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從《爸爸去哪兒》看林志穎的育兒方法

從《爸爸去哪兒》看林志穎的育兒方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爸爸去哪兒》讓人重新重視起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節目中,林志穎與小小志Kimi可謂是最受關注,那麼從節目中來看,林志穎的育兒方式對不對呢?

從《爸爸去哪兒》看林志穎的育兒方法

困難一:小黃,我不想離開你?

小小志Kimi在交過零食和玩具之後,眼看又被要求必須交出自己最好的朋友“小黃”(布偶)時,不僅傷心地大哭,心痛的淚水奪眶而出。

  爸爸的應對:

林志穎:小黃可以帶嗎?去問問編導叔叔?

林志穎:不可以帶,對不對?過幾天,我們就可以把小黃帶回家。等比賽結束後。

林志穎:我們一起把它放進去,好不好?

專家楊謹老師點評:

孩子要交出最心愛的玩具“小黃”,Kimi傷心的哭了。要知道沒有媽媽的陪伴,心愛的玩具就成了孩子們最好的安慰劑,現在連這個心靈安慰劑都要分離啦,可想孩子的心該有多麼的心痛和難捨。

此時的父親用了很好的處理方式:

首先,鼓勵孩子與其他人溝通,“你去問問編導叔叔可以帶嗎?”不僅緩和了孩子的情緒,而且告訴孩子“我說了不算”的事實,避免孩子提出變相的要求。

其次,蹲下來,抱住孩子溝通:看似一蹲一抱的這樣簡單的動作,表達了父親完全接納了孩子的情緒。蹲下來不僅代表了一種姿勢,更代表了親子間平等溝通的心態,當父親與孩子目光平視時,表達的是平等的態度。

第三,給孩子明確答覆,同時給出解決方案。“不可以帶哦!”“等比賽結束後,我們再帶小黃回家!”

第四,陪孩子完成整個過程,也是對孩子情緒的一種安撫:“我們一起把它放進去吧!”

通過緩和接納情緒、表明立場、給予解決辦法到完成陪伴四個步驟,小小志很快擺脫了對“小黃”的依戀,在節目過程中甚至沒過多提及小黃,因爲孩子的情緒得到了舒解,他也明確知道小黃在哪裏,何時再相聚。

  困難二:我不喜歡又髒又破的“蜘蛛屋”!

Kimi抽到了最差條件的住所,輕聲說“不要這個房!”

爸爸的應對:

林志穎:那你要哪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是一樣的。

林志穎:那你跟他換換,好不好? (Kimi思考着:要不要換?)

林志穎:“這個好像挺不錯的。”“那個有怪叔叔!”“你要和他換嗎?”“三號好不好?好像不錯哦!”

孩子點頭同意。

專家楊謹老師點評:

當孩子出現類似節目中的情況時,許多父母急於讓孩子改變選擇,但是說盡好話,甚至利誘都不起作用,那麼小志的做法不妨一試:

不命令、不責怪、不講大道理,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那你要哪個房?” “那你跟他換換,好不好?”

提出建議,引導孩子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可能:“這個好像挺不錯的。”“那個有怪叔叔!”“你要和他換嗎?”“三號好不好?好像不錯哦!”

抓住孩子猶豫的契機,再次引導:三號不錯哦!

整個過程並不複雜,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提出引導性的建議到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孩子就在這樣耐心細緻的安慰、詢問、分析中悄然接納了自己抽到的結果。

困難三:“死蜘蛛”好好玩,我要玩!

入住後,父子倆發現牀上有“死蜘蛛”,該怎麼辦呢?

  爸爸的應對:

林志穎:有個蜘蛛,像個玩具,你要不要玩?

Kimi 玩了一會兒,想起了媽媽。

林志穎:再次蹲下身去,抱住孩子:“你找媽咪做什麼?媽咪沒有來,我們今天先在這裏好不好?你陪爸爸好不好?來,爸爸抱!”

  專家楊謹老師點評:

經過前面一系列活動,小志爸爸已經估計到孩子來到屋裏,會產生害怕的情緒,因此他一進房間就把“蜘蛛”說成“玩具”,詢問孩子你要不要玩,並把它放在地上,告訴孩子怎麼玩,很好的分散了孩子對於“破屋子”的注意力,給孩子慢慢熟悉環境的時間。

在孩子想起媽媽的時候,輕輕把孩子抱過來,一連個問句,沒有煩躁、沒有拒絕、沒有壓制,給足孩子尊重、關心和接納。

因此,在孩子煩惱的時候,不能只想着:你又怎麼啦?而是要“蹲下來、抱住他、問問感受、並想想辦法。”

專家楊謹老師點評:

蹲下來溝通,是小志爸爸“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法寶。

父母蹲下來,注視着孩子的目光,溫和地與孩子說話,不但拉近了物理上的距離,更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蹲下來,保持和孩子同樣的視野,你才能看見他看見的畫面,瞭解到他的感受。蹲下來,不僅僅是種身體的姿勢,更是一種謙卑的心態,溫柔地陪伴,耐心地對話,讓孩子更願意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聽進父母的教誨。

幼小的孩子離開媽媽的呵護,單獨和爸爸去從未去過的地方體驗生活,即鍛鍊了孩子們的抗挫能力,又增強了父子間的交流和了解,同時還能讓父親們感受到母親的不易與辛苦。

最終要的是:明星爸爸各種“靠譜“或者”不靠譜”的表現,讓電視機前的爸爸們不得不反思: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到底擔任什麼角色?—旁觀者、領導者、示範者還是朋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