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孩子不好好吃飯,究竟是誰的錯?

孩子不好好吃飯,究竟是誰的錯?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8.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女兒都快兩週歲了,還是嗜奶如命啊,每頓飯最多吃三口。再這樣下去簡直要成仙了……”“我兒子不愛吃蔬菜,嚴重偏食,偏矮偏瘦,唉,吃飯這麼差,以後上幼兒園肯定要捱餓的呀……”

“我女兒都快兩週歲了,還是嗜奶如命啊,每頓飯最多吃三口。再這樣下去簡直要成仙了……”“我兒子不愛吃蔬菜,嚴重偏食,偏矮偏瘦,唉,吃飯這麼差,以後上幼兒園肯定要捱餓的呀……”

“我家孩子每頓飯都得追着喂,一碗飯吃完要花上一小時……”

這些媽媽們的擔憂,你們應該也不陌生吧。

每個孩子在六個月以內時,不是純母乳就是奶粉餵養,只是奶量會有一點差別,還不存在太大問題。往往在添加輔食之後,各種關於吃飯的問題就層出不窮了。

因爲每餐吃得好不好、飽不飽,直接關係到每日營養是否攝入均衡足夠,生長曲線是否達標,所以孩子吃飯成了很多父母特別頭疼的事情。

暖暖一歲半開始就可以坐在寶寶餐椅上獨立吃飯,一直以來胃口都很棒,每次體檢時,身高體重也總是高於平均值。身邊好多媽媽不解:“我們也買了寶寶餐具、餐椅、吃飯圍兜、訓練筷,可孩子在吃飯方面總是不省心啊,這是爲什麼呢?

如果你家孩子也具備基礎獨立吃飯的工具和條件,卻還是不肯好好吃飯。不妨考慮以下幾個建議:

孩子“挑食”別指責

孩子最初添加輔食的時候,切忌爲了追求“完美的營養攝入比例”,而逼迫孩子吃他排斥的食物。越小的孩子越敏感,當他堅決抿住嘴巴/把頭強硬地扭到一邊/拼命搖頭時,我們一定要立馬停止餵食,因爲強迫孩子進食,只會讓他對吃飯這件事產生負面情緒

孩子不好好吃飯,究竟是誰的錯?

當孩子接受不了某種食物,比如青菜,我們可以把青菜和牛肉剁碎了做成餡餅或包子,他可能就吃得很香。

此外,炒飯、湯羹、蒸點等非單一菜式都可以藏匿青菜,讓孩子在愉快的情緒中吃下去。

我們熟知的大力水手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吃了菠菜,就可以像大力水手一樣有力量哦。”

指責孩子“挑食”,不如多試幾種方式,耐心幽默引導。

媽媽的味道最吸引人

朋友圈裏一位媽媽寫道:“女兒對市面上大多數輔食成品根本愛不起來,上館子吃飯也是各種油鹽超標不乾淨。雖然第一次爲她做的蝦肉小餛飩外表難看了點,但是女兒卻一口氣把一大碗全乾完了,這讓我充滿了成就感。”

孩子不好好吃飯,究竟是誰的錯? 第2張

媽媽充滿愛意做的飯,最能打開孩子的味蕾。我們可以藉助輔食機、料理棒、烤箱、卡通模具等各種神器,利用空閒時間親自給孩子做飯,不但可以保證孩子飲食安全、營養均衡、零添加劑,也能借此和孩子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哦。

飲食清淡少吃鹽

曾有位媽媽在後臺吐槽,因爲出差的關係,13個月的孩子讓婆婆來幫忙帶兩天。回到家後,發現自己做的飯菜孩子不愛吃了,問婆婆怎麼回事,婆婆的回答雷到了她:“這孩子,不愛喝水,我把菜做得鹹一點,他就願意喝水了……”因爲這幾天的重口味飲食,一下子破壞了孩子原本正常的味覺系統。

孩子不好好吃飯,究竟是誰的錯? 第3張

1歲以內的寶寶完全不需要額外添加鹽,保持食物的原味就好;1-3歲寶寶的食物也要儘量少添加鹽;4-6歲孩子每天攝取1-2g食鹽也就足夠了。

在我看來,不給孩子過早吃鹽、過量吃鹽,是對孩子的愛和保護。而飲食清淡不但有益於身體健康,更能讓孩子體會到天然食材的原生態美味。

用餐習慣要培養

首先,全家人需要建立起一條原則:吃什麼和什麼時候吃,大人說了算;吃不吃和吃多少,寶寶說了算。如果孩子不吃飯,就追着喂:“再來一口,最後一口!”對孩子的食慾反而是一種破壞。

其次,在相對固定的時間用餐。添加輔食以後的寶寶,建議坐在寶寶餐椅裏與大人一起用餐。這樣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孩子不好好吃飯,究竟是誰的錯? 第4張

第三,保護孩子對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爲。接受孩子在學吃飯最初用手抓着吃等行爲,千萬不要因爲擔心孩子弄髒了衣服和地板而剝奪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

第四,養成良好的用餐氛圍。收起玩具、關掉電視,營造出一個無影響的用餐環境;而大人呢,最好也放下手機,認真吃飯,因爲你對待吃飯的態度也能影響到孩子。

第五,爲孩子準備適合他的吃飯裝備。

孩子不好好吃飯,究竟是誰的錯? 第5張

對於市面上所謂的“狠心”飢餓法,我個人並不贊同。排除餐前吃了零食、菜式過於單一等原因,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成長軌跡和個人喜好本來就不一樣。

正如網絡上那個段子:

小紅說:“爲什麼挑食的都是孩子,家長怎麼都不挑食呢?”

小明說:“他們買的都是自己愛吃的,還挑什麼食?”

經典得讓大人無言以對。

所以,孩子不好好吃飯,千萬先別急着給孩子貼“挑食”、“不聽話”、“不省心”等標籤,別讓吃的過程伴隨着批判和訓斥,讓孩子在痛苦和壓迫中喪失吃的幸福感。

細心觀察查找原因,耐心引導“對症下藥”,同時保護好孩子對食物的好奇心和飢餓感,相信人類的原始本能,比我們的督促說教更有效。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