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們起衝突,你這麼做就錯了!

孩子們起衝突,你這麼做就錯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孩子們發生衝突的時候,父母到底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現在我們假設有兩個孩子發生了衝突,大寶5歲,小寶3歲。小寶搶大寶的玩具,大寶打了小寶,小寶哇哇大哭。
孩子們起衝突,你這麼做就錯了!

兩個孩子發生社交衝突,怎麼處理?
▌錯誤做法一:要求孩子忍讓
兩個孩子搶同一個玩具,很多父母傾向於,向年齡較大那一方說教:
“你大一些,應該讓着弟弟/妹妹呀!”
這是很多父母慣用的手段,或者出於自己的面子,或者是出於人道主義地同情年齡小、看起來弱的、會哭的一方。這往往會造成有些孩子學會通過“哭鬧、耍賴”等方式去獲得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另一方面,父母阻礙了擁有玩具的孩子物權觀的發展。因爲3歲前後,孩子還處於“自我中心”的時期,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是捍衛自我的一種外在表現。
皮亞傑認爲,兒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而不是一個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樣,認爲這是兒童自我意識的膨脹、自私自利。
恰當的做法是:父母把玩具留給它的主人,併爲新來的孩子尋找其他替代物。
孩子們起衝突,你這麼做就錯了! 第2張

要求孩子忍讓,會造成孩子通過不正確方式爭取權利
▌錯誤做法二:忽略/制止孩子的情緒
孩子們爭搶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一方哭鬧,甚至雙方哭鬧。而很多父母會對哭鬧的孩子說:
“快別哭了!”“不許哭了,男子漢喜歡哭羞不羞!”
也有些孩子不哭。他們可能只是鬧脾氣,看起來很倔,或者有些委屈。這時候大人可能就開始對孩子進行說教:
“你已經這麼大了,要學會剋制自己!”或者:“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一般情況下,無論發生衝突的兩個孩子誰對誰錯,衝突雙方都不會是愉快的。若父母要求孩子控制消極情緒的表達,只會讓孩子把壞情緒壓抑到心底,而不是得到好的疏導。
壓抑自己的情緒和內在需求,只會讓孩子變得習慣性屈服,或者內在積壓憤怒,總要找到出口爆發。
孩子們起衝突,你這麼做就錯了! 第3張

制止孩子的情緒,只會讓孩子積壓憤怒
▌錯誤做法三:幫孩子們解決問題
孩子們爭搶玩具而發生衝突後,很多父母會上前替孩子決定玩具的歸屬,幫孩子當即解決問題。
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了以後,必須要親自去面對問題,才能學會應對技巧。
可是如果經常性地衝突後父母介入並處理問題,孩子就會養成一種習慣,認爲大人會主動來解決衝突。
或者只會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傾訴(當然這種方法也是可用的,孩子在外面與人發生衝突,應該要有意識有意願告知父母)。
正是因爲父母們總是在替孩子思考和做事,必然會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信心和經驗,導致他們在面對衝突的時候手足無措。
孩子們起衝突,你這麼做就錯了! 第4張

幫孩子解決問題,必然導致孩子面對衝突時手足無措
▌建議這麼做
❶ 對大哭的、處於弱勢的一方說:你傷着了嗎?沒事吧?然後檢查一下孩子是否身體上哪裏疼,並擁抱他。
發生衝突後先檢查孩子的身體安全,這不僅是作爲父母應該要做,也會引導孩子學會長按和保證自己的身體安全。
尤其是孩子在外面和陌生的大孩子發生衝突,第一反應應該是檢查孩子身體安全,這是監護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時,也能讓處於強勢的一方看到,自己的行爲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幫助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
❷ 對兩個孩子同時說:你們倆看起來都很不開心,發生了什麼呢?對打人的一方或雙方說:你很生氣,不過打人是不對的。
承認孩子們的情緒,接納他們發生衝突當下的狀態,這會讓孩子產生信賴和溫暖。
因爲承認孩子的情緒本身就是一劑良藥,可以使孩子的心得到安撫,幫助孩子和父母之間構建好的安全依戀和信賴關係。
在此基礎上,父母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梳理清楚剛剛發生的事情,會更加容易。
同時,可以與孩子們討論“安全表達憤怒”的方式。如用語言發泄,跺腳,直接說我生氣了或者求助父母出來干預等。
❸ 讓兩個孩子一起,做出選擇或者思考: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去避免下一次的爭吵呢。
在安撫了孩子的情緒後,大人完全可以輕鬆一些,不要爲孩子出主意,而是啓發式地引導孩子們主動思考,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自己。
當孩子開始討論的時候,父母主要是要做個傾聽者,當然,最後可以引導孩子們:有時候人們持有的各種觀點並不都是正確的,但我們的所有觀點都是有價值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