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打不還手是怎麼回事

孩子打不還手是怎麼回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們的性格各有不同,差異很大。有些孩子開朗強勢,而有些內向怕事,甚至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那麼這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打不還手是怎麼回事

臻臻媽媽最近因爲2歲的臻臻太懦弱而心煩。帶臻臻去兒童樂園玩,他很專心的在搭積木,很快一個城堡就搭好了。這時,過來一個小朋友不由分說的就把城堡推倒了。臻臻居然一點不反抗,轉頭就去盪鞦韆了。

最讓媽媽生氣的是,臻臻帶着玩具小車在樓下玩,過來一個差不多年齡的男孩,不由分說就搶臻臻的玩具車,臻臻不肯,那個男孩狠狠打了臻臻一下,臻臻居然不知道還手,只能眼睜睜的看着玩具被搶走,傷心的大哭起來。臻臻媽媽不知道孩子爲什麼這麼懦弱?

在孩子的交往中,“被打”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

媽媽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很鬱悶爲什麼自己的孩子這麼好脾氣?又不忍心孩子受欺負,再怎麼教,孩子就是不知道還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被打了還不知道還手?


沒有感覺到對方在打自己

如果別人打在我們身上,我們都會感覺,爲什麼有的孩子被打也沒有感覺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感統中的觸覺。

觸覺,可以接收到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振動等感覺,人體對觸覺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防禦性反應,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另一種就是識別性反應,有辨識能力,感受到冷熱疼痛。

我們經常遇到觸覺敏感的孩子,與觸覺敏感相反的是觸覺遲鈍,也就是觸覺防禦不足,孩子對環境中一些細微的觸覺刺激很難感知到,反應很慢,顯得比較笨拙。

觸覺遲鈍的孩子,大腦的分辨能力比較弱,孩子就會表現的缺乏自我意識,不能很好的保護自己,學習東西也比一般孩子慢,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膽量不足

很多寶寶幼兒時期爬行不充分,經常被家長抱着,剝奪了孩子自由活動的機會,出門都是由家長用小車推着,很少運動,長期得不到鍛鍊,軀體和四肢顯得十分笨拙,身體協調性不良,對沒有把握的事情不敢嘗試,表現的特別膽小。

正因如此,對一些危險性活動,膽小的孩子從來不敢嘗試。很難融入新環境,做事情時特別容易緊張,沒自信。

在遇到危險時,常會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如果被小朋友打了,總是來不及躲閃,更不敢反擊。


家庭環境的影響

其實孩子造成這樣的一個原因跟家庭環境外部環境是有一定的聯繫的,首先在家裏的時候父母們會寵着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做了什麼都會順着孩子,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在潛意識認爲世界是美好的,平時父母也會教導不能打人,要乖乖的。

而在外面,不會有人像父母一樣包容孩子,孩子之間的玩耍更是不會謙讓,遇到強勢的孩子,不知道怎麼解決,因爲父母沒有教過,更沒有自我保護意識,不知道保護自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沉默不語,懦弱的心理。

再或者父母的脾氣不好,經常會充着孩子發火,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被別人打,也會失去判斷能力,不知道該不該還手,沒有勇氣。


不還手不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被“打”時,父母內心不爽是一定的,但此時父母一定要換一個角度來理解孩子的行爲,孩子的自身能力是否建立到位,有哪些能力需要加強?

絕不要因此責罵孩子,給孩子貼標籤,如果父母過度關注,糾結於“打”與“被打”、“欺負”與“被欺負”,只會把孩子成長過程中階段性的正常行爲強化爲問題,適得其反。


如何改善

與其糾結於孩子總被欺負,對孩子的軟弱行爲不滿,不如把精力放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多鍛鍊身體以及做一些觸覺訓練,讓孩子從內心到身體真正的強大起來。

父母需要認識到自己的教育責任,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行爲,給孩子營造適合的成長氛圍,並針對孩子的問題更多落實在具體措施上,相信孩子會逐漸變得大膽、自信起來。

懂孩子的心理比懂天書還難!不要緊,真的有辦法走進他們、瞭解他們!關注“衆艾感統國際教育中心”點擊—“課程中心”,只有更懂孩子,管教纔有價值!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