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育兒寶典 > 認識篇:什麼是手足口病?

認識篇:什麼是手足口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

認識篇:什麼是手足口病?


        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爲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爲常見。   

  
        什麼是腸道病毒EV71? 

        腸道病毒EV71是人腸道病毒的一種,簡稱爲EV71,常引起兒童手足口並病毒性咽峽炎,重症患兒可出現肺水腫、腦炎等,統稱爲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該病多發生於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多發,少數病情較重,嚴重的會引起死亡。 
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差,不良個人衛生習慣易致發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可治癒。少數患者可出現腦炎及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常見於4-9月份。傳播方式:人羣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牀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專家們介紹,患兒感染腸道病毒EV71後,多以發熱起病,一般爲38℃左右,發熱同時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現皮疹,或出現口腔粘膜皰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樣表現。發熱1~2天后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出現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現在臀部。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爲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週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 

 


      潛伏期  

  該病的潛伏期爲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爲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週,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潛伏期基本上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

 

 

       易感人羣  

  人羣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羣可反覆感染髮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

主要爲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羣中可流行一次。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方式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羣密切接觸傳播爲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牀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分佈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爲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託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於散居兒童。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髮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傳播渠道

     1.接觸病人皮膚。
 

2.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等物品。 
 

 3.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4.飲用污染的水。

 


      疾病歷史 

      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爲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後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爲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爲主要臨牀特徵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爲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爲2-3年。20世紀90年代後期,

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爲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臺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爲5歲以下的兒童,併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我國手足口病疫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託兒所及幼兒園爲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併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佔62.04%;女性5177例,佔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爲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2008年年5月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7.6萬餘例,死

亡40例。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峯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峯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

  進入2008年後,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春季在安徽、廣東、天津、寧夏等多地爆發,現已得到有效控制。

  疫情報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範》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二)報告內容與方法 

  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未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牀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爲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註”欄內註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爲重症病例亦應在“備註”中註明“重症”。 

  (三)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四)報告信息分析和反饋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對疫情報告信息進行逐級審覈。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瀏覽並分析監測數據,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佈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覈實並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向下級疾控機構及醫療機構反饋疫情分析信息。



      傳播方式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羣密切接觸傳播爲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牀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分佈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爲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託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於散居兒童。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髮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傳播渠道

     1.接觸病人皮膚。
 

2.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等物品。 
 

 3.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4.飲用污染的水。


      疾病歷史 

      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爲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後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爲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爲主要臨牀特徵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爲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爲2-3年。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爲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臺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爲5歲以下的兒童,併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我國手足口病疫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託兒所及幼兒園爲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併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佔62.04%;女性5177例,佔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爲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2008年年5月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7.6萬餘例,死亡40例。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峯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峯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

  進入2008年後,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春季在安徽、廣東、天津、寧夏等多地爆發,現已得到有效控制。

  疫情報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範》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二)報告內容與方法 

  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未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牀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爲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註”欄內註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爲重症病例亦應在“備註”中註明“重症”。 

  (三)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四)報告信息分析和反饋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對疫情報告信息進行逐級審覈。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瀏覽並分析監測數據,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佈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覈實並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向下級疾控機構及醫療機構反饋疫情分析信息。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