解,成績明顯提高。我經常告訴兒子這個道理,希望他能有意識地摸索自己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

之所以有些家長會對孩子學習上發火,是因爲他們太拘泥於學習知識(或更多的是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摸索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多鼓勵孩子積極動腦想辦法並嘗試其方法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調動孩子的內動力,而且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我覺得我們有個怪圈,希望孩子聽我們的話,置孩子於被動服從的位置,但同時希望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積極主動性、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那些能力從何而來?我們不是自相矛盾嗎?難怪孩子都不知道如何滿足家長的要求了,委屈時還受父母的責罵,這還有天理嗎?我都爲孩子們抱打不平。

大寫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來是這麼一招招練出來的 第5張

(五)孩子犯錯沒啥大不了,聰明媽要懂化“危”爲“機”
親子關係不是以犧牲原則爲代價,不要爲了不發火而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個有以價值觀支撐的家庭,一定會有建立在這些價值觀上的獨特家庭文化和行爲規範,而行爲規範的制定不是爲了管制孩子,而是傳播我們的價值觀,即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家長的錯誤在於,如果孩子沒有執行好制度,家長就會指責,甚至發火。Discipline (行爲規範)源於希臘語,意爲Teach(教)。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我如何去教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利用這個絕好的學習機會,總結經驗教訓,從而進步。

如果我們對待孩子犯錯持負面的態度,孩子也會視犯錯爲大敵,以後做事一定會謹小慎微,缺乏冒險精神,不願嘗試新的東西,因爲嘗試新的東西就有失敗的可能。所以一個有行爲規範並給予孩子寬鬆成長空間的家庭,一個充滿愛和鼓勵的家庭,是最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

每個家庭一定會有些制度和規矩,我會向孩子講解定規矩的原因,不希望孩子盲目服從規矩,這樣孩子更能與我們配合去執行這個規定。

記得兒子很小的時候,一天在車上講到學校的一個規定,他說他不喜歡。我剛好遇到紅燈。

我說:“我也不喜歡紅燈規則,我還得停下來等。 但如果沒這個紅燈規則,將會發生什麼?”

兒子說:“會撞車。”

我說:“是啊,有些規則也許給我們帶來些不便,但是對我們有利的,是保護我們的。”

我也經常告訴兒子,那些不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孩子想做什麼父母都允許的家長是不負責任的家長。就因爲我愛你,媽媽才一定要做個對你負責的媽媽。類似這樣的交流會讓孩子知道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爲管制他們,而是真心地爲了他們好。

【案例分析】 “孩子玩遊戲偏廢學習怎麼辦?“

曾經一位爸爸在個微信羣寫到,兒子每天只想玩電子遊戲學習只是應付,這很讓他頭痛。

以下是我的分享:

第一,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緒,比如說:“我很理解你想玩電子遊戲,因爲很有趣,是嗎?適當玩玩完全是沒問題的,我也希望你有玩的時候。玩、睡覺、學習、責任都很需要,但要學會平衡這些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技能,比較自律、管理時間的能力等,這些對你今後的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然後家長和孩子一齊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討論,讓孩子自己制定個規則(當然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協商定出最後大家都同意的版本)。孩子自己定的規則更容易去執行,因爲孩子有了定遊戲規則的權利而不僅僅是被動執行遊戲規則,就會有種自我價值被尊重的感覺,這樣內動力就容易被調動。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看家長是否能把“危”轉爲“機”,抓住這個與孩子溝通的大好機會,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把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訴給孩子。好的交流不是大部分都聽到你在那說,孩子在那聽。不,那不是交流,那是在說教,孩子、特別是青少年最討厭父母這個。交流應該是平等的、雙向的,是抱着以“我很想了解對方在想什麼”的真誠態度爲基礎的。

我個人的經驗是孩子10歲前,可以稍爲嚴格執行規則,但對青春期的孩子,我認爲應該稍爲放鬆點,這是個逐漸由家長主導轉變爲孩子主導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不會容易,一定是個反反覆覆的較長的過程。如果你沒有理解孩子從“我知道”到“我能做到”是個質的飛躍,而這個飛躍需要以量變做基礎而做好打“長期戰”的心理準備,你就很難有耐心、有信心地堅持下去。

【案例分享】 “怎麼鍛鍊孩子玩遊戲的自控能力?“

比如我兒子說了要停機,還在那玩了20分鐘,我會走到兒子面前,說:“你的下步計劃是什麼?” 大部分時間兒子也覺得“理虧”就馬上關了電腦,但也有時候他說:“這個遊戲還有5分鐘就完了。” 5分鐘之後他就自動關機。

但就在一個週末的晚上,我問兒子你用了“helper”了嗎?(“helper”是我與兒子的語言,即是否用iPad 定了時), 兒子說:“Don't worry, 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彆着急,一切盡在掌控中)看兒子很有信心的樣子,我說:“很好,你有信心自我管理。那我上樓了,你自己完了上樓。” 誰知45分鐘過去了,樓下還沒動靜,我問了句:“你的計劃是什麼?” 兒子也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好自爲管理,立馬關機上樓了,我沒有批評他一頓,而是說了一句“相信你下次會有進步”。

幾個星期後的一天晚上,兒子在樓下玩電子遊戲。我在樓上突然聽到樓下傳來一個悅耳的聲音,原來是兒子自己主動用iPad 定了時(他巳經有一段時間沒用iPad 定時了),2分鐘後他自己咚咚咚地上了樓。我好一陣歡喜,馬上迎上去給兒子了一個擁抱,肯定了兒子自控能力的進步。孩子的每一進步都不容易,特別是那些孩子完全通過自己主動努力的結果更加不容易。

(六)咬着牙等待孩子“開竅”,堅持就是勝利! 一個家長曾問:想請教一下,如果孩子還算聽話,但做所有的事情都非常被動。比如讓他去做一套數學題,他也會去做。但他永遠不會自己想着去主動做一套題。一套題做完了,他也不會想知道多少題對了或錯了,如果你幫他檢查了,讓他去改正,他纔會去改。
可是問題是並不是我們勉強他去學數學,而是他自己告訴我們他喜歡數學。但同時他又不願意主動學,或者是練習,而僅僅只是滿足於學校那一點簡單的東西。這就讓我們做父母的非常苦惱了!
不光是學數學,像彈鋼琴,還有其它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我們告訴他如果不喜歡就放棄,如果喜歡就得要好好練習。可他既不願意放棄,又不願意花時間練習。想請教一下碰到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呢?

我的回答:好象覺得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這樣吧?除非是極少數的孩子,或是對某方面特別有興趣,願意空暇時候也做(練習);或是一些天生性格好強的孩子,不完全是因爲興趣,還有很大是爭強不認輸的成分。

高中之前的孩子說喜歡,我倒覺得他們的潛臺詞是“還好,不討厭”,行動表現爲花了點時間就足以滿足,並非是成人對喜歡的定義——你喜歡,你就應該有所表現。當孩子表現出對某事有一點點興趣時,家長往往第一反映是:寶貝,給你報個班吧。

其實孩子只是出於好奇,只想玩玩,遠遠沒到願意主動花很多時間練的程度,因爲在興趣還沒達到較濃烈的程度,較長時間的練習對絕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都是枯燥的。

大寫的服!那些高情商的父母,原來是這麼一招招練出來的 第6張

【案例分享】 說一套做一套的磨人精

我兒子曾說“我喜歡閱讀”,但除了晚上睡覺前看書,平時白天幾乎很少看到他拿本書,有很多次我週末帶他去書店,他也不願意去,說:“書店找不到我喜歡的書”。

就算被“強迫”去了書店,我買杯咖啡,剛坐下,才翻了幾頁書,屁股還沒坐熱,兒子就問“我們可以走了嗎?”

我氣沒打一處來:“我們纔剛到啊”,我心想“你說你喜歡看書,你。。你。。這不是騙人嗎?”

可是最近 二,三個星期,也不知道爲什麼天從西邊升了——兒子除了晚上看書看到不願去睡覺,一大早起來就抱着本書。

有幾次,一回家就高興地衝着書過去,有時在車上也要偷看書(我堅決不准他車上看)。回想我幾個星期前還覺得兒子沒有喜歡看書,現在倒有點擔心他看書用眼過度。

我想說的是,只要你繼續鼓勵孩子,看看是否能和孩子一起找些與他興趣相關又容易引起孩子樂趣的事來做,因勢利導。

比如孩子說喜歡數學,看看他是不是喜歡玩些數學遊戲啊,而不是一定要求做數學題,等等。孩子也是在通過不同嘗試的機會中找到興趣。有些興趣可能是短暫的,有些也許成爲終身的愛好,有些還成爲了激情(passion). 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是孩子興趣的拉拉隊,爲他們加油。着急不得。像PCE 一句話:要咬着牙等孩子開竅。
當然,平時我也經常給兒子講勤奮刻苦努力的道理。我家在冰箱上貼着:Grid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or a long term goals. (堅韌——爲了一個長期目標而需要的激情和毅力
Growth Mindset——the ability to learn is not fixed, it can be changed with your effort. (成長式思維心態 -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不是固定的,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的。)
我的原則是:辦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自己,不問結果。特別是孩子的事,不僅急不來,而且急了更壞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