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把便、把尿”與“如廁訓練”到底有什麼區別?

“把便、把尿”與“如廁訓練”到底有什麼區別?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常看到關於描寫“把屎把尿”的有多大危害這樣的文章,然而把屎把變到底有多大危害,這種說法有來源有根據嗎?“把屎把尿”與如廁訓練到底有什麼區別?

1把便的危害有依據嗎?

把便把尿會引起痔瘡、肛裂、直腸脫垂有科學依據嗎?從已有的醫學科學研究的角度分析:

1、痔瘡:引起痔瘡的原因,有幾種學說,第一是靜脈曲張學說,認爲痔是直腸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淤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靜脈團。第二種是 Thomson的肛墊下移學說,認爲痔原本是肛管部位正常的解剖結構,即血管墊,是齒狀線及以上1.5cm的環狀海綿樣組織帶。痔瘡的誘發因素很多,其中便祕、長期飲酒、進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和久坐久立是主要誘因。


“把便、把尿”與“如廁訓練”到底有什麼區別?

與“把便把尿”無關!!!

2、肛裂:肛裂首先是因爲來自外力的衝擊或摩擦。如果糞便過粗過硬,此時肛門適應性較差,會使肛管裂開,有人研究發現,不僅是便祕,腹瀉也會產生肛裂,可佔到肛裂誘因的4%~7%。內括約肌張力高,可造成肛管靜息壓明顯增高,如此時肛門的舒展性不夠,當乾硬的糞便通過時,會產生裂口。內括約肌受到糞便殘渣和腸液刺激,發生痙攣,導致劇烈疼痛。

與“把便把尿”無關!!!

3、直腸脫垂:直腸脫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瞭,認爲與多種因素有關。1.解剖因素髮育不良幼兒、營養不良患者、年老衰弱者,易出現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無力;小兒骶骨彎曲度小、過直;手術、外傷損傷肛門直腸周圍肌或神經等因素都可減弱直腸周圍組織對直腸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腸易於脫出。2.腹壓增加 如便祕、腹瀉、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難、多次分娩等,經常致使腹壓升高,推動直腸向下脫出。3.其他 內痔、直腸息肉經常脫出,向下牽拉直腸黏膜,誘發黏膜脫垂。

與“把便把尿”無關!!!

4、把尿的孩子更容易尿頻?

“頻繁地給孩子把尿,會讓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而反射排尿,寶寶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毫無根據!!!

不管是嬰幼兒還是成人,排尿的控制都是一種高級的神經反射的過程。膀胱充盈之後大腦會有一個反射,所以可以有一種信號提示人需要去排尿,但是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完善需要一個過程,當孩子能發育出有排尿意識的時候,這時候訓練孩子上廁所,才能讓孩子完成整個過程。並非條件反射。而把尿的嬰兒並不是每次聽到指令都會尿出尿來,更多時候是大人掌握了嬰兒的排尿時間規律才能成功把尿,而並非完全是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一種低級的神經反射過程,而嬰兒的排尿過程是一種隨着神經系統的不斷完善高級神經反射過程,所以把尿的訓練不會讓嬰兒變得尿頻和憋不住尿。在醫學上尿頻,憋不住尿多數情況屬於有泌尿系統感染的問題,而不是把尿的危害!

與“把便把尿”無關!!!

所以一直用危害來形容“把便把尿”是非常不恰當的!

2把便與如廁訓練的區別?

美國有專門研究嬰幼兒兒童發育的權威組織,美國兒科學會(AAP),關於如廁訓練有系統的研究數據的分析和建議,而且隨着時間的發展,這個數據給出了更完善的結論。但是美國並沒有“把便把尿”的傳統方式,自然也就沒有關於“把便把尿”的研究數據。

中國並沒有類似於AAP這樣的官方機構,但是中國和非洲一些國家也有這樣的傳統訓練排便排尿的方式。可惜的是沒有關於把便把尿到底是有多大作用的相關研究,也沒有官方有力的科學數據可以提示把便把尿到底有沒有意義?

把便把尿”與如廁訓練的區別?首先是觀念不同。我們小時候沒有紙尿褲,都是用“尿布+把便把尿”度過的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排便的階段。現在的普遍育兒觀念是“紙尿褲+如廁訓練”來過渡到幼兒能完全掌握排便排尿的過程。

“尿布+把便把尿”和“紙尿褲+如廁訓練”有什麼區別?最大的區別是,省時省力+尊重孩子的發育特點,而並不是網上的各種危害傳言!!!這與睡眠訓練、自主進食訓練的爭議有很多相似點。很多人能接受嬰兒出生後4個月開始接受睡眠訓練,讓孩子學會自出入睡,能接受孩子7~8個月開始接受手指食物,讓孩子自己掌握自主進食的觀點,卻不能接受把屎把尿的自主掌握排便排尿的能力的觀念,原因都是一些把便把尿的危害謠言,卻根本給不出有說服力的科學研究文獻報告和研究結果。

第一、美國兒科學會(AAP)的建議:有研究表明,孩子在18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學習自己上廁所,不會產生什麼危險,但是如果孩子學不會也不要強迫孩子,等孩子有了具備自我控制能力後再進行上廁所訓練,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在18個月大之前就學習上廁所的孩子通常要到4歲之後才能完全掌握相關技能,相反,那些2歲左右纔開始訓練的孩子只需要1年時間就可以獨立上廁所了。訓練完成的平均年齡爲2歲半左右。

以上的研究充分說明的問題是:過早的進行如廁訓練未必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但是反而當孩子有能表達大小便醫院的時候,教孩子如何上廁所,可以迅速的讓孩子掌握這項技能。把便把尿其實就是一種過早的如廁訓練,很多來人甚至在月子裏就給新生兒把尿把便。

所以把尿把便最大的問題,不是危害,而是訓練的時機不對,時間不對,費時費力,而且不一定能夠讓孩子自己過早的學會上廁所的技能。

3 什麼是如廁訓練?

“把便、把尿”與“如廁訓練”到底有什麼區別? 第2張

如廁訓練是美國兒科學會(AAP)關於教會孩子如何學會自行上廁所後的方法:準備一個嬰兒專用的坐便器,讓孩子能表達排便意願的時候,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坐在坐便器上逐步學會排便,再學會排尿的一個過程。目的和原則是儘可能讓整個過程積極、自然、自願,這樣孩子纔不會害怕自己嘗試。

4不主張把尿、把便的方式

即使沒有官方醫學研究數據的統計報告,但是從生活經驗角度就分析和美國兒科學會已經給出的如廁訓練的時間,可以確定的是,把便把尿並沒有太多的好處:

1、過早的把便、把尿不能讓孩子學會上廁所:美國兒科學會已經有數據證實,18個月以後,甚至當孩子2歲以後開始學習上廁所,成功率非常高。孩子出生後任何技能,無論是睡眠、自己吃飯還是自己上廁所,都有一個學習的最佳時間,過早的訓練屬於揠苗助長。而且過早的把便把尿本身屬於嬰兒未到一定的發育階段而進行的被迫“如廁訓練”,這與給嬰兒進行睡眠訓練,放任孩子哭泣的方法讓孩子哭着睡着的被迫學習睡眠的過程幾乎沒有區別。

2、巧合不意味着成功:我們小時候的“尿布+把尿把便”的模式,其實尿布起了很大的作用,每次當孩子尿了,都能有個明顯的提醒,很容易就被老人發現排尿排便的規律。很多老人在給孩子把尿把便的過程中,並不是每次孩子都會大便或者小便,但是也有在把的過程中排便排尿。這種情況更多的可能性是老人掌握孩子排尿和排便的時間和習慣,比如1歲的孩子,每天早上起牀後不就就會大便或者晚飯後大便,已經形成了這個規律,所以這時候把出來的成功率很高,但是並不是孩子主動表達排便的意願,與自己學會排便有很大的區別。

3、費時費力:把便把尿是一個時間摸索的對號入座的過程,尤其是對排尿和排便時間不規律的嬰兒來說。可能把便把尿10次,有5次能成功,其中一般的都是浪費時間,做的無用功。無形當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有的老人一把尿就是半個小時讓嬰兒保持一個姿勢,更多的時間是在等。有時候孩子一把就尿或者拉,但是也有可能就是巧合,但是不能完全說明孩子能主動有尿和便的意識。這種方式孩子養成的習慣,是家長抱着才能大便,孩子仍然還是需要學習如何自己上廁所和使用坐便排便。

4、孩子的牴觸情緒: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把便把尿的這種方式,有很多孩子在這期間哭鬧不止,長時間會讓孩子產生抵抗情緒。如果嬰幼兒一把就能尿或者排便,那麼可能還相對舒服些,如果沒有尿或者便,有些老人會一直把孩子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在等嬰兒排便排尿,雖然嬰兒不會表達,但是是一個被強迫的非常痛苦的過程。

5、意外傷害:沒有研究數據證實把便把尿與肛裂、痔瘡、肛瘻有關,但是很多嬰兒肛裂都是由於便祕造成的。當嬰兒出現便祕時,如此時肛門的舒展性不夠,當乾硬的糞便通過時,會產生裂口,這種疼痛也會讓嬰兒哭鬧不止。一般嬰兒便祕都會出現排便費力,大便乾硬。有的嬰兒在把便的時候就會哭鬧,與排便費力時哭鬧根本不能分辨,沒有及時發現便祕,也就不能及時幫助孩子軟化大便,潤滑腸道,最後讓孩子排出乾燥的大便導致肛裂,讓孩子更加痛苦。

5如何糾正老人的觀念

現在主流的育兒方向是,4~6個月可以訓練孩子自出入睡,8~12個月可以培養孩子自主進食,18個月以後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讓孩子自己學習排便排尿。而很多老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大概4~6個就開始把便把尿,18個月以後孩子追着孩子餵飯,睡覺喜歡哄睡、抱睡、搖睡,也基本不會訓練孩子自主入睡。很多類似於這些觀念的差異就造成了兩代人育兒的矛盾。

但是很多家庭的現實都是老人在幫忙帶的孩子,父母上班。他們有自己的育兒觀和育兒方法,而且對於已經養大一代人的他們,糾正他們的觀念要麼更有說服力,要麼老人容易溝通。如果不同意老人給孩子過早的給孩子把便把尿,理由是會引起痔瘡、肛裂根本沒有任何說服力,第一,沒有科學依據,第二,在他們帶大的孩子當中,不會因爲把便把尿引起這些疾病,所以完全不是令人信服的理由。但是可以從以下幾點試着個老人溝通:

第一,當孩子有意願表達有上廁所需求的時候,再讓孩子學習,能減輕很多負擔,不僅孩子輕鬆帶孩子人也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帶孩子並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就好比紙尿褲比尿布的優越性,肯定是方便,省事兒,一次性的耗材一定比反覆洗尿布要輕鬆的多。與其費時費力的給孩子把便把尿,不如等到孩子有主動表達排便意識的時候,快速的訓練,孩子既能很快的掌握這項技能,老人也不用太過操勞,何樂而不爲呢?

第二、我們這一代人被把尿把便養大,並不是上一代人的錯誤,因爲我們小時候並沒有現在的研究數據可以供他們參考,如何教會孩子上廁所,也沒有任何研究數據告訴他們什麼時候教孩子上廁所能讓孩子很快學會,所以任何一個年代的科研數據都只能服務一代人。現在已有的數據可以證實當孩子18個月以後開始教會孩子上廁所,比18個月以前教成功率要高很多,並且時間要縮短很多。任何有益於嬰兒成長過程的研究都可以運用到生活,服務生活,而不是綁架生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第三,如果一些新的育兒觀能說服老人,那麼是說明老人比較容易溝通,也願意溝通。但是不排除生活中,如果遇到溝通難度係數很高的長輩,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改變老人的觀念,而自己又不能24小時親自帶孩子,那麼就只能安慰一下自己,因爲把便不會讓孩子出現肛裂、痔瘡的等這些疾病,至少不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然後,沒有然後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