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古典文學的手抄報圖片

古典文學的手抄報圖片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先秦散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編成於春秋時期,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年間的作品,共305篇,代表了2500多年以前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詩經》裏的作品都是合樂的唱詞,分屬於“風”“雅”“頌”三大部分。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共160篇。《風》、《雅》是反映周朝政治衰亂時期社會生活的作品,又稱“變風”、“變雅”。雅本是樂曲名,分“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共105篇。頌是讚美詩,是祭祀時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共40篇。

《詩經》內容非常豐富,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500多年間的社會生活。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 記敘了自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滅商的許多傳說和歷史。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就是用韻文寫的歷史。② 反映社會喪亂、描寫戰爭苦難、指責現實。如《小雅·采薇》描寫了周宣王時軍士離鄉遠戍,還鄉路上飽受飢寒、痛定思痛的哀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③ 反剝削、反壓迫。代表作有魏風中的《伐檀》《碩鼠》,唐風中的《鴇羽》,邶風中的《北風》等。④ 描寫愛情和婚姻。這是風詩中佔很大比重的部分,其中大多數是歌謠。這些詩歌大多是率真大膽的表白,感情誠摯、熱烈、純樸、健康,反映了戀愛生活裏所有的憂喜得失、離合變化,內容很少重複。代表作有《鄭風·兮》《鄭風·將仲子》《邶風·靜女》《召南·野有死》《鄭風·溱洧》《陳風·澤陂》《唐風·葛生》《周南·卷耳》《衛風·伯兮》《秦風·晨風》《王風·君子于役》等。⑤描寫勞動情景。《詩經》裏很多作品是描寫勞動人民勞動情景的詩。如《鄘風·桑中》、《唐風·採芩》、《邶風·穀風》、《豳風·伐柯》、《周南·芣苢》等。有些詩是勞動時所唱的歌謠,能使讀者感受到勞動的歡樂,引起豐富的想象;有的也寫到了勞動的艱苦和繁忙;還有的記敘了貴族強迫奴隸幹繁重勞動的情形。《詩經》裏還有許多貴族階級的作品。

《詩經》在藝術創作上很有特色。首先,《詩經》裏的作品多方面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表現了不同階層人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感受,這是它的一大特色。後世作家每當反對詩歌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時就會以《詩經》作榜樣。其次,《詩經》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取得了顯著的藝術效果。“比”是比喻和比擬,詩中用“柔荑”比手,用“玉”比美人,都是明喻,《魏風·碩鼠》比剝削者爲鼠,是以人擬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它是一首詩或一章詩的發端。如《秦風·蒹葭》以“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的清秋蕭瑟景象爲起興,引起下文,使詩歌更加曲折委婉。比興手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和豐富了詩歌的藝術境界,這種表現手法一直被我國古代詩歌創作所繼承和發展。其三,《詩經》在結構形式上也很有特色,最突出的是重章疊句。重章有時表示事物進展的程度和順序,但它更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也更好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使人讀之餘味無窮。其四,《詩經》在體裁上也頗具特色。《詩經》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並不拘泥,且富於變化。後世的賦就多受《詩經》影響。除賦以外、頌、贊、碑、諫、箴、銘等韻文,一般都用四言句,也多受到《詩經》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此一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即是先秦散文。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也迎來了文化光輝燦爛的時代,尤其是儒、墨、道、法幾家學說,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爲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就大體情況而言,歷史散文主要是敘事的,諸子散文主要是說理的。歷史散文有《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等。《春秋》是孔子編訂的戰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敘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這242年間的各國大事,孔子還按照他自己的觀點對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評斷,選擇了他認爲恰當的字來暗寓褒貶之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言大義”。《左傳》仿照其體例,順着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個魯國君主的序次進行記載,全書30卷,詳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外交、社會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動。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創造了多樣的精密的篇章結構和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生動描繪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長以委曲盡致的筆調來寫複雜的戰爭事件。《戰國策》亦稱《國策》,傳爲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西漢時,經劉向整理,編爲33篇。主要記敘了當時謀臣、策士遊說各國或相互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其間有傳記、故事、論辯、書信,反映了當時各國間尖銳而複雜的政治鬥爭,是先秦繼《春秋》《左傳》之後又一部著名歷史散文。在藝術創作上,較之《左傳》又有發展,常在複雜的政治事件中生動描繪人物言行,刻畫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寫出不少情節曲折的故事。此書尤重語言藝術,大量運用了誇張、比喻。排比等藝術手法,並雜以寓言故事,呈現出一種“敷張揚厲”“辯麗恣肆”的鮮明特色。《國語》共21卷,據說爲左丘明所作。這部書有重點地記敘了各國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樸實平易,特點在長於記言,同時也善於描寫人物神態。

諸子散文可分爲三個時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中,《論語》是語錄體,《老子》多用韻,它們都詞約義豐,《墨子》開始向組織結構嚴密的論說文形式發展。二期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它們的文辭比前一個時期繁富,說理也暢達。三期是戰國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邏輯謹嚴,分析深入、文辭絢麗,達到了很高成就。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現人物性格、描寫人物行爲見長,使人讀了如見其人的音容笑貌。《論語》《孟子》中這類文字較多,《墨子》裏的《公輸》也屬這類。如《論語》裏寫孔子門徒子路,寫出了他的直率、魯莽、剛烈的性格;寫顏淵寫出了他沉默好學和安貧樂道。《論語》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闡明理論。《莊子》在這方面的成就最爲突出。《莊子》中有所謂“寓言”“重言”“卮言”。莊周認爲世人都“沉濁”,不可以“莊語”,故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詞”的“寓言”“重言”來表達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話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說的寓言;重言是引證一些歷史故事和古人的話;卮言是抽象的理論。《莊子》藝術上的成就首先在於它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如《逍遙遊》開頭寫“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它一開頭就說天地的廣大,寫鯤鵬的任意變化遨遊。寫出了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在藝術上,後世許多詩人和散文家都愛學習《莊子》的風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豐富的寓言和重言給後世文學家無窮啓發。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時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韓非子》。《荀子》中的《勸學》《天論》《性惡》善以說理見長,議論風生,沉着渾厚;《韓非子》中的《五蠹》《孤憤》《說難》均風格峻峭犀利,論理精細周密。它們都給後世散文以重要影響。

古典文學的手抄報圖片

手抄報二:楚辭

辭賦是中國古代文學樣式之一。辭因產生於戰國楚地而稱楚辭;賦即鋪陳之意,以“鋪採摛文”“直書其事”爲特點。兩者都兼有韻文和散文的性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獨特文體。結構宏大,辭藻華麗,講究文采、韻律,常用誇張、鋪陳的手法。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爲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文學作品。漢成帝時,劉向將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以及西漢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莊忌、王褒等和他自己的辭賦匯爲一集,共16篇,定名爲《楚辭》。《楚辭》中以屈原作品最多,質量最高,他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後人故又稱楚辭這種文體爲“騷體”。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是一部浪漫主義傑作,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崇高理想和熾熱的感情,迸發出了異常燦爛的光彩。

《離騷》表現了詩人眷念祖國和熱愛人民的胸懷,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有着宏偉的抱負。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國的危亡,還想讓楚國強大起來,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離騷》還表現了詩人堅持理想、憎惡黑暗、嫉惡如仇的精神。但楚王靈脩昏庸糊塗,聽信了“黨人”讒言,流放了屈原並導致了楚國的衰危。詩人在既不能改變楚國面貌,又不能改變自己的矛盾中,選擇了以身殉自己理想的道路。《離騷》閃耀着震撼人心的理想主義光彩。

《離騷》藝術上有着極高成就。首先,整部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後半部分,這種色彩更爲濃烈。詩中採用了大量“比興”手法,但它和《詩經》中的“比興”有所不同,它不是單純的比喻,它所用來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種幽遠的意境,來比喻他的志潔行芳,人們在讀到這首詩時,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覺得被一種深遠的意境吸引住了。“江離”“辟芷”“秋蘭”“芰荷”“芙蓉”,這些生長在水國深巖的幽花香草,本來容易把人們的心情引到奇麗的幻想境界。詩人用它們來象徵高潔的品德,披戴着它們。就是象徵他的被服德義。這就寫出了詩人高潔動人的形象。其次,《離騷》最重要的藝術特色還在於詩人的筆鋒下,大量出現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雲、山川流沙等,構成了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完整圖畫。如詩人寫他的理想不能實現而又無人能瞭解他,在無可奈何的情緒下,幻想駕着鸞凰、鳳鳥,乘風飛上天空,尋天帝去傾訴:“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爲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這一段寫的意境極其開闊宏偉。詩人幻想他早晨離開南方的蒼梧,日落以前就到了西北的昆倉山上。他還叫太陽神緩轡徐行,要趁日落以前去“上下求索”。他在太陽沐浴的咸池飲馬,在太陽所經的扶桑歇息。跟隨他的有月神、風神、鸞凰、雷師等大羣神物,聲勢十分煊赫。此外,《離騷》詩句形式錯落有致,還設有主客問答和大段鋪張描寫,大多四句一章,字數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對後世辭賦產生了巨大影響。

屈原除了《離騷》外,還有許多優秀作品,如《九章》《九歌》《天問》等。

古典文學的手抄報圖片 第2張


手抄報三:魏晉南北朝文學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摧垮了東漢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曹操力量最強,在文學方面成就也最大。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爲代表的“建安文學”在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謂“三曹”即指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指漢末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他們均能文善詩,且與曹氏父子關係密切。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俊才雲蒸”的時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現出來,使各種文體都得到了發展,尤其是詩歌方面打破了漢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詩從這時開始興盛,七言詩在這時也奠定了基礎。歷代文學評論家都把建安時期看作文學的黃金時代。

作爲傑出詩人的曹操,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局面。曹操的詩大都沿用漢樂府古題,但並不因襲古意,而是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他的詩歌內容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抒情詩。抒發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表現他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代表作有《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二類是政論詩。曹操詩作的思想內容,決定了他作品的藝術特色。他的詩基本上脫胎於漢樂府,但又頗具自己的風格,宋代敖陶孫《詩評》裏說他“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確實,他的詩語言質樸,絕少華美詞藻,但卻形象鮮明,常具有一種激昂慷慨的悲壯情調,給人以震撼的鼓舞。但他也有思想藝術上不足取的作品。曹操的詩作對建安文學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對後來的新樂府詩也大有啓示。

曹丕是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代漢自立。他雖想效法漢文帝做一個賢明君主,卻放棄了抑制豪強的進步政策,他即位的當年,就採用了陳羣制定的“九品中正法”,放棄了曹操兼容幷包的用人政策。曹丕的政治態度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詩作中,比較出色的是一些描寫男女愛情和離愁別恨之作。曹丕還寫了一部學術性的文學理論著作——《典論》。《典論·論文》開了文學批評的風氣,他強調“文以氣爲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對後來文論有很大影響。

在建安作家中,歷來最受推崇的是曹植。從現存的當時作品看,也以他的爲最多,共有詩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較完整的散文、辭賦約四十餘篇。曹植從小就以才華而爲父親曹操賞識,並曾考慮過立他爲太子,曹操死後,曹植遭其兄迫害,終於在憂憤中死去。曹植由於出生於戰亂年代,又深受曹操影響,所以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着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同時,他又深受時代風氣薰陶,養成了一種放縱不羈的性格,對世俗禮教採取蔑視態度,這種救世濟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貫穿他一生,併成爲他作品的基本精神。曹植前期作品多數是吐露自己志趣與抱負之作,代表作有《白馬篇》《名都篇》《鰕魚旦篇》《贈白馬王彪》等。曹植後期詩作由於生活發生了劇變,曹操死後,他在曹丕的迫害下顛沛流離,生活經驗也隨之豐富起來了。因此,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都比以前大大進步,在藝術上也更爲成熟,寫出了許多佳作。如《贈白馬王彪》《雜詩六首》《泰山樑甫吟》《野田黃雀行》《七哀詩》等。他通過這些詩篇,控訴了曹丕、曹睿等殘酷迫害骨肉的罪行,也寫出了自己渴望自由和建功立業的信心。 曹植的主要貢獻雖在詩歌方面,但他的散文和辭賦也不乏佳作。名篇有《洛神賦》《鷂雀賦》等。

建安七子中,以王粲的文學成就最高,代表作有《七哀詩》、《從軍詩》。除了詩以外,王粲還善於作賦,代表作有《登樓賦》等。和王粲齊名的劉楨也以詩歌見長,他的代表作《贈從弟》三首,主要抒寫了個人抱負及志趣,尤以二首突出:“亭亭山上鬆,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悽,歲暮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中語言簡潔,長於比興。詩中松樹形象,正是作者志趣和性格的寫照。王粲、劉楨以外的四位作家,應瑒和徐幹現存作品不多,成就也較差。陳琳和阮瑀則歷來以文章著名。孔融在七子中有自己的特色,曹丕評論他的作品“及其所善,揚班儔也”。散文代表作有《薦禰衡表》等。

魏末多數作品,由於政治上的高壓和知識分子逃避現實的傾向,已經不如建安作家那樣富有現實性。所以《文心雕龍·明詩》中說:“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但突出的文學家也還是有。嵇康、阮籍即是代表人物。嵇康散文代表作有《與山巨源絕交書》,詩作有《四言十八首贈兄秀才入軍》等。阮籍以詩歌見長,代表作爲歷來傳誦的82首《詠懷詩》。

從西晉建立到東晉滅亡的一百多年間,產生了左思、劉琨、郭璞、陶淵明等一批傑出和優秀的詩人。其中以陶淵明成就最高。

陶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青年時代家境貧寒。29歲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十多年後再次出仕,做了80多天彭澤令,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再次辭職歸隱,從此“躬耕自資”,直到去世。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道兩家思想,對陶淵明都有很大影響。但他並不侷限於儒、道兩家。他的文筆一掃六朝時紙醉金迷的駢文風氣,風格平和、鉛華洗盡。他的代表作有組詩《歸園田居》、《飲酒》等。

南北朝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八友”等。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由劉義慶組織文人編輯的《世說新語》(南朝)和幹寶著的《搜神記》(東晉)。它們都具有小說的風格,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古典文學的手抄報圖片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