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三歲前送去託管對孩子一定不好?這到底是迷思還是科學?

三歲前送去託管對孩子一定不好?這到底是迷思還是科學?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論你是選擇當全職媽媽,還是迫於各種原因不得不把孩子送去託兒所,我都建議你耐心地把這篇文章看完,因爲我下面要列出的詳細研究結果將幫助你體會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尤其是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孩子、讓雙方都舒服的方式:)

在德國,80後的父母們,也就是二、三十年前,90%的德國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後都順理成章地成爲家庭主婦,在家相夫教子,孩子5歲纔去幼兒園是普遍現象,學校只上半天課,中午放學回家媽媽已經準備好了香噴噴的午飯。九十年代前的很多德國主婦都是等孩子讀高中甚至上大學了纔開始重新工作。

無獨有偶,受到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的影響,國內現在也出現了這一股流行趨勢,越來越多的80後高學歷媽媽爲了給孩子最佳的陪伴,爲了幫孩子在童年早期建立起最強的依戀關係和安全感,選擇放棄工作,在家做起全職媽媽。

可是,與國內的趨勢剛好相反,如今的歐美媽媽們女權意識日益強烈,越來越多的女性追求經濟獨立,並將職業發展視爲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部分。現在,三分之二的德國女性在休完一年的產假之後會重新回到工作中,有人爲了兼顧家庭和孩子,會選擇半職(每週20或30小時),也有人因爲經濟原因或個人職業追求而選擇全職工作。

德國極少有老人能像中國的老人一樣不分晝夜地伺候兒孫,整天圍着孫子孫女轉。爲了滿足職場媽媽們的工作需求以及鼓勵職場媽媽多生育,德國政府近幾年在公立幼兒園中大力推進了針對0至3歲兒童的託管班(分每週35小時和45小時制兩種),費用比原來一直存在的私立託兒所低很多,讓原本很多因承擔不起高昂私立託管費而不得不全職在家或因職業發展不想被打斷而放棄生育的媽媽們得到了解放!

現在,有了這種政府推出的託管服務,剛生完孩子的德國媽媽們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到底是做全職媽媽全天候陪伴孩子直至三歲上幼兒園,還是使用託管服務騰出時間做自己的事呢?相信這個問題也困擾着不少中國媽媽。

三歲前送去託管對孩子一定不好?這到底是迷思還是科學?

這兩種選擇,到底哪一種對孩子發展最好?

這個問題上,國內專家的意見出奇的一致,都認爲孩子三歲以前離開家人的懷抱去託兒所會對孩子的心理髮展造成不可逆轉的長期負面影響,這其中依戀關係理論被大肆宣揚和強調,託兒所被當成了洪水猛獸。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越來越多的80後媽媽堅持選擇全職在家照顧娃,她們中有的是依戀理論的堅定擁護者,時時擔心孩子離開媽媽身邊就會安全感缺失,有的被迫無奈犧牲自己的事業待在家,只因爲對國內專家說的託兒所負面影響懷有恐懼,不敢把孩子送去託兒所。

國內專家這種一邊倒的意見真的有依據嗎?有關0-4歲兒童接受託管(Day Care或學術上稱爲Nursery Experience)對其今後的發展影響在歐美已經有了長達五十年的深入研究與探討。兒童發展領域的科學家們五十多年來的大量研究結果指出:託兒所並不像國內專家認爲的那樣如洪水猛獸,上託兒所對孩子既可能有好處,也可能有壞處,具體取決於託兒所的形式、教育質量、託管時長、兒童的家庭環境、父母社會經濟地位等種種影響因素,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關於託兒所對兒童發展產生的影響到底有多長遠,研究者們也從最初的對小學入學表現的影響(6歲左右)一直跟蹤到了15歲時的影響!令人可喜的是,這些長期跟蹤研究結果顯示,高質量的託兒所對孩子的語言、認知能力發展和將來的學業表現都有幫助,並且這種影響在孩子15歲時仍然存在。

三歲前送去託管對孩子一定不好?這到底是迷思還是科學? 第2張

“託兒所的質量決定影響”

多項研究發現,在0-4歲時期接受高質量託管的孩子,在四歲半時表現出更高的語言發展水平、社交能力、記憶力,這種差別成功預測了孩子上學後的學業表現:即在四歲半時就表現出更高認知水平的孩子在入學後的認知學業表現(cognitive-academic achievement,包括閱讀能力、詞彙量、數學、邏輯類推能力)也會繼續保持在更高水平,並且當研究者10年之後再去測量這些已經15歲的孩子的認知學業表現時,這種當年就種下的差距仍然存在,甚至連比例都幾乎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託兒所質量與孩子認知學業表現(cognitive-academic achievement)之間的關係不是線性的,而是呈冪指數增長的。託管質量越高,對認知學業表現的提升效果就越明顯。這也意味着,將託兒所的質量從普通提高到優質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着非凡的影響。

三歲前送去託管對孩子一定不好?這到底是迷思還是科學? 第3張

這一正面影響對來自較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尤爲明顯。這些孩子無法從家庭中獲取較高質量的陪伴和早期教育,與其讓他們呆在家裏,送他們去高質量的託兒所反而對他們更有利。研究發現,儘早讓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俗稱窮人)的孩子上質量有保證的託兒所反而有助於減小他們與中產階級家庭孩子在小學入學時的認知發展差距。

至於如何評判託兒所的質量高低,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託兒所提供的照料和教育環境比家長能在家裏提供的更好,那麼送孩子去託兒所就是更佳選擇;如果託兒所的照料和教育質量達不到家裏的現有水平,那麼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孩子呆在家則爲更優選擇。

也有研究數據表明,無論是託兒所還是幼兒園,對孩子來說都不是必需的!如果家庭教育質量足夠高,能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教育活動及與小朋友接觸的社交環境的話,即使孩子不上託兒所和幼兒園,他們照樣與上了託兒所和幼兒園的同齡人無發展水平上的差距。

“託管時間越長,兒童越可能出現問題行爲”

這一結論並不新奇也非常好理解,大部分研究都表明託管的時長與兒童出現問題行爲的機率正相關,託管時長的增長會增加兒童表現出問題行爲的機率。依戀關係理論認爲這種問題行爲的出現是由親子聯結不夠強而導致的。

跟蹤至15歲的研究甚至表明,這種影響相關性在孩子15歲時仍然發生着作用。0-4歲期間因接受更長時間託管而出現問題行爲的孩子,在15歲時表現出更愛冒險(risk taking)和更容易衝動(impulsivity)。

不過請大家注意,長時間託管只是增加了問題行爲出現的可能性,並不代表每個孩子都一定會出現問題行爲,這其中家庭因素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比如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是否健康。在家中建立的健康親密的親子聯結是預防問題行爲出現的關鍵。

當然,由託管時長引起的出現問題行爲的可能性是可以被託管質量抵消一部分的,較高質量的託管可以減少問題行爲的發生,並且也有研究指出,增加託管時間對孩子將來的學業表現有正面提升。因此,在決定託管時長時,既要考慮到它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也不可忽視它的正面作用,需要家長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

“不同託管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天壤之別”

上文中提到的託兒所的好處都指的是正常的白天制託兒所,父母們每天接送孩子。還有一種較少見的寄宿制託兒所,即孩子不能每天與父母見面,晚上不能回家而是在託兒所過夜,真真正正地過着集體生活。國外也有不少研究者將這兩種類型的託兒所進行了對照研究,結果相當驚人。

研究者們連續觀察了被送去這兩種不同類型託兒所的孩子們的表現。第一天,兩組中的孩子們都表現出了相似的分離焦慮,都試圖挽留父母,在父母走後強烈期盼父母馬上回來。然而,白天制組的孩子在兩天之後就漸漸地表現得不那麼焦慮了,在父母走後,他們可以通過自我想象(fantasy)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託兒所照料者那裏尋求來自成人的安慰,花更多時間和同伴玩耍,或者沉浸在自己的玩偶遊戲中以取代獲取成人關注。每天下午當父母來接他們的時候,孩子們的反應適當而愉快,親子關係並未遭到破壞。

寄宿制組的孩子反應就大不同了。由於幾天都沒有見到父母,他們持續表現出高水平的焦慮情緒,對他人開始充滿敵意,對甜食的慾望暴增,不配合託兒所照料者的指令可是同時又不斷試圖從照料者那裏獲取更多的關注,生病率也明顯升高。三個星期後當寄宿制組的孩子終於又見到了父母時,他們拒絕接納父母,對來接他們的父母表現出疏遠和冷漠,親子關係遭到明顯傷害。

很多類似的對照研究都顯示,白天制和寄宿制託兒所不可相提並論,二者對孩子的發展與親子關係影響天壤之別。白天制的孩子因爲每天都能見到父母,下午和晚上能在家裏度過很長一段時間,與父母保持了良好的聯結,所以白天在託兒所的他們能放心愉快地玩耍。家,是孩子成長必需的搖籃,幼小心靈的庇護所。家長再忙也不能用寄宿制託兒所(或者幼兒園)代替家的作用。把孩子送去寄宿制託兒所或幼兒園的,才真的如依戀關係理論所說,會對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內在安全感造成重大沖擊。

總結

三歲在國內育兒專家眼裏看來是道門檻,國內專家普遍持有這樣的觀點:三歲前去託兒所就一定不好,三歲後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卻不上也一定不好。

首先,其實在兒童發展研究領域並沒有這樣的定論,大量研究者們也並沒有嚴格地將三歲作爲界限去研究三歲前和三歲後接受託管的影響,而一般將0至4(或5)歲作爲一個整體去研究,因爲,其實託管(託兒所或幼兒園)對0-5歲孩子的影響都是類似的,不論是上文中提到的正面還是負面影響。抓着三歲這個檻不放的都是耍流氓!

孩子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脆弱,他們具有天生的韌性。

被職場媽媽送去託兒所的孩子不一定就意味會缺失安全感和依戀關係,你在家時給予孩子的高質量陪伴和愛就是孩子的一顆定心丸,讓TA白天也能在託兒所安心從容地度過。

全職媽媽也不一定代表就比高質量的託兒所好,有的全職媽媽整天忙於家務做飯或者玩手機,真正剩下來專心陪孩子玩的時間並不多,又或者根本不懂兒童發展的規律。這種情況下,把孩子送到專業的託管機構,由專業人士陪伴孩子玩樂不失爲一種更好的選擇。

託兒所不是洪水猛獸,與許多事物一樣,它有它的兩面性。悠悠媽不是要鼓勵大家都把孩子送去託管,可是對於有這方面需求的人來說,放棄事業被迫呆在家裏照看孩子,或者把孩子扔給完全不懂教育的老人,亦或是學會利用高質量託兒所的正面影響,同時儘量在家彌補它的負面影響,這三種選擇你們覺得哪種更好呢?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難處,每家的父母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們不需要做完美媽媽,職場媽媽不用爲送孩子去託兒所而感到愧疚,不需要去羨慕全職媽媽;全職媽媽也沒必要相信只有整天陪着孩子的媽媽纔是給孩子最多的愛的媽媽,更不要因爲全職在家就覺得自己是在爲孩子做出犧牲!找到讓自己和孩子都舒服的教育方式纔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對孩子而言,父母陪伴的質量遠比時間長短重要。

參考文獻:

1.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ume 1, edited by Lois Wladis Hoffman, Martin L. Hoffman

2. Do Effects of Early Child Care Extend to Age 15 Years? 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and Youth Development, Child Dev. 2010 ; 81(3): 737–7563. How does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affect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early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5 (2010) 140–165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