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牙科醫生說:這三個誤區,99%的家長都做錯了!

牙科醫生說:這三個誤區,99%的家長都做錯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個月的時候,毛豆爸對我說:“你看毛豆的牙齒,是不是有點咬合不齊?”

我仔細看了看,確實是有一點。好像下面的牙齒要比上面的更外露一些。

毛豆奶奶說:“沒什麼大不了的,毛豆不是每天早晚都好好刷牙嗎?等長大就好了。”

我卻隱隱約約覺得不對勁。雖然毛豆剛出牙時我就每天用紗布爲他清潔牙齒,但我還是很不放心,堅持說要去醫院看看專業牙醫。沒想到這一去,卻帶來了令我震驚的顛覆性消息。醫生竟然對我說:毛豆不光有蛀牙,而且還有牙齒咬合不齊等問題。我那個瀑布汗哪……

然後,醫生就給我上了一堂課,我覺得還有非常多咱們不知道的東西啊,必須分享出來讓更多媽媽知道!

誤區一培養小寶寶自己動手刷牙

醫生把毛豆放倒在檢查牀上後,認真看後告訴我說:有蛀牙哦!平時是你給他刷牙嗎?”

牙醫房間裏空調開的十足,但我急的汗都快下來了,我說:平時培養他自己刷,他也可以很配合的把牙刷的很好,刷不到的地方我再幫他,這樣難道不對嗎?

醫生說:呵呵,連許多大人都不知道如何正確的清潔牙齒,更何況小孩子呢?別以爲你“培養”孩子刷牙了,孩子就能把牙齒刷乾淨。留孩子自己刷,會有很多殘渣!

牙科醫生說:這三個誤區,99%的家長都做錯了!

醫生告訴我,這些觀點纔是正確的:

3歲以下的孩子,清潔的工作應該主要由家長完成;

3歲以後,孩子可能仍然無法自己刷乾淨,仍然需要家長再徹底爲孩子清潔一次;

差不多6歲以後,孩子纔可以開始自己刷乾淨,但是家長還是要檢查的!

刷牙這麼大的責任,家長是不能讓3歲以下的寶寶獨自承擔的。回想我還沾沾自喜的以“培養自主性”爲藉口,讓毛豆自己刷牙齒,甚至刷完以後都沒有仔細查看是否有渣滓在裏面。我這個媽媽做得太失職啦,這方面的知識必須要補回來!

誤區二吃的太精細

醫生繼續仔細查看毛豆的口腔,對我說:“孩子還有咬合不齊的問題哦!”

我繼續一腦門子黑線,說:爲什麼啊?

醫生說:孩子加輔食的時候,是不是很晚才吃比較粗的東西,一直吃細膩的東西多?

我回想了一下,是這麼回事。毛豆一直是奶奶帶的比較多,奶奶文化程度不高,總是說小寶寶腸胃不好消化,肉要打成泥吃,堅果要打成末,蔬菜也必須切的極碎,最好是感覺不到那種。我着急的問醫生:難道吃的還和牙齒有關係?

醫生說:當然有了!粗製食物,比如蔬菜、五穀雜糧、肉類、堅果都可以爲寶寶牙齒提供良好的發育環境!因爲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是:需要細細咀嚼。孩子如果常吃粗食,反覆的咀嚼就可以訓練咀嚼肌力量,從而刺激骨骼、肌肉均衡發展!

牙科醫生說:這三個誤區,99%的家長都做錯了! 第2張

我回去查了很多資料,果然結論和醫生說的都一樣:不要只給孩子吃煮的軟爛、過於精細的食物,這樣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喪失基本的咀嚼能力,嚴重甚至會影響骨骼發育,導致咬合異常!

在醫院裏,醫生還找了幾張嬰兒的牙齦圖讓我看:

牙科醫生說:這三個誤區,99%的家長都做錯了! 第3張

然後指着圖對我說:雖然牙齒沒有長出來,但是牙齦裏排列的都是整整齊齊的白牙。所以,不要老是覺得小寶寶沒牙,不能咬,不能嚼,他們可以用牙齦去咀嚼。所以,適當給予粗硬物,對孩子乳牙萌出、咀嚼能力提升都有增進作用,所以不要再一味的給軟爛食物了!

想起當初真是悔不當初,雖然我一再讓奶奶喂些粗糧,白天在我上班後,奶奶依然故我,可能就是那時埋下了咬合不齊的隱患吧!好在醫生說,孩子還小,不着急矯正,今後看發展再說。不過,今後我一定多讓毛豆吃正常硬度的食物,多鍛鍊咀嚼肌!

誤區三蛀牙不會傳染

醫生繼續耐心的告訴我:毛豆有蛀牙,除了我作爲父母放鬆了給孩子刷牙的責任,還可能被大人傳染了!

我一聽被shock到了,被傳染?難道蛀牙還能像感冒一樣被傳染?

醫生說:其實蛀牙就是細菌感染造成的。嬰兒出生時,口腔內是沒有能引起蛀牙的細菌的,那這些細菌是從何而來的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孩子的照顧者。

醫生對着一臉懵逼的我說:比如說,大人和小孩共用餐具、嘴對嘴餵食,甚至一些老輩人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將食物咬爛後餵給孩子吃,其他像親吻臉頰、嘴對嘴親也一樣會傳染。所以,如果照顧者的牙齒不好,這些行爲都應該避免。

聽了醫生的話,我……我簡直不知該說什麼,又中槍了好嗎?固然應該珍惜老人的付出,可是沒有起到監督作用,這責任還是應該我來背!嘴對嘴餵食,共用餐具,確實是奶奶時有會做的事情,我聽了醫生的話下定決心,不會讓這種情況再次發生了!

從醫院走出來,毛豆爸多少有些不高興,我也覺得確實是我這個媽媽沒有起到責任,在這之前,我真的不知道這三點誤區:

3歲以前不應該讓孩子自己刷牙;

吃正常硬度的食物對孩子的牙齒非常有好處;

蛀牙也是會傳染的,有口腔疾病的人照顧孩子一定要注意。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