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媽媽會共情,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嗎?

媽媽會共情,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會共情,對孩子有多重要?你知道什麼是共情?共情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幫助?接下來看看下文了解一下吧。

星期天,我送9歲的樂樂去學畫畫,路上我們聊着天。?

我問他畫具畫紙怎沒拿,他說放畫室了。

我一聽,又下意識否定他的做法,又開啓了我的講道理模式:

你放畫室,會不會弄不見?假如別的小朋友拿錯或拿走呢?還是拿回家安全。

他聽了,一臉抗拒,不耐煩:“媽媽,你又來了,爲什麼總是這樣呢?爲什麼總不相信我的選擇呢?我說沒問題就沒問題,我已經寫了名字作標記了。”?

我聽了,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於是當即抑制自己想繼續教育他的衝動,深呼吸,然後肯定了他的想法。

我誠懇地跟他說:“兒子,我錯了,我不應該不相信你,你長大了,應該相信你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了。”?

趁勢再跟他探討,是不是他的作業也不用我督促了?這時候,他卻理性看待這件事了,他說:

媽媽,我覺得督促我做作業這件事是好的,你督促我,我就會在週六前做好作業,不用等到星期天急匆匆地做,累死又困死了。

他居然能理性地看待我囉嗦的“監督”,而不是一味否定我的“霸權”,那刻,我感動極了。?

媽媽會共情,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嗎?

記得很多時候,我不准他幹什麼或否定他的做法時,會跟他講道理,擺事實,我覺得我道理分析得很棒,連自己都感動了,他卻是用一臉的嫌棄來回應我。?

有時候乾脆不等我說完,或一開口說,他馬上說:“別說了,媽媽,好煩!”?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感覺到家長的權威被挑戰了。於是,便用粗暴的方式強制他。他總無奈地屈從,最後卻是留給我一記嫌棄的眼神。

我知道與他的溝通出現了問題,在教育方面也黔驢技窮了。

這一次的意外收穫,讓我知道了怎樣才能與兒子溝通,如何能孩子好好相處。

我在想,爲什麼樂樂此刻能如此的通情達理呢?

大概是因爲我站在了他那一邊,我從他的角度,看待他的做法,從而肯定了他的做法。他感覺到被尊重了,所以他願意敞開心扉與我進行良好的互動。

這個做法,心理學上有個專屬詞,叫“共情”,共情又譯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首先提出的概念。

按照羅傑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也即是說,共情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

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

有育兒專家說,在育兒手段中,共情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方法。

在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共情是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假期裏的一天,樂樂與兩位小表姐一起吃早餐,其間他與一個小表姐因座位鬧了點矛鬧,但都很快解決了問題。

這過程,我沒有參與,既沒有教育樂樂,說他應該把座位讓給客人;也沒有因爲那座位平時一直是樂樂的固定位置,而責怪小表姐不禮讓弟弟。

過了一會兒,我從房間裏出來,發現兩個小表姐很親密地擠在一塊坐着吃早餐,樂樂則一個人坐一邊,悶悶不樂的,眼裏還嵌着淚珠。?

那刻,我體會到他的心情,但我沒有像往常那樣詢問他,沒有講道理開解他,而是從他的角度,從他的心裏需要出發,我知道他那刻最需要什麼。?

於是,我用似是呵斥的卻輕鬆隨意語調教訓兩位小表姐:

你們怎麼回事呀?有座位不坐,非得粘在一起。落樂樂一個人坐着,姐姐怎能欺負弟弟呢!

她們看我帶着笑的教訓着,心裏沒有一點不愉快,也很誠懇地迴應:“我們沒有欺負他的,我們只是喜歡坐一起。”?

我似無意卻是有意對樂樂說了一句:“她們女孩就喜歡粘一起,粘粘乎乎的。”?

這時,我發現樂樂那受傷的表情沒有了,臉上又輕鬆愉快了,很認真的聽着我們對話,完了又愉快地動筷子吃早飯了。?

我知道,這個方式的安撫情緒又湊效了。

這過程中,我沒有采用同情的方式,一味呵護他受傷的心,而是從他的心裏出發,接納他的情緒,體會他的想法和內心感受,通過我的嘴將它表達出來。

那刻,敏感的他認爲表姐們這樣是孤立了他,所以他感覺到了受傷。

要撫平他受傷的情緒,首先,他得需要有人幫他把這種感受說出來;其次,他需要確認小表姐們並沒有在情感上孤立他。?

這就是“共情”的育兒手段,給予孩子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把想法表達出來。

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體會孩子的想法和內心感受,並將它表達出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這對他們今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共情”用對了,能迅速與孩子構建良好的溝通關係,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但錯用了“情”,會適得其反。

生活中,有許多家長在處理孩子的事宜上,以爲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實則不然。

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孩子摔跤了,媽媽就馬上安慰孩子“呀,寶貝一定好疼吧,媽媽知道你特別疼,想哭的話可以哭一會兒,來,媽媽抱着你”。

這似乎站在孩子這邊,瞭解孩子的情緒,及時給予撫慰。

實際上這是同情,並不是“共情”,其結果就是讓孩子真的感覺越來越疼,特別委屈,必須去媽媽懷裏好好哭一會兒!

共情並不表示同情,而是表示體貼,從而能夠讓孩子平息下來。?

就如上面的例子,如果用“共情”處理,那媽媽應該這樣做:寶貝跌倒了,確實有點疼了。

我們可以揉一揉,這樣是不是好一點了?你看,如果我們下次走這樣不平坦的路的時候慢一點,應該就不會跌倒了!

先是接納孩子此時的情緒,理性撫慰,然後引導孩子正面看待摔跤這件事,這樣孩子的情緒就被轉化,他也能正面看待這些生活的各種“小意外”、“小挫折”。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而後轉化自己的情緒,這對鍛鍊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讓孩子情緒平和,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寶貴的禮物之一。

朋友處理孩子的問題上,用了共情的方法。效果就很棒。

他說有一次兒子拿着新買的小汽車在路上玩,他便對兒子說:“哲哲,回家再玩吧,這裏人多,在地上玩會被踩壞的!”

哲哲新玩具到手,玩興正濃,哪裏肯聽呢!不巧,說話間小汽車跑遠了,恰巧被駛過的一輛汽車壓爛了!哲哲見狀立即大哭!

這時朋友是這樣安撫的:“哲哲,小汽車爛了,確實很可惜,爸爸知道你心裏挺難過的。下次我們不要在路上玩了,我們好好保護它!”哲哲點點頭。

朋友繼續鼓勵哲哲把小汽車撿回來,帶回去看看能不能修,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樣處理,事情很平穩過去了。他發現,用共情的方法,能很快平復孩子的情緒,並且非常好溝通。

“共情”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育兒方式,毋庸置疑了。

但有時候爸爸媽媽們卻把“情”使用過分,就如上述孩子摔跤媽媽撫慰的例子,其實這種用“情”太甚的例子日常隨時可見。

一個孩子爬遊樂設施的爬杆,試了幾次沒有成功,有點生氣的站在那裏。?

這時候,媽媽是這樣安撫寶寶的的:

哦,寶貝,這個確實很難爬,寶貝沒有爬上去心裏一定很難過了。來,媽媽抱抱你!等一下如果你還想試一下,媽媽就陪你,媽媽會保護你的,你放心,加油爬!如果你不想試了,也沒有關係的,媽媽還是愛你的。

這位媽媽似乎感受到了寶寶的挫敗情緒,又接納了他的情緒,但是結果不但沒有安撫了寶寶的情緒,反而讓寶寶更沮喪。?

媽媽做對了前部分,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他的挫敗,但後半部分卻是把“情”用氾濫了。

又如家裏來了陌生人,孩子嚇的躲到媽媽身後,媽媽說:

哦,寶貝,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家裏來了陌生人,確實讓你覺得緊張了,來,沒關係,媽媽陪你,一會兒就好了。

這樣等於告訴孩子“陌生人是可怕的”,這是不正當的導向。

這個事例中,同樣是媽媽只做對了前部分,理解並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但並沒有走最後一步——正面引導孩子看待問題。

怎樣才能真正估到“共情”,而不是僞共情?

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懂得尊重?

尊重孩子的個性、能力以及意願,而不是憑成人的感覺來判斷。

接納孩子的判斷,不過多的評論或者意圖替孩子做決定。以善意理解對方的觀點及行爲,而不是簡單的排斥。

2、學會傾聽??

共情並不僅僅是我們幫助孩子表達,首先應該給予孩子傾聽,鼓勵孩子自己說出來,我們全身心的聆聽對方的表達,不打斷孩子的敘述,不做價值判斷,努力體驗孩子的感受。

當然,也包括不僅僅聽取語言的表達,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爲,比如動作、表情、語調,,並給予讓相應的迴應,孩子感受到我們聽了並且聽懂了。?

3、正面引導孩子轉化情緒

做了前面兩步,我們就能很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情緒了。

但單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還不行,正面引導孩子理性看待問題,從而使孩子自己轉化情緒纔是共情最關鍵一步。

共情的主幹應該是理,而不是情。情必須在理的限制下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只有正確理解“共情”的含義,並正確用於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