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開展性教育,父母應首當其衝

開展性教育,父母應首當其衝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展性教育,父母應首當其衝
  “媽媽,我是怎麼來的?”面對5歲女兒問出的這樣一個問題,吳潔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性,在中國一直是個很敏感、隱諱的詞,而所謂的兒童性教育,更是讓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羞於啓齒。中國社科院教授陳一筠發表的調查報告稱,目前中國未成年少女做人流的低齡化趨勢越演越烈,未成年手術患者比例達到40%到50%。在廣西南寧甚至發現有9歲少女墮胎的案例,而表示對此負責的是一個13歲男孩。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後,折射出的問題讓人反思。  一半以上家庭從未開展性教育  過早習慣性教育,是好是壞  雖然很多性教育或心理學的專家都表示,父母應該是兒童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師,但受幾千年傳統思想的束縛,我國的家長對於性教育仍屬於羞答答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或是順其自然的態度。  通過走訪有子女家庭和街頭調查發現,海南省海口市兒童性教育的情況不容樂觀。據統計,海口市有子女家庭中有一半以上從未對孩子進行過性教育,偶爾對孩子開展性教育的家庭約佔受訪者的四成,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會有意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家住龍昆南昌茂花園的黃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兒子已經4歲半,平時自己和妻子都會有意識地讓他意識到男女有別,比如不能和媽媽同時使用衛生間、共浴,不能穿戴女孩的衣服和首飾等。有時,夫妻倆在逛書店時還會選擇性地購買適合6歲以下兒童閱讀的性教育畫冊。黃先生說:“這個選擇主要是要有教育目的,但又不能太露骨。”  吳潔是一個5歲女孩的母親,她告訴記者,家裏幾乎從來不會對孩子講關於性的問題,甚至和女兒一起看電視時,看到了親熱鏡頭也會有意識地換臺。吳潔兩口子覺得,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和了解性知識,並不是一件好事。  記者發現,在從未或很少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受訪者中,他們普遍對“性”這個字眼很是忌諱,自然而然地對性教育也是敬而遠之。很多家長的共同擔心是:“過早或過多地開展性教育,對孩子是好是壞呢?”  家長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有疑問,如何回答  就家長們對兒童性教育的擔憂,記者諮詢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程毅君和海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黎志靈。程毅君是海口明心心理諮詢網的創始人,在家庭親子教育心理輔導等方面頗有心得。黎志靈於1999年開始在海南師範大學開班講授《性科學概論》,受到許多大學生好評。  “家長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師。”兩位專家認爲,目前家長普遍對未成年人性教育存在一定的誤解。程毅君說,在我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村,家長普遍不願提及性教育,認爲這是不能講的,是可恥的事,而孩子也會從父母的態度中感覺到性是不好的。  黎志靈認爲,目前我國未成年人性教育的缺失,一方面體現在家庭,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學校,兩者都很少開展性教育。黎志靈說,目前家長們存在的三個誤區影響了其作爲首任老師的職責:一是很多人認爲提前進行性教育很危險,怕激發孩子對性的好奇;二是認爲性是天性,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地會懂;三是父母想教,但自己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無從教起。當初,黎志靈設立《性科學概論》這樣一門課程,正是因爲發現很多大學生並未接觸過完整的性教育。  程毅君也說,雖然有部分家長認爲性教育會造成性刺激,性知識的傳授反而會誘發兒童出現性心理早熟等問題。但縱觀世界各國的性教育情況,儘管由於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國開展性教育的內容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在性教育開展較早的瑞典,從幼兒園開始到高中有一套系統完整的教育內容和體系,並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也很好地說明了性教育不會誘發性問題。  美國雷婉醫師曾說:“性教育的文字與猥褻的文字是有着一大段距離的。猥褻的文字是訴諸情慾的故作不必要的動情描寫。性教育的文字是訴諸理智的,是客觀的、冷靜的,只把你所必須知道的科學的事實告訴你。讀了性教育的文字使人沉靜而清醒,知道應取的態度和該走的方向。”  程毅君也提醒家長,要把握好性教育的“度”,這就需要堅持一個原則———性教育要以孩子爲主體,大人不要想當然地灌輸和教訓,而是理解孩子想知道的,和他們一起探討,這樣的方式更有積極作用。程毅君說:“性教育在幼兒時期應該有問必答、點到即止。家長的態度比回答的內容更重要,拒絕回答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惡劣態度。”  中小學開展性教育幾乎爲零  性教育缺失,有何影響  2010年7月間,海南一所大學的一位畢業生王文員成了火爆網絡的紅人,他被人稱爲“撕證哥”。王文員在大學畢業的第二天專程坐車到北京,在國家教育部門口撕了大學畢業證、學位證和英語專業四級、八級證明。他說,憤然撕證是爲了抨擊中國“零性教育”、“分流教育”之弊端,爲生不如死的青春記憶畫個句號,喚醒人們對無性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反思。  “他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其實和目前的性教育缺失有很大關係。”海南醫學院社科部心理教研室教授嶽筱雯分析說。  性教育在西方國家很早就被提出並付諸實施,但在我國性教育的現狀卻很令人無奈,目前的中小學開展性教育的幾乎爲零。採訪中,海口個別學校負責人表示對於開展性教育的顧慮重重,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家長們是否認同。還有中學生向記者反映,一些學校的生理衛生課甚至是從來不上或是跳過相關章節。  家庭和社會對孩子性教育的忽視,或許正是孩子生理或心理問題形成的誘因。程毅君說,平時接到的諮詢中關於未成年人性教育的話題挺多。現在的物質經濟條件較好,一些女孩到了五六年級就來月經,一些男孩十來歲時開始藏媽媽的內衣、絲襪等。而家長一般都是到了孩子表現出具體行爲時,才能注意到,這正是平時性教育缺失的一種表現。  性教育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孩子行爲異常,如何糾正  採訪中發現,一些家長在告訴孩子男女有別的時候,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生殖器的名稱,多數用“小雞雞”代替陰莖,用“小房子”代替子宮,用“小咪咪”代替乳房,基本上沒有家長能夠坦然地對孩子說出“陰道”、“陰莖”這類詞語。  對此,專家表示準確而坦然地說出生殖器正確的名稱是很重要的,這會讓孩子認爲,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和能夠準確地說出眼睛、鼻子、耳朵一樣,說明人的生殖器官和其他器官是一樣的。如果遮遮掩掩,反而會強化孩子對生殖器官過多的關注,而那些別稱,也容易讓孩子形成對生殖器官的錯誤認識。  比如很多人喜歡在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總是對孩子說“吃飯飯”,“睡覺覺”之類的詞語。待孩子長大了,這些詞語就不適用了,孩子要重新學習“吃飯”、“睡覺”的表述。其實這麼教孩子完全是多餘的,孩子的理解能力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很多。所以,“如果你想對孩子進行一些知識的教育,那就一定要使用準確的語言”。  在一些家長看來,在孩子小時候帶他(她)進入異性公廁,似乎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還有一些家長喜歡給小男孩穿裙子之類。在專家看來,這些行爲都不可取。“父母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裝或將男孩扮女裝,均會影響孩子對性的自我認識,導致後來性格和行爲上的改變”。所以,程毅君在採訪中表示,家長平時應注意糾正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  家長如果在生活中發現孩子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行爲,如喜歡抱着媽媽的乳房、枕頭、內衣睡覺等,或有的兒童自覺不自覺地觸摸自己的外生殖器,喜歡看同伴洗澡或入廁,甚至裸露自己的陰部時,父母應以物品或活動及時轉移兒童的注意力,或者以其他合理化的解釋自然坦率、實事求是地說服兒童,幫助其逐步糾正不良習慣。程毅君提醒說:“因爲這些行爲一旦形成,有的發展成爲生活習慣,將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與同伴的正常交往極爲不利。”  不同年齡段教育內容不同  如何因時施教、因材施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的認識應該提高,對孩子的性教育也是一種親子教育。”黎志靈認爲,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意義重大,自由探索自己的身體是性教育的良好開端,孩子應該懂得衛生保健知識,還應掌握相應的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身。  “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內容。”黎志靈建議家長平時要學習和掌握一些性教育的方法,應當清楚在什麼年齡階段要進行怎樣的性教育。  程毅君也對家長提出了分段建議。首先,對於幼兒家庭的性教育來說,家長應採用一些簡單的圖畫,但內容不應超前。國外的一些教材過於超前,容易造成弊大於利的結果。  而青春期前這一階段,孩子的求知探索欲非常強,家長可買一些適合這個年齡段的書籍讓孩子閱讀。當孩子有問題願意與家長探討時,家長可參與討論但不應作過多剖析。  對於青春期的性教育,家長應側重於對孩子自身的保護。因爲之前兩個階段家長的態度已經爲孩子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讓孩子可以坦然面對青春期身體的變化,避免產生思想負擔與恐慌情緒,以免影響學習和生活。  從專家的建議中,家長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爲了孩子的現在和將來,父母必須及早走出性教育的誤區,樹立正確的兒童性教育觀念,正確對待兒童的性心理需要,開展科學、適當、有效的性健康教育。  延伸閱讀五期性教育  性教育分爲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期,因此又被叫做“五期性教育”,不同的時期應有不同的教導內容。  嬰兒期性教育主要是母親對孩子的撫育餵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母親與兒童身體的接觸,可增加孩子神經系統的敏感性,促進孩子大腦的分化發育。與成人身體接觸不足的兒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將受到程度不等的損害。  幼兒期性教育應開始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並初步進入性別角色。例如鼓勵男孩子勇敢堅強,鼓勵女孩子溫柔甜美、愛清潔等等。  兒童期性教育從6歲起到10歲以前。此時要教給孩子性衛生的基本知識,學會保持性器官的衛生,同時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鼓勵孩子的獨立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別。  少年期性教育內容主要爲,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經期衛生知識,男女交往的原則及注意事項,女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初步的婚戀道德原則等。  青年期性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如何承擔家庭的責任與義務,夫妻生活知識,子女教育知識,家庭經濟知識,爲建立家庭做好準備。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