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關於戒尺進課堂的作文】戒尺走進課堂議論文

【關於戒尺進課堂的作文】戒尺走進課堂議論文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文一

“戒尺”意味着老師的“懲戒權”,意味着學生應該遵守學校的規則和規定,並且在違反規則的時候要自己負責,那麼我贊同“戒尺進課堂”。

從我和學生相處的一年時間裏,固然有好學生,不讓我費什麼心思;也有“桀驁不馴”的學生,任你“口吐白沫”也於事無補,我想這樣的學生是不是心裏少了敬畏,眼裏自然肆無忌憚,行動上就更加“無所畏懼”。

一系列教育事故“過度曝光”, 部分教師的“偶爾失職”導致社會對教師羣體失去信心。於是教育部門更加堅決,教師道德規範裏也對教師進行了更多的約束和規範,教師就更加被約束和禁錮了。我想當一份職業失去了固有的底線和強勢,那麼它就越發失去活力而喪失該有的色彩。現在隨便拍一下學生,就會被學生懟回去:老師你體罰我。我想這可能就是教育的蒼白和無力吧。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違反規則,口頭教育也於事無補,再不懲戒,規矩有什麼用,或許只會讓其更放縱吧。也會在他心中埋下一顆種子,我犯錯了,你們也拿我沒辦法。長此以往,只會加重學生的錯誤認知和無禮行爲。然而在社會上是有牢房和監獄的,違反社會規則是要接受社會的“懲戒權”。所以我想在學生尚在學校之前,是不是更應該讓他們明白規則意識和約束自己的重要性。

當然“懲戒”並不是“懲罰”和“體罰”,教師使用戒尺應該明白什麼時候可用,什麼時候不可用,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度。我想這樣才能做到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吧。

【關於戒尺進課堂的作文】戒尺走進課堂議論文

作文二

說到戒尺,我不禁聯想起舊時的塾館。老先生布衫長褂,孱弱清瘦,一副老花鏡吊在鼻樑上,生動地講授着泛黃書卷上的之乎者也,卻不料沾附於花白山羊鬍上的唾沫成爲頑童們交頭接耳的好話題,待老先生再從鏡框上方偵察到這一有失體統的場景,便隨手拾起了講臺上黑亮的戒尺,“砰!砰!砰!”伴隨着一陣快刀斬亂麻,只見頑童們紛紛捂頭翻臉,歪着嘴又子曰詩云起來。

《孩子,願你能遇見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這篇文章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戒尺走進了課堂,引發了老師、家長和社會關於教師懲戒權的爭論。在我看來,戒尺進課堂,這不僅是教師用來懲戒學生的一種簡單直接的手段,更是一種讓學生養成愛學習,守紀律,懂規矩,知敬畏的好習慣的有效方式。

當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及管理行爲進行了嚴格的規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包括:教師不準打罵學生,不準諷刺、挖苦學生等,面對這些“不準”老師們感到的是一種無奈和無助,面對那些頑劣的學生,看到那些不該發生的場景,甚至面臨學生威脅的時候,必要的管理措施成了“違法行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師被過分束縛了手腳。

教育懲戒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在懲戒活動中目的與手段並存,古今中外,教育懲戒都發揮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的戒尺就是最好的教育懲戒,“戒”即警戒,“尺”即尺度,標準。教育懲戒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戒尺就代表着紀律、規矩,學生應該對它持應有的敬畏之心。戒尺代表着教師的威信,教師在學生面前,就需要有一定的威嚴,一旦缺乏了威嚴,學生當老師像不存在一樣的時候,那麼教育工作將無法開展,而威嚴從何而來,除了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的氣場、能力之外,還需要必要的制度、法規作爲教師教育管理背後的強有力的後盾,讓教師有一把精神的“戒尺”,當教育管理行之有效之後,形成良性循環,教育便實現了它的本質與內涵。

話說回來,懲戒當然不等同於懲罰,教師對學生的懲戒肯定要有一定的尺度,什麼時候該用戒尺,什麼時候不該用戒尺,尺在手中,度在心中,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提倡做的,什麼是允許做的,什麼是絕對不可以做的。

現在我們老師就缺少一把這樣的戒尺,老師對學生既要有必要的懲戒制度,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尺度。怎樣去活用這把戒尺,這正是我們每一個老師在心中需要好好權衡的。

【關於戒尺進課堂的作文】戒尺走進課堂議論文 第2張

作文三

作爲曾經拿過戒尺進過課堂的人,我的親身實踐告訴我:這麼做所取得的成效是短暫的,並不能夠帶來長久的進步改善,甚至會讓學生反感。

記得是在帶第一班學生時,曾經使用了近一個學期的戒尺。因爲那時還是屬於教學懵懂期,在課堂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問題,便想着使用戒尺來輔助課堂管理,學生講閒話、不完成作業、不完成測試都會被打手板,甚至於還打壞了好幾個戒尺。起初,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講話的少了,作業不按要求完成的人沒有了,測試幾乎全都寫滿——無空題的人。但期中考試之後,學生的不好行爲再次捲土重來,規模甚至遠超之前,可想而知使用戒尺的次數該有多少,而收到的效果則是不服管理的人、不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的人越來越多,以致於有學生寧可被打手板也不願意去完成作文,對打手板習以爲常了。

每當回想起這段失敗的經歷,我都暗暗告誡自己:不能夠僅僅依靠戒尺來完成教學管理,對學生的過錯要進行多種形式的批評懲戒,戒尺只是下下之選,戒尺之外還存在着更多的方法。

根據網絡上所報道的“戒尺進課堂”消息,該校讓戒尺進課堂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小養成愛學習、守紀律、懂規矩、知敬畏的好習慣。”按照該校關於使用戒尺的規定,教師在使用前需說明“請”戒尺的緣由,然後打兩下自己的手掌,再打犯錯學生的手掌兩下,每次都需高舉、輕放。同時,在用戒尺前,都會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爭取家長的支持和理解。

雖然這樣的活動開展以來,該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究竟能否將這份成效維持下來,我個人是存在質疑的:其一,從目的來看,四者中只有一處談到了學習,剩下的則是紀律、規矩、敬畏幾個意思相近的詞,對於學習本身有所忽視,極大可能培養出一批有紀律意識而少學習意識的學生;其二,在戒尺手段之外,該校還準備了哪些教育批評方法不明瞭,一旦戒尺手段無法達成效果後,該採取的後備途徑就會成爲最大的問題;其三,雖然對戒尺的數量、力度、懲戒部位做了明文規定,但長此以往,這種方式必將會流於形式而失去內涵,故而必須改進戒尺規章以使戒尺手段常新有效。

戒尺作爲懲戒的輔助工具,其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想憑藉它來解決學生存在的所有問題,這是無法實現的,還是應該具體學生的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

【關於戒尺進課堂的作文】戒尺走進課堂議論文 第3張

作文四

近來“戒尺走進課堂”引發了大量的關注,“戒尺”是教師懲戒學生的物質,以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爲前提,制止和消除學生的不當行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戒尺的重現當然引發了很多網友的熱議,有人覺得犯了錯誤就必須懲戒,鐵不打不成才,也有人認爲現今社會完全無需形式化、儀式化,也有人強烈反對認爲會造成師生之間的矛盾。

現在的學生都不似當年的我們,他們有着極其鮮明的個性,而且情商又超越了年齡,一把戒尺,放在心中即可,學校不是工廠,沒有太過標準化的槓桿,每一個學生都有着他們的特點,也許偶爾會鬧會吵,但是曾經的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適時的引導和介入就好,懲戒不能過多使用,不然會治標不治本,只能在特殊的情況下不得不採用的時候進行。

我記得我曾經讀書的時候捱過打,因爲做錯了一道化學老師講過好幾次的題目,所以每個做錯的人都得排隊上臺挨一下打,就是用教鞭打一下手心,可是因爲做錯的人實在太多了,一半以上的人都錯了,結果我們一個個笑眯眯的排着長隊,歡天喜地等着捱打,其他同學也笑嘻嘻的看着我們捱打,整個課堂變的喜慶變的熱鬧,這都是因爲捱打啊,再後來我們全班都期待着有一次全班捱打的機會,爲什麼呢?這樣就能拖延時間了啊,就能多鬧一會了啊。當然這也許只是厚臉皮的我的個人體會,也許真的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所以把握度非常重要。

在我當老師的第一年,也曾經用過戒尺,那個學生叫李強,我至今都記得他的姓名,有一次他作業沒有交,我找人把他喊進辦公室,他一進門看到我退後兩步鞠躬並且雙手攤開掌心向上,我突然納悶了問你在幹嘛呢?他說老師我知道你找我是因爲我沒有交作業,我來了,你打我吧,打完了我還要去上課呢。這種情況下用戒尺有什麼用呢,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不就是挨一下打的事麼,打完後繼續該幹嘛幹嘛。

懲戒本來就是象徵意義,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帶給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學習態度,遠比一把戒尺來的有意義。

【關於戒尺進課堂的作文】戒尺走進課堂議論文 第4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