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爲人父母有些事真的要少做,最好不要做

爲人父母有些事真的要少做,最好不要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前總是坑爹坑娘,現在是父母各種坑娃的現象層出不窮,關於各種“折磨”孩子法讓你想都想不到,最無趣的父母纔會這麼做,看看你做了沒?

當父母的都知道,孩子是最需要安全感的,而孩子安全感最主要的來源當然是他最信任、最依賴的爸媽了。

然而,有些爸媽腦子裏卻根本沒有這個概念,還特別喜歡“坑娃”。

比如,最近網上流傳一段視頻,拍的是一個小男孩走玻璃棧道的情景,娃的內心:雪很冷,但冷不過我的心

類似這樣的場景層出不窮,爸媽會說:“跟孩子玩玩而已,反正又沒有什麼危險。”

或許玻璃棧道沒有看上去那麼可怕,綁緊的繩子也足以保證孩子的安全,至於鬆軟的雪對孩子來說就更沒什麼危險了,然而,孩子心理上所受到的創傷卻可能是致命的!

爲人父母有些事真的要少做,最好不要做

安全感缺失毀孩子一生

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躲起來;

爲了教訓孩子,把孩子鎖在門外;

經常跟孩子說“不要你了”;

常常捉弄孩子,損傷孩子自尊……

其實,類似這種大人覺得好玩或有意義,但孩子卻不但不覺得有趣、反而心生恐懼的事,很多大人都在做。

孩子不是玩具,而是活生生的人,這樣的行爲會導致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支撐起生命和心理健康。擁有它的人,主觀滿意度高,樂觀自信。缺乏它的人,生活滿意度低,焦慮恐懼。

年幼的孩子,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是分分秒秒存在的。對於他們來說,安全感就是對世界對人間的基本信任,他們應該懷有這樣的信念:

世界是可靠的,

生活是美好的,

我是可愛的,

爸媽是可信賴的。

這樣,他們才能獲得生存的動力、勇氣和毅力。

而大人把孩子當成玩具,隨意整蠱、戲弄,卻會讓孩子感到:

世界是可怕的,

到處都有陷阱,

連爸媽都隨時可能離開我,

讓我陷入險境。

這樣的孩子:

☆要麼過度怯懦,要麼膽大妄爲,不顧自身安全;

☆要麼過度黏人,要麼過度獨立;

☆他們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他人的幫助,同時,內心深處對自己和別人又都不夠信任;

☆他們迷戀物品,渴求物質滿足,離開慰藉物就六神無主、寢食不安;

☆他們很容易變得焦慮,對事物必要的過度擔心,缺乏自信;

☆他們不敢參與競爭,或者不能接受失敗;

☆他們不願意接受不同意見,而是要求大家必須跟他意見統一

孩子在兒時經歷的恐懼、創傷和被忽視,

會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

從而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和行爲。

不知道爸媽們看了這樣的結果,還會不會覺得捉弄孩子很有趣?

孩子的安全感是父母給予的

3歲左右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如果孩子8歲前還不能形成健康的安全感,這種負面影響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寶寶的安全感,是父母給予的。他們最需要感受到的,是無論發生任何事,父母都會無條件地愛他,和父母在一起感到很安全,不必提心吊膽。爸媽一定要做到下面幾點:

讓孩子知道,媽媽永遠在這裏

爲了讓孩子聽話,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爲了糊弄孩子,告訴孩子:“ 你不是我親生的,是垃圾堆裏撿回來的。”

甚至只是想看看孩子害怕、着急的樣子,總愛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或是如前文所說,把孩子放到玻璃棧橋、水井裏、推到雪地裏……看着孩子“中招”的樣子樂不可支。

其實,哪個父母會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這不過是嚇唬孩子罷了。但其實對寶寶的安全感都是一種傷害!

隨時張開雙臂歡迎孩子,才能讓他感覺到,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媽媽都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從而獲得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讓孩子知道,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

不要讓孩子突如其來地置於“險境”,哪怕是想要鍛鍊他的膽量。只有讓孩子感覺一切都在自己控制之中,他在心理上就有了很大的自信,做起事來也就不會畏手畏腳了。他們就沒那麼膽小怕事了。

就比如玻璃棧橋上的孩子,如果爸媽能夠告訴孩子不要怕,爸爸媽媽在這裏,不會有事,腳下的棧橋很堅固,我們可以扶到你等等,孩子纔會變得更加勇敢,而不是嚇得大哭起來。(當然我們也不鼓勵讓這麼小的孩子去玩玻璃棧橋,萬一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真的很難消除掉。)

爲人父母有些事真的要少做,最好不要做 第2張

讓孩子知道,爸媽不會強迫他做不喜歡的事

雖然鼓勵孩子勇敢挑戰自我很重要,但如果孩子表現出非常害怕和緊張的情緒,爸媽也不要強迫他們繼續嘗試。強迫讓孩子做自己本身非常害怕或非常討厭的事,只會讓他們更害怕和討厭。

再堅強的孩子也會有脆弱的一面,適當的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宣泄,可以有效排解負面情緒,而爸媽適時的懷抱也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壞卻只是一瞬間的事。

爲人父母,有些事真的要少做,最好不要做。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