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是的,兒童也會得痔瘡,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是的,兒童也會得痔瘡,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排便時如果比較輕鬆,可能只是單純的攢肚,如果特別痛苦、臉憋得通紅,肚子也疼,多半就是便祕了!觀察一下寶寶平時的精神狀態,如果不排便精神狀態也很好,吃飯睡覺都很正常,就說明沒什麼問題。兒童痔瘡一般都只是單純…

原標題:是的,兒童也會得痔瘡,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哈?小寶寶們也會得痔瘡?是的,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不光是成年人,兒童也會得痔瘡,主要的誘因就是媽媽們最擔心的便祕問題!

寶寶如果便祕,“嗯嗯”的時候多半小臉憋得通紅,上廁所特別痛苦,搞得脾氣也差、無精打采、心情也煩躁,說實話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便祕問題了。

要想防治還挺複雜,因爲寶寶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發育過程中還有一個叫“攢肚子”的階段,和便祕很像。

是的,兒童也會得痔瘡,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因此,起碼你首先要搞清楚,娃到底是不是便祕了。覺得寶寶長時間不拉便便就是便祕,那你的想法很片面了。

最基礎的技能:分清便祕和攢肚

孩子幾天都沒嗯嗯了,是不是就是便祕了?唉,千萬別急着給娃用開塞露!

有的時候食物被充分消化吸收,但留在孩子腸胃裏的殘渣會積累,有時幾天才能累積到需要排便的量,這個現象就是攢肚,對寶寶沒有任何負面影響。

那麼,到底怎麼區分攢肚和便祕呢?聽我細細給你講。

寶寶便祕在6個月以後更常見,6個月內吃母乳更容易消化,所以攢肚也更常見。 便便如果是黃色的軟便,說明不是便祕,但如果是硬硬結塊又很乾燥的話,就要考慮是便祕了。 寶寶排便時如果比較輕鬆,可能只是單純的攢肚,如果特別痛苦、臉憋得通紅,肚子也疼,多半就是便祕了! 觀察一下寶寶平時的精神狀態,如果不排便精神狀態也很好,吃飯睡覺都很正常,就說明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寶寶比較痛苦難受,或者總覺得彆彆扭扭又哭鬧,就說明是便祕了。

是的,兒童也會得痔瘡,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第2張

還有關鍵的一點媽媽們平時要細心觀察,如果寶寶食慾減退,還伴有肚子脹氣的情況,可以摸摸左下腹,如果有硬塊,也可能是要便祕的節奏哦!

雖然兒童不容易得痔瘡,但並不是說就不會得。

不過兒童痔瘡一般都只是單純性內痔,排便會哭鬧,肛門處有紫紅色的結節,如果寶寶哭鬧還伴有其他症狀,就要立刻去醫院了!

不過,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導致寶寶便祕的原因:

兒童痔瘡的主要誘因是長期便祕,一般不用特殊的治療,但需要立即調整飲食狀態。而調整措施,就要和導致便祕的因素反着來。

通常情況下,導致寶寶便祕主要原因還是纖維素攝入過少!

一般小於6個月的寶寶只喝奶,而母乳中其實不僅是水分足,還富含纖維素,寶寶又比較好消化,因此母乳餵養的寶寶很少便祕。

但開始添加輔食後,問題就來了,媽媽們必須重視膳食纖維的攝入,及時補充上。

是的,兒童也會得痔瘡,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第3張

其次,很多新手媽媽第一次帶娃,總是小心謹慎,什麼東西都要消毒或者寶寶一有不適就用開塞露、益生菌。

其實生活得太“乾淨”,又或者濫用消毒劑和抗生素,都會破壞寶寶的腸道菌羣,反而起到反作用。

寶寶便祕怎麼做?

寶寶已經肚子不舒服了,有便祕的情況了,應該怎麼辦?

一定要學會撫觸按摩,如果寶寶漲肚難受,可以圍繞肚臍順時針按揉他的小肚子。

PS:按揉時不要下手太重,平時也要注意小肚子的保暖。

是的,兒童也會得痔瘡,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第4張

如果單純的運動和撫觸,已經不能緩解寶寶腸胃不適,就需要按照醫生的醫囑來用藥了,比如開塞露。

如果寶寶的排便特別不正常,同時精神狀態很差,又伴有嘔吐和腹痛,可能不是單純普通的便祕,要立即去醫院查明原因,而後對症下藥。

說了防治,最重要的預防不能忘

首先是調整飲食,如果是奶粉餵養,有可能是奶粉衝調不當導致的,可以試着轉成比較易吸收和低糖化的奶粉。

添加輔食後,寶寶要多攝入膳食纖維豐富的食材,比如粗雜糧、新鮮綠色蔬菜、小籽類水果(獼猴桃、藍莓、火龍果等)、豆類等。

多吃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還有助於腸胃消化和吸收,有利於排便。

如果寶寶已經有便祕的情況了,一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比如肉、蛋、海鮮等,都要適當減少一些,避免大便乾硬。

補充充足的水分更有助於軟化便便,讓寶寶順利排出,不要忘了喲~

是的,兒童也會得痔瘡,找準便祕原因及時防治纔是上策 第5張

其次是調整生活習慣,細心摸索一下寶寶的排便規律,看看一般是什麼時間段,儘量每天引導寶寶定時排,養成規律便便的好習慣。

多做運動也有利於腸胃蠕動,所以小寶寶要多爬、多散步、多做被動操、大一些的寶寶可以多跑、跳繩或者通過騎自行車等增加運動量。

最後是要合理用藥,不要過分依賴益生菌和開塞露,避免濫用抗生素。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