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成長警惕“過度養育”!

孩子成長警惕“過度養育”!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面對孩子教育問題,家長是事必躬親,還是放權管理?是過度圈養,還是適度散養?是瞬間滿足孩子,還是教會孩子延遲滿足?

自從寶寶出生以後,點媽最大的感觸就是個人空間被擠佔的微乎其微,從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到孩子的習慣培養,親子閱讀,早教啓蒙,社會交往,親子旅遊等無一不是我費神費力。有時候是一種理性的召喚——給孩子良好的早期教育,有時候也是一種情感的牽引,要給孩子唯一的童年更多的快樂,於是幾乎期待24個小時的陪伴不打折扣。孩子呢,幾乎也是處於與母親高頻度的接觸中。

乍一看似乎母親全心爲孩子付出,是值得讚許的行爲,但點媽從直覺上覺得有點懷疑,從此之後點媽就放不下這個問題,一直在想,這樣的行爲是否必要,更關鍵的在於是否科學?

“當美國家庭的朋友來我家做客時,父母們大多時間在充當孩子們紛爭的裁判員,或幫助學步兒在廚房繞圈練習走路,或在地板上幫忙堆樂高積木。其間總要上演幾輪哭鬧和安慰。可當法國家庭的朋友來做客時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人們自在地喝着咖啡,孩子們則開心地自己玩兒着。” 很少見到法國成人不迭地追着孩子在公衆場合鬧騰的,孩子能自己控制自己,表現出非凡的自控力,美國人對此已經開始反思,認爲美國人的教育是一種過度養育、超強養育和“直升機式”養育。反思我們自己其實正處於這一困境之中。

孩子成長警惕“過度養育”!

於是我開始嘗試着改變這種過度養育的方式,開始給孩子也給自己一點空間,尤其是孩子漸漸長大,這一點轉變尤爲重要,並且我很快嚐到了甜頭。家長無需擠佔孩子一切時間,讓他學會一個人獨處。給孩子空間的意義在於:

一、讓幼兒越來越清晰的意識到“我”的存在,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構建的基礎;

二、讓孩子用自己的意識指引自己行爲的方向,通俗的說,就是自己做決定,孩子會變得有主見

三、讓孩子自己調控遇到的

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放權授能而不是微觀管理。

第二,適度“放養”,教會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說話,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第三,學會延遲滿足,讓孩子吃苦吃虧。

第四,不要參與恐怖的“升學軍備競賽”。

第五,讓孩子根據不同年齡的能力,學着做家務。

第六,讓小孩漸漸自己拿主意,自己解決問題。

第七,多聽專家的,而不是周圍婆婆媽媽的。

俗諺有云:懶媽媽常常能帶出勤快孩子。與此相通的是家長可以偷偷懶,給孩子提供一定的空間,不要擠佔孩子的空間,讓他在自己的個人世界裏更加自由肆意一些,對於孩子關注過多,表現上是一種關愛,是無私的付出,其實更易於轉換成一種控制,這種控制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問題,比如自主性缺失、創造力缺失、無主見等,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因爲壓抑過度而逆反的更加難以控制。

讓我們都學着偷點懶吧!大包大攬,毫無縫隙的親子陪伴對家長來說是一種過度的勞累,而對於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越掙扎卻越緊的繩索,給孩子哪怕是幼兒一點自我的空間吧,你會發現孩子會很好的利用這種空間迅速成長,如同新芽穿透厚土破土而出。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