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傷,父母的觀念纔是硬傷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傷,父母的觀念纔是硬傷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也曾經有父母諮詢類似的問題,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學習非常努力,平時做作業、上課外班、請家教補習的投入都遠遠超過同學,可學習成績就是不理想,一直徘徊在班裏的中下水平。父母爲此異常焦慮,因而有了一連串擔心,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上不了好中學,進而考不上大學,最終找不到好工作,最後將困頓一生……他們也擔心孩子智力有問題,問是否有必要帶孩子去做智商測試,因爲當他們爲此諮詢學校時,老師就給了這樣的建議。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傷,父母的觀念纔是硬傷

懷疑自己孩子有智力問題的父母,請先考慮這個問題:你們對智力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對於幼兒園階段以及更小的孩子,父母擔心的依據也許就是類似上面的例子,4歲了還不大會數數;人家孩子已經能把《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宋詞背得滾瓜爛熟給父母臉面帶來榮光,可自己的孩子卻連一首古詩也背得結結巴巴;同上英語早教班的小朋友已經能用英語滿臉自信地用“GoodMorning”、“See you again”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了,可自己的孩子看到A、B、C、D還在發矇……

其實,每個父母都應該認識到,智力高低遠非上面這些例子能夠證明的。智力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概念,包含許多方面。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們對智力的看法更多限定在智商(IQ),即判斷、理解和推理能力。智商測驗關注更多的是數理邏輯和語言發麪的能力。智商高低對於孩子在學校的學科成績有重要影響,這也是父母對於智商如此看重的原因。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傷,父母的觀念纔是硬傷 第2張

但是,智力有更豐富的內涵,除了數學和邏輯、語言能力以外,還包括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理解和自我認知。無論父母對孩子未來有什麼期望,希望他們幸福都是更根本和終極的訴求。智商是達成這一訴求最重要的因素嗎?現在心理學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孩子的情商對於他們未來的幸福、甚至成功都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所以,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是否很小就能數到10、能背多少古詩、能認多少漢字,更應該關注孩子是否:

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面對困難是否有自信

是否能夠和別的小朋友和諧相處

是否有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責任感

……

學校學科的設置,讓那些擅長數學和語言的孩子更容易獲得高分,因而在學校中獲得青睞。而那些雖然在其他方面表現優異但在數學、語言方面平平的孩子,則難有機會證明自己,甚至被打上“學習成績差”、“不聰明”甚至“差生”的負面標籤。這也是中國教育環境扼殺了許多有天賦的孩子的原因。

僅有數學和語言能力並不能確保孩子未來過上成功、富足和幸福的生活。

——摘自《雙向養育》

除了智力本身的多元性,我們也需要知道孩子心智發展並不都符合同一條發展曲線。孩子的成長是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出發時的先後位置與最終名次根本就是兩碼事情。如果有人試圖按孩子人生頭幾年的“智力”水平預測他未來能夠達到的人生高度,用“癡心妄想”來形容也毫不爲過。歷史上,早慧兒童最終泯然衆人或者在人生長跑中落後的例子數不勝數,每個上過初中的人都知道《傷仲永》。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傷,父母的觀念纔是硬傷 第3張

當然,如果孩子非常努力學習但仍然難以達到最基本的學校學習要求,也有可能是智力問題。畢竟在人羣中,的確有一定比例是有智力問題的。這時,帶孩子去做智商測試未嘗不可,但是家長要做好準備,該對待測試結果。

幾乎可以肯定:

如果測試結果顯示孩子智力正常,父母一定會更加困擾:爲什麼自己孩子智力正常但在學校表現糟糕呢?

如果測試結果顯示孩子智力偏低,父母一定會陷入憂慮的深淵,很有可能對孩子的未來失去希望和信心。

無論哪一種,都不是父母想要的結果。有專家或者家長會說,可以根據測試結果有針對性地對孩子智力短板進行補救和干預。但是,我對目前中國學校以及社會上的教育機構能夠提供這樣專業的個性化服務深表懷疑。

如果問題嚴重到一定要帶孩子去做智力測試,這裏有三個建議給父母:

第一,要找資質和口碑好的機構做測試,避免因爲測驗人員不專業導致測試結果不準;

第二,不要讓孩子知道是去做什麼,尤其是年齡稍大的孩子。如果孩子知道父母認爲自己“不聰明”、“笨”,將在孩子心中留下揮着不去的陰影,也將導致孩子對自我的負面認定。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傷,父母的觀念纔是硬傷 第4張

第三,不管最終結果如何,你將採用什麼方法應對或者干預,父母一定要知道,影響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始終都是父母對他們無條件的愛、信任、信心和鼓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