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養孩子是場持久戰,你堅持住了嗎?

養孩子是場持久戰,你堅持住了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閲讀: 7.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娃可不是一項簡易工程,養孩子不僅燒錢,還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知道養孩子是場持久戰,着急你就輸了。

上週末,我帶女兒晨晨到華南城的奧特萊斯買皮鞋。

她選中了一雙粉色的,我看中的是一雙黑色的。

“媽媽,我喜歡粉色的這雙。”她顯然更鐘情於粉色的。

其實我也認為粉色更適合小女孩,但導購員告訴我,粉色的不是真皮,而晨晨是汗腳,穿黑色真皮的那雙會更好一些。

於是,我引導她重新做出選擇。

“的確,粉色的更漂亮,但你試試這雙黑色的,摸着很軟,穿上去估計更舒服。”她有些不情願,但還是穿上了。

我繼續引導:“這雙皮鞋雖然是黑色的,但是很亮,你再換上你粉色的,是不是有點硬……”

50多分鐘後,晨晨同學選擇了那雙黑皮鞋。

買單時,導購員説:“你女兒真乖,沒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哭鬧着要買自己選擇的,你是怎麼教育的?”

我隨口説:“我陪女兒來回試鞋,花了將近一個小時,有幾個媽媽能做到呢?”

導購員愣了下,隨後笑了,她承認像我這麼耐得住性子,等孩子慢慢自己選擇的媽媽,的確很少見。

是啊,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家長們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能快點長大,就連給孩子買鞋這樣的小事,都是速戰速決,又有多少家長會注意到孩子看往某雙鞋時發光的眼神呢?

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認為,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這就好比我們的孩子是秧苗,家長要有等待“農作物”生長的耐心,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長”。

説白了,就是孩子要慢慢養,急不得。

著名作家冰心小時候就是被慢慢養大的。

她的爸爸謝葆璋非常愛冰心,他經常帶着女兒眺望大海,小冰心的心每次都被遼闊而深邃的大海所感動。

冰心後來説:“我和父親一起看大海,我看父親,也看大海,我覺得父親的胸襟就像是大海一樣寬闊、坦蕩,做人就應該那樣。”

寬容、坦蕩的為人理念就這樣潛移默化到了童年冰心的心靈之中。

有人曾把孩子的心靈比喻成自然界的果實,而只有經歷了充足的陽光和風雨的洗禮,果實才能真正地成熟,而被陽光雨露滋養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唯有慢,才能浸潤孩子的心靈。

所以,養孩子要慢下來,用心和孩子接觸、交流、溝通,感受他們的心靈世界,孩子變的乖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遺憾的是,大多數家長都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反而會嫌孩子成長太慢,曾經的我也不例外。

女兒晨晨長的像我老公,所以總被誤認為是男孩子。

於是我費盡心思想要把她打扮的像女生一些,但她全然不配合。

最頭疼的就是扎辮子,漂亮的頭飾買了一大堆,她看都不看,想盡了各種辦法都沒有效果,最終頂着一個男生頭上了幼兒園。

我擔心她的審美是不是出了問題,毫不誇張的説,這一度成為了我的心病,見到人就主動介紹這是我女兒,唯恐人家把她錯認為男孩子。

然而有一天,她主動提出要穿裙子,還對着鏡子左看右看,從此她的愛臭美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昨天晚上她陪我去做美甲,對面是一家梳頭髮的店。她居然主動提出要梳美美的髮型。

而且整個梳頭髮的過程中,極為配合,坐在凳子上一動不動,連那個梳頭髮的阿姨都一個勁兒的誇她真懂事。

梳完後,她問我:“媽媽,我漂亮嗎?”

得到我的肯定後,她居然一個人對着鏡子“臭美”了大半天。

看着眼前的晨晨,穿着粉粉的小裙子,白色的打底褲,頭髮被編成了很多個漂亮的小辮子,我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那個讓我苦惱的“假小子”。

是的,曾經因為她不愛臭美,我很苦惱,甚至可以説是焦慮。但她好像忽然就開始愛美了。

昨晚和嘟嘟媽媽聊起這個話題,她説,其實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

“嘟嘟以前不認識顏色,我以為他是色盲,差點帶他看醫生。”她説讓她驚訝的是,有一天,嘟嘟就認識所有的顏色了。

讓我更驚訝的是,這樣的煩惱,連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也曾有過,她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提到,她兒子一歲多的時候還不太會説話,當時心裏也很着急,擔心他是不是有點遲鈍?

急得就差帶兒子到醫院去給他看舌頭了。但在孩子兩歲一個月後的一天,他忽然就會説話了。

無意中,我在一本心理學書中讀到了瑞士的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一個觀點,才明白我那些所謂的擔心其實都是多餘的。他認為:

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大致要經歷四個認知發展階段,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新建構。

只有前一個發展階段的認知方式形成以後才會順利進入下一個更高級的發展階段,否則就會影響後續的發展任務。

也就是説,孩子那些所謂讓我焦慮的成長慢,大部分都是孩子還沒有過渡到下一個認知階段造成的,我們無需焦慮,只需要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就好了。

而且,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成長的軌跡和速度,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這也是很正常的。

養孩子是場持久戰,你堅持住了嗎?

你也許會説,慢慢養固然有道理,但那些被家長催着加速長大的孩子都很優秀啊。

的確,這樣的案例是很多,但前蘇聯心理學家列伊捷斯也説過:

兒童超過自己年齡的發展,對於判斷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還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據,也不排除缺少早期發展,後來卻發生躍進的可能性。

家長這種急着讓孩子長大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我們也很清楚,春天開花,秋天結果,這是自然規律,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時間,那些所謂的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並不樣樣領先。

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它孩子持平了。

而幼教專家也説,現在很多孩子三歲開始學輪滑,其實孩子的骨骼並沒有發育好, 輪滑會傷害到身體。太早學芭蕾也是一樣,對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戰。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

這一點,我最喜歡杜江霍思燕一家對嗯哼的教育,在《爸爸去哪兒》中,杜江用實際行動告訴嗯哼:你慢慢去長大吧,爸爸會一直陪着你。

杜江説自己很喜歡和嗯哼聊天,對兒子的問題基本有問必答,他説:“儘量用小朋友能聽懂的方式,認真給他解釋”。

霍思燕則讓嗯哼推遲一年去幼兒園,她認為這是給男孩最好的禮物。

這一點,身邊的很多爸爸媽媽是不能接受的,別説晚一年了,很多孩子1歲多點就被送到了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擔心孩子到年齡了不送孩子去幼兒園,會耽誤孩子。

可正是這個被父母慢慢養的嗯哼,比其他小朋友懂得更多,更加敢説敢做,在節目中是最受歡迎的小朋友。

慢慢養的孩子,並不比其他孩子差。

當然,不是説讓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就什麼都不管了,任其自由發展,這自然是不可取的,畢竟莊稼還需要被修枝剪葉呢。

慢養孩子,要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在最有效、最易發生作用的時間裏進行教育。

以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有3個時機是非常適合教育孩子的。

第一個時機: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時

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不懂的問題,尤其是在2.5歲之後,每個孩子都是10萬個為什麼。

這恰恰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因為在這種時刻,孩子特別渴望得到問題的答案,對我們灌輸的想法也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晨晨前段時間對媽媽和女兒的關係很好奇,解答她的疑惑後,我趁機告訴她,她的姥姥就是我的媽媽,現在我長大了,我的媽媽老了,所以我們要孝順她(她經常對姥姥發脾氣)。

起初我以為她似懂非懂,誰知有一天,她對着姥姥説:“姥姥,等你老了,我上班賺錢給你買飯。”

正在廚房做飯的媽媽感動的摸起了眼淚,而且她也會懂得讓姥姥休息,自己玩會。

我知道她明白我和她講的道理了。

第二個時機:在孩子對某一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當孩子對某一事物表現出濃厚興趣時,做事情的主動性會大大提高,因為這是他發自內心願意做的事。

此時,家長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順帶着引導他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效果是非常好的。

朋友的女兒最近愛上了打羽毛球,她非常珍愛自己的羽毛球拍,但她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不愛收拾玩具,經常把玩具扔的亂七八糟。

朋友藉此機會引導她,亂扔羽毛球拍容易把球拍損壞,而且她下次要打的時候找起來也不方便。

她女兒就主動找固定的位置放置羽毛球拍,幾次之後,她再建議女兒將其它玩具也歸類擺放,她就不排斥了。

第三個家長:當孩子犯錯時

孩子犯了錯誤後,內心會產生愧疚感,此時對家長的教誨容易接受,也願意改正自己的過錯。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對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明確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

但要注意,千萬不要過分嘮叨,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循循善誘常常會收到振聾發聵的效果。

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好時機有很多,比如當孩子有崇拜的對象時、當孩子經歷失敗時……我們抓住這些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其實,讓孩子快樂幸福是我們每一位家長共同的心願。

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功利心總是不斷的膨脹,進而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

有人説,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我深以為然。

我願意慢慢養孩子,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用耐心、愛心、平常心陪伴孩子一點點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