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隔代教養,説不出的“痛”不是躲而要治

隔代教養,説不出的“痛”不是躲而要治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閲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天去幼兒園接女兒,遇到同來接孩子的濤濤奶奶,手裏拉着小推車,我好奇的問:“阿姨,你接完濤濤還要去買菜嗎?”阿姨搖搖頭説:“不是,濤濤不願意走路,昨天讓我揹着回家,今天拿車拉着他回,背不動了。”

我接着説了句:“您都70幾歲高齡,拉車也吃不消呀。”

阿姨笑笑沒説話。

女兒和濤濤同班,年齡相仿快5歲了,個子都長得很高,1.2米,有時我抱着女兒走上幾步都累得抱不住,只好把她放下來説:“囡囡我們手拉手走,媽媽累了。”記憶中,女兒每次都是很善解人意的點頭同意,從沒讓我為難。

説到這,想起來接女兒放學,是有幾次看到濤濤向奶奶耍賴要買路邊零食,奶奶説不衞生拒絕時,濤濤就會象我們在書上看到的情景,瞬間躺在地上開始打滾、哭鬧,甚至有時會撕扯奶奶衣服,這時濤濤奶奶往往就妥協了......

我心清楚,這種隔代親的育兒行為,對孩子沒有好處。因為,我也經歷過,當時婆婆公公幫我帶女兒,婆婆主要負責生活、飲食,公公主要負責陪孩子游戲玩耍。

記得有一次,下班我剛進家門,看到婆婆正彎着腰給快3歲的女兒穿鞋子,我當即對女兒説:“囡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噢,鞋子要自己穿。”

女兒立即就阻止了婆婆,説要自己穿鞋子。事後我對婆婆説:“媽您一把年紀了不要凡事都替囡囡做,讓她自己嘗試去練習。”

我知道婆婆對女兒的愛滲透到每個小舉動,就拿孩子喝水來説,我一般會幫女兒把水倒好,試下水温度,可以就遞給女兒喝,而婆婆都是選擇自己舉着喂女兒喝;吃雞蛋時,我會讓女兒自己剝皮,既鍛鍊手部運動,又增加了生活能力,而婆婆永遠是剝好皮,放在小碗裏,用勺子切成小塊,喂女兒吃...... 婆婆為人和善,每次提醒每次答應。

類似的事情很多,老人的愛都換成了盲目的舉動,有時是阻礙孩子體驗生活。

隔代教養,説不出的“痛”不是躲而要治

還有一次,晚上我正在書房寫東西,女兒跑進來攬住我的脖子,我一下就聞到小嘴巴散發出的甜味,我就問:“囡囡你吃糖了?”女兒對我説:“吃了。”

這時,孩子爺爺就衝進來説:“囡囡是個小叛徒,都説讓你不要告訴媽媽,你還説?”

我不能跟老人起衝突,看了一眼手足無措的女兒,只好壓住自己的情緒,跟孩子説:“對媽媽一定要誠實,媽媽不是不允許你吃,只是晚上吃糖果對什麼不好呀?”

女兒笑咪咪的對我説:“對牙齒不好。”

我接着説:“你知道就好,一會吃完就去刷牙吧。”

我事後給老公提了一下,希望他告知公公,不要在晚上給孩子吃糖果,不要對孩子説不要告訴父母的話,孩子怕爺爺説是自己是叛徒,又擔心自己不告訴我不誠實,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另外,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察言觀色的本領很強。他們會看看爺爺奶奶允許的是什麼,爸爸媽媽不允許的就轉而去找爺爺奶奶了,俗話就是“鑽空子”。

昨天去超市買菜,看到一個孩子把貨架上的零食拽了下來砸到了頭,旁邊的奶奶趕緊將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來,嘴裏説着:“不哭不哭,都怪這袋子砸了寶寶,奶奶幫你打它,打它……”

這是在育兒嗎?這樣的誤導,只能讓孩子是非不分,往往將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失誤或過錯,推卸到客觀環境或別人身上,試想一個不善於自我總結和糾正的孩子,也終究會變得沒有責任心,並且自欺欺人。

隔代教養,説不出的“痛”不是躲而要治 第2張

教育孩子光有愛是遠遠不夠的,最需要教育的,不光是孩子,還有陪伴孩子的家長們(包括父母和老人)。

説到這個話題,估計很多媽媽爸爸會説,我要上班工作養家,沒有時間和精力管孩子,只能交給老人幫忙帶;老人又是長輩,我做晚輩的説太多不好,説多也不聽,再説還有求於老人,因此老人嬌慣孩子,爸爸媽媽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麼管。“一根筋”教育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為上策。

成熟的父母,應該多多學一些兒童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識,瞭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常與孩子溝通,和老人溝通,讓自己和老人都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不要完完全全把孩子交給長輩,對孩子來説渴望被愛,需要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看到過一則新聞採訪一學霸孩子的媽媽,她説:“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鬆,説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着的!”

所以説,沒有哪個人是天生的會當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親力親為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隔代教養,説不出的“痛”不是躲而要治 第3張

面對隔代教養衝突,我想跟媽媽們説,如果想讓家庭穩定、和諧,讓孩子健康成長,就要勇敢的站出來做個善於學習的睿智的媽媽。給大家幾點建議:

首先,媽媽要在家中尊重老人,多誇老人的智慧,多謙虛向老人請教,家庭氣氛很重要。

我經常向婆婆請教廚藝方面的問題,比如蒸魚,葱和薑片放多少,包餃子餡怎麼調;有空也會和孩子爸爸一起向公公請教怎麼健身保養,老人每次都滔滔不絕的傳授,拉近兒媳關係。

其次,如果遇到需要提醒公公婆婆的事情,請孩子爸爸代為轉達,與老人溝通時,不帶負面情緒。

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和老人爭論,不要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尊重爺爺奶奶。

再者,要學會分擔家務。

比如我們家物品採購方面,大件都是孩子爸爸負責,小件我負責,下班回家路上會電話詢問婆婆需要補充什麼食品等。

要幫助老人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刷刷碗,洗洗孩子衣服,這些都不是很累、很難的家務,切記不要當“甩手掌櫃”。

最後,帶着老人一起學習,藉助權威的力量。

帶着老人提升早教意識,因為直接跟老人説,不一定會聽。何況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方式本身也存在問題,建議可以從網上找一些專業育兒講座,和老人一起放着看或聽。

隔代教養,説不出的“痛”不是躲而要治 第4張

總之,家長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長,沒有家長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不要讓家長對孩子的愛成為貽害孩子的“溺愛”,並且氾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