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生理過程看是否應該把便和把尿

生理過程看是否應該把便和把尿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把便和把尿,我的看法是:把便和把尿不是一回事,我同意把便、不同意把尿。爲什麼呢?這要從孩子排泄尿、便的生理過程談起:

從排尿的生理機制來談,爲什麼我不同意把尿:

一個正常人排尿的生理過程是這樣的:尿液經過輸尿管運送到膀胱儲存,到一定的容量時引起反射性排尿。當尿液的壓力刺激發位於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再發出的排尿信號傳導至大腦皮層排尿反射高級中樞,併產生尿意。該指令到達膀胱,膀胱逼尿肌收縮,引起尿道括約肌鬆馳、從而將尿液排出體外。在排尿時腹肌和膈肌的強烈收縮,也能產生較高的腹內壓,協助克服排尿的阻力,直到尿液排泄爲止。

但是小嬰兒的膀胱粘膜柔嫩,肌肉層和彈力纖維發育不良,埋於膀胱粘膜下的輸尿管短而直,抗尿液返流能力差易發生膀胱輸尿管返流。由於膀胱儲尿功能差,而且小嬰兒大腦發育不成熟,不能刺激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向大腦排尿反射中樞傳遞排尿的信號。隨着年齡的增長,此段輸尿管增長,肌肉發育成熟,抗返流機制逐漸增強。5~6個月後條件反射逐漸形成,在正常的教養下,1~1歲半可以養成主動控制排尿的能力。

頻繁地“把尿”,多次小便,膀胱儲存尿的功能和排空的功能就得不到鍛鍊,違反了孩子生理髮育發展的過程。而且“把尿”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尤其是一些家長往往在孩子夜間深睡眠的時刻拽起孩子就把尿,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1歲以後,多是在1歲半以後,隨着膀胱儲尿功能和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發育完善,在訓練孩子排尿就比較容易進行了。

我的大外孫子1歲4個月隨着語言的發展,他已經學會用語言向大人表示他要尿了,1歲4個月大時控制尿的能力增強,兩次尿之間可以間隔2~3小時,而且每次尿之前都會告訴我們“尿——”,隨後帶他來到衛生間脫掉褲子,他就順利將小便尿到他專用的尿盆裏了。當然還需要我們不斷地表揚和鼓勵,獲得表揚後他再有小便時就會更樂意去重複這些行爲了。白天我們及時提醒外孫子去衛生間尿,基本上很少尿溼褲子了。但是夜間還是使用紙尿褲。爲了夜間也去掉紙尿褲,晚餐時我們很少給他喝湯水了,而且晚飯後就不讓他再進食了,臨睡前尿一次,第二天清晨再尿一次。2歲時大外孫子就將紙尿褲完全去掉了。

生理過程看是否應該把便和把尿

從排便的生理機制來談 爲什麼我不同意把尿:

正常人排便的生理過程是:胃和腸道消化的食物產生的廢物就形成糞便,當糞便被推人直腸後,直腸被充盈而膨脹,直腸腔內達到一定壓力時,將排便信息通過初級排便中樞,向大腦排便反射神經中樞發出排便信息,人便有了便意。隨後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的肌肉收縮,增加腹壓、盆腔壓力以及腸腔內壓,肛門內外括約肌鬆弛 ,大便就排出體外了。

一般小嬰兒在大便前是有表現的:可能突然表現爲眼周圍發紅、眼神發呆、身體扭動、嘴角向兩側撇着使勁、甚至放幾個臭屁,這時家長趕快“把便”,一般大便都會排出來,如果把便與家長髮出的“吭吭聲”結合起來,孩子以後只要聽到家長的“吭吭聲”就會很快地大便了,很容易地建立排便的條件反射。

許多孩子的大便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這樣就減少了家長的很多麻煩。當外孫子9個月的時候開始訓練他到衛生間“坐盆”大便。讓他知道衛生間纔是排泄的地方。其實只要孩子已經能夠獨立坐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訓練坐盆大便了。當孩子成功地在清晨大便一次,家長就要有意識把排便的時間安排在早晨,每次“把便”或“坐盆”的時間把握在5分鐘左右,不要時間太長,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也減少肛門壓力增加、靜脈迴流困難。

【建議】

爲了讓孩子及早接受如廁訓練,我給外孫子使用的便盆是一個有前面有可愛的卡通造型、可以拆卸的塑料坐盆。坐盆前方是豎立着憨憨的、天藍色的小熊頭,十分可愛!小熊頭上的兩隻耳朵是雙手可以扶着的把手。每次坐盆就好像騎在小熊身上一樣,當他放了幾個屁並大聲叫時,我知道他要大便了,於是讓他坐盆。第一次的坐盆訓練進展得非常順利,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嘗試,以後就有順理成章的一次次堅持下來,通過幾天的訓練銘銘已經體會到坐盆大便比大人把便更舒服,而且坐盆還是一次很有趣的玩玩具的過程,甚至大便完後還捨不得離開。所以去衛生間坐盆大便也成了他最喜歡做的事情了。小便就順理成章地通過坐盆解決了。1歲3個月時,開始訓練他坐在兒童馬桶圈上直接到衛生間馬桶上大便了,雖然還需要大人扶着她,但是他感到這樣大便就與大人一樣了,這也是一件讓他很自豪的事情。

注意: 家長必須要清楚大小便訓練需要長久而且需要家長有耐心的。我的小外孫子到2歲半才完全撤掉紙尿褲。即使這樣也會有反覆的,主要在夜間可能尿牀。但是家長不要責備他,讓他產生緊張和不安,更不要認爲尿牀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家長要分析孩子尿牀的原因,以後注意改進就是了。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