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其實是需要“慣”的!

孩子,其實是需要“慣”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這句話帶給家長們的恐慌可不容小覷,信奉着這句話的家長們也將這句話貫徹在孩子的成長生涯裏。

然而卻有無數的家長將這句話不斷的放大,當做自己教育孩子的座右銘,剝奪孩子的自由,扼殺他們的天性。

孩子要管的不假,但我相信,心中充滿愛的孩子一定是“慣”出來的。

孩子,其實是需要“慣”的!

我有一個朋友,對女兒,從沒慣過一歲多自己吃飯,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上幼兒園起自己洗小衣服,和小朋友起衝突自己解決每當女兒撒嬌或者求助,陳姐都會將她推回戰場:“不慣你這臭毛病!”

女兒八歲時,有一次回家哭着和她說:“媽媽,你幫我去打小武!”朋友不僅沒問原因,還一臉嫌棄:“哭什麼!沒出息的樣子!早跟你說那家人不好,你招惹他們幹嘛!”

後來,孩子再沒爲任何事情求助過她。

孩子越長大越順從,可看上去一點都不快樂,親子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太過嚴格,就變成了冷漠。想起過去對孩子的嚴格,陳姐後悔不已,然而現在想要孩子敞開心扉,已經沒那麼容易了。

朋友說:“在我們帶孩子的那個年代,大家都說慣孩子就是殺孩子。爲了讓她獨立,我只好狠狠心把她推出去。誰能想到,是這樣的結果。”

慣子如殺子,可這裏所說的慣,是極端化的嬌慣,是毫無原則的寵溺,是縱容孩子去挑戰別人和社會的底線,而不是,連最基本的愛和支持都不給。

孩子,其實是需要“慣”的! 第2張

小雨非常不喜歡她的爸爸,用她的話說,“我真懷疑我是不是他親生的,不然,怎麼在他看來,我渾身上下都是錯誤?”

小雨的猜測並不成立,可她爲什麼會產生如此偏激的想法呢?這就不得不歸結於小雨爸爸的嚴格教育了。

小雨爸爸是在農村長大的,當初能考上大學,多虧了他那個大字不識幾個的爸爸。小雨爸爸小時候沒少挨爸爸的罵,但這些罵在他今天看來,卻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筆財富,激勵着他不斷地進步。

所以,在對待小雨的教育上,小雨爸爸自然也就吸取了“打是親,罵是愛”的嚴格教育方式。

小雨爸爸認爲,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好,如果不對孩子嚴格要求,一旦讓她沾染不良的習氣,豈不是害她一輩子。

可小雨並沒有體會到爸爸的用心良苦。

她始終不明白爲什麼爸爸老是板着臉,說話總是兇巴巴的;

不明白爲什麼自己只是坐時翹了個二郎腿,也能引發爸爸一頓怒斥;

不明白爲什麼每次和同學發生爭執,爸爸總認爲錯的是她;

不明白爲什麼吃飯時落了一粒飯,爸爸就會拍桌子、瞪眼睛……

我真的是爸爸親生的嗎?小雨不時地在心裏問自己。

有小雨爸爸這種想法的父親應該不是少數。“孩子就是要嚴格管教,越嚴越好。”“孩子犯了錯誤,不對他嚴格點,不給他一點厲害看看,他怎麼能長記性?”如果你抱有這樣的想法實施嚴格教育,得到的結果肯定會偏離你的本意。

實施嚴格教育,是爲了規範孩子的言行習慣,而不是爲了讓孩子害怕。孩子做錯事,我們應該嚴格,孩子沒有做錯事,我們就不應該將嚴格進行到底。

所以,嚴格是一門學問,掌握不好尺度,最終只能弄巧成拙。

孩子,其實是需要“慣”的! 第3張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小暖男,不是因爲他自帶蜜糖罐兒模式出生,而是因爲我天天把“媽媽愛你”掛在嘴邊,表現在行動上。

記得他曾經問我:媽媽,爲什麼我做錯了事你卻不罵我?

我回答他:媽媽愛你,愛乖巧的你,也愛調皮搗蛋的你啊。再說了,誰都曾經有過犯錯的時候,媽媽跟你這麼大的時候,離你差太遠,犯的錯誤比你多多了,你已經做得比媽媽好很多了,我爲什麼要罵你啊。

作爲回報,他也懂得適時表達他的愛,小時候,經常路上走着走着,他會說:媽媽,你蹲下來。

我按照他的要求蹲下,他胖乎乎的小臉湊過來,小胳膊緊緊摟着我的脖子,親我一口,說:我給你個世界上錢買不來的禮物,那就是愛。

小鮮肉現在長大了,知道害羞,很少跟我擁抱了,但每天道晚安或者道別的時候,我們彼此都會說“愛你”。

用愛培養的孩子也懂得傳遞和表達愛,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不必擔心會慣壞。

孩子,其實是需要“慣”的! 第4張

我比較敏感,從小愛哭,知道一個人哭泣時最需要的是什麼。

小孩子不懂得表達情感和需求時,用哭的方式來發泄情緒很正常。所以,當他哭而家人說“不要哭,否則別人笑話”時,我是反對的。我說:哪個孩子不哭啊,只要別吵着別人,哭就哭唄。

小的時候,他情緒發作,我會給他一個獨立的空間,讓他冷靜,告訴他:哭吧,哭完咱倆再談。或者問他:用不用給你準備點紙巾和水?讓他哭得舒服一點。

大一點的時候,我會問他:需要我做什麼嗎?他會告訴我:媽媽,我只是心情不好,哭一下就好了。

等他的情緒冷靜下來,我會抱着他,問他當時的想法,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該怎麼處理,很快他就開心起來了。

他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都會告訴我,因爲他知道,媽媽能接受他的軟弱的一面,在媽媽這裏,他不必裝作堅強。

有位旁人眼中優秀無比的女生曾在微博寫到:我羨慕所有在坦然的愛裏長大的小孩,像我這種從小到大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自己哭完自己擦眼淚的人,別人給得多一點就會惶恐不安,爲了想要多一點點愛,又要去飛蛾撲火。

我很感謝父母讓我成長爲獨立自由的人格,但同時也會覺得可惜,我知道自己錯過了人與人之間很重要的東西:表達和接受愛的能力。

而愛,恰恰是人世間最重要的東西。

得不到時就飛蛾撲火,得到時又誠惶誠恐。在愛裏患得患失的成年人,他們的字典裏缺這兩個詞:安全和平衡。

中國的父母,素來內斂,不會在言語和肢體上對孩子表達愛意。

唯一的出口,就是行爲上的體現。

可還是有許多父母,因爲害怕慣大的孩子沒出息,“理性”地關閉了這一出口。

所謂“慣”,不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用愛去富養孩子。

容許孩子在父母前面偶爾撒嬌、偶爾自私、偶爾無理取鬧,放任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父母之愛,應該理性,可不應該過於理性。

孩子,其實是需要“慣”的! 第5張

所有的嚴格,都應該建立在充分的愛的前提之下。而充分的愛,表現出來一定是嬌慣。

請多多地“慣”着孩子吧!趁他還小,還需要,還依賴。

別等孩子大了,遠了,徒留後悔。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