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家有胖娃怎麼辦?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家有胖娃怎麼辦?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有胖娃怎麼辦,家有胖娃怎麼辦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老一輩的都喜歡家裏有個白白胖胖的孫子(女)但真的好嗎?

胖嘟嘟、圓滾滾的寶寶總是給人很可愛的感覺。如果有人說你家娃胖,也許你會欣然接受,老人家聽了往往也會覺得是在誇老人家帶得好,心裏美滋滋的!

可是,如果你家娃兒長成了這樣,你還會沾沾自喜嗎?

家有胖娃怎麼辦?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家有胖娃怎麼辦?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第2張

2017年5月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發佈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指出:1985-2014年,我國7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則由0.5%增至7.3%,30年間學齡兒童的肥胖率增加了14倍之多。

肥胖,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在中國有很多青少年兒童被肥胖所困擾,該症狀主要是由於能量的攝入和消耗之間的不平衡,即營養過勝所致。

兒童肥胖的危害

據研究,兒童肥胖不僅會對其當前的身體發育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還將增加成年後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超重、肥胖兒童發生高血壓的風險分別是正常體重兒童的3.3倍、3.9倍;

肥胖兒童成年後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7倍,兒童期至成年期持續肥胖的人羣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體重持續正常人羣的4.3倍。

兒童期至成年期持續肥胖的人羣發生代謝綜合徵的風險是體重持續正常人羣的9.5倍。

除此以外,肥胖還會影響兒童青春期發育,危害呼吸系統及骨骼,對心理、行爲、認知及智力產生不良影響,並誘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癌症等。

家有胖娃怎麼辦?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第3張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超重肥胖

身高標準體重法:同等身高、營養良好的兒童體重爲標準體重(100%),±10%標準體重的範圍爲正常。>15%爲超重,>20%爲輕度肥胖,>30% 爲中度肥胖,>50% 爲重度肥胖。(兒童體重標準可以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或本地區標準)

體重指數法:

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m)

“存在超重風險”指那些年齡別BMI對應的百分位數落在85-95%範圍內的兒童。“超重”兒童的年齡別BMI所對應的百分位數大於95%,肥胖兒童的年齡別BMI所對應的百分位數大於85%。

例如:體重45.5公斤,身高138.5cm 年齡10歲的女孩體重指數(BMI)=45.5除以(1.385)的平方=45.5/1.92=23.7(kg/m2)

查表:肥胖,應適當控制飲食,加強運動。

家有胖娃怎麼辦?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第4張

家有胖娃怎麼辦?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第5張

兒童體重問題,光看外表是具有欺騙性的,而年齡別BMI曲線能幫助家長區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體重增長和過度體重增長。

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敲黑板:

預防是關鍵!

預防是關鍵!

預防是關鍵!

嬰兒期是脂肪細胞分化成熟和增生的主要時期,脂肪細胞的數量在這時已基本形成。嬰兒期就應該保持孩子的正常體重,以免爲將來的肥胖埋下隱患。

青春期是脂肪組織發育的第二個活躍時期,體內脂肪細胞容易脂質集聚,肥大,正直青春早期的學齡期兒童,最容易發胖。

青春期孩子的肥胖特別是中重度肥胖治療難度極大,父母發現孩子有超重的苗頭時,就要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不要等到出現中重度肥胖時再去想盡辦法減肥。

要減肥,娃兒好辛苦!!!

給嬰幼兒父母的建議:

1、學習合理的餵養知識,克服嬰兒也胖越好的錯誤觀念。

2、提倡母乳餵養。

3、不要過早、過多添加澱粉類食物。

4、不要強求小兒把碗中食物吃完。

5、不要讓孩子以爲只要肯吃更多的東西,父母就會高興,這樣有很大可能導致孩子吃得太多及過胖。

給學齡期兒童父母的建議:

1、提供適量的食物,小兒攝入的能量以保證生長髮育爲限;

2、不供給過量的高熱能食品,不要讓孩子養成喜吃甜食和油膩煎炸食品的習慣;

3、少在外面就餐或過多使用速食品,家庭飲食更容易控制能量;

4、注意看不見的油和反式脂肪(薯片、油炸方便麪、曲奇、糕點等);看不見的鹽(醬油、調味料等);看不見的糖(可樂、飲料、加糖果汁等);

5、使用蒸、灼、焗、少油快炒等清淡的烹調方式;

6、學會看營養成分標籤,爲孩子選用能量更低的營養食品;

7、在活動方面,不要讓小兒過於安靜,應鼓勵小兒多做體力活動和有益的遊戲,加強身體鍛鍊,既能增強體魄,又能消耗多餘的能量。

定期到兒童保健科體檢!很重要!

家長要注意定期帶孩子去體檢,由有經驗的兒保醫生或營養醫師爲孩子監測生長髮育,及時發現孩子肥胖的苗頭。孩子如果已經肥胖,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不要盲目減肥,以免影響孩子的健康。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