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早期家庭教育的一些誤區,家長要警惕了!

早期家庭教育的一些誤區,家長要警惕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孩子進行早教該怎麼做?孩子的早教時間是早點好,還是晚點呢?下面小編要分享的是這些早教誤區,作爲家長要警惕了。

隨着關鍵期等觀念的傳播與早期教育意義的推廣,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早期教育越來越重視。

但是受競爭日益激烈化、低齡化的影響,家長對幼兒園的期待越來越高,急於求成和浮躁的社會風氣使得家長恨不得孩子早早就能把大學的內容都學完——忘了他們還是個孩子。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爾》這樣寫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進入了一些誤區。

一、只重視餵養而輕視教養

即便是重視餵養也只是給孩子“海吃胡塞”,不考慮進食方式、時間、地點、種族特點和營養結構。

最可怕的是忽視了孩子的教養,教養是指一個人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教養決定了一個孩子將來的品位、生活質量、精神狀態和生活的社會階層。

如果我們只重視餵養而輕視教養,會害了孩子。

教養是孩子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也是一個孩子的品性與涵養。

教養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因爲關懷,我們才能注意並準確地把握交往尺度,給別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間;我們纔會克服種種不便,使自己的行爲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注意處處使用禮貌用語,努力營造文雅平和的氛圍。

早期家庭教育的一些誤區,家長要警惕了!

有教養的人:

l 有愛心、誠待世,尊重他人、關心公益;

l 有分寸、能寬容,善解人意、堅韌勇敢;

l 有品位、重細節,溫文爾雅、謙遜體貼;

l 有德行、真君子,正派真誠、心胸寬闊;

l 有智慧、講科學,服從真理、光明磊落。

二、只重視認知而輕視運動

很多兒童智力量表都把運動能力作爲評估孩子智力的重要指標,很多認知學習的能力都是從運動協調能力遷移過來的。

可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常常忘記了“生命在於運動”這一點,總是被一些認知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急功近利的把關注點放在孩子送到早教機構能學什麼。

由於忽視了運動,最終導致孩子在幼兒園(或者上學)之後出現一些空間定向、身體意象方面的問題:

在應用精細肌肉書寫時不能靈活調控,仿畫圖形時出現障礙,以及不能靈活調節眼球周圍的肌肉,最終導致讀書的過程當中破詞破句、丟詞填詞、跳行串行等等閱讀障礙。

也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動作笨拙,經常會出現一些不隨意的動作,或者是缺乏肌肉記憶、位置感等等。

三、只重視能力而輕視習慣

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良好習慣也越容易鞏固住。

不良的學習習慣發現得越早,也越容易糾正,那種認爲“樹大自然直”的觀點是不可取的。

否則孩子不良習慣積累越多,越不容易建立良好的習慣,因爲任何習慣都是比較牢固的暫時神經聯繫,要想改變它,必須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費很大的氣力。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爲期待着您的獎勵、不良的言行需要您的矯正與約束、錯誤的行爲表現需要您給予必要的懲罰、身邊的各種現象需要您給他評判。

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需要家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培育。

家長要特別注意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因爲孩子的學習習慣,是從衆多的生活習慣中遷移而來。

如果生活習慣出了問題,孩子能力再強也不行。

孩子最糟糕的八個習慣:

l 看電視沒節制

l 愛玩電子遊戲

l 做事磨磨蹭蹭

l 說話含糊吞吐

l 父母喊他不動

l 玩完玩具不收

l 公共場合聲大

l 邋遢不愛乾淨

四、只重視規範而輕視道德

規範是指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標準,而道德更多自願地認同社會規範,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去踐行,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爲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規範要求變爲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自覺執行。

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有些孩子的道德底線會被隨意地突破,這類孩子往往缺乏自我約束能力,不能慎獨。

他們其實明白道理,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他們的道德只聽留在認知層面,無法轉化成行爲。

其根本在於幼兒時期家長對孩子過於驕縱慣養,造成孩子以自我爲中心、唯我獨尊的習慣。

孩子會因此變得自私自利,想不到別人,任何時候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忽視了道德。

五、只重視結果而輕視過程

我們是在每一天的過程中生活,每一天都不幸福就等於整個生命都不幸福。所以儘管我們注重事情的結果,因爲結果好了我們會更加快樂,但過程使我們的生命更充實。

有些事情,別人可以替你做,但無法替你感受,缺少了這一段心路歷程,你即使再成功,精神的田地裏依然是一片荒蕪。

成功的快樂、收穫的滿足,不在奮鬥的終點,而在拼搏的過程。該孩子走的路,要讓他自己去走,家長無法替代。

比如家長給孩子餵飯,只管他吃飽沒有,全然不顧他在吃的過程中有什麼感受和想法;

特別是有人邊拔開孩子搶筷子的小手,邊往孩子口裏填食物,更是扼殺了孩子學習吃飯的慾望和過程,讓孩子成爲一個“飯袋”而已!

肚子飽了,卻不會吃飯,這多麼糟糕!

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學會了什麼,而忽視孩子在學的過程當中是否快樂,忽視了孩子體驗過程的引導,導致好多孩子打小就厭學。

其實人生的快樂在於過程,每一天都是快樂的,生命纔會有質量。

六、只重視成材而輕視成人

現如今,知識以移動信息的方式存在於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何時何地通過不同媒介,都可以源源不斷地去獲得。

十多年前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就挑戰計算機深藍,結果敗北,2016年圍棋九段李世石與人工智能圍棋程序“阿爾法圍棋”(AlphaGo)之間的五番棋比賽。

比賽採用中國圍棋規則,最終結果是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以總比分4比1戰勝人類代表李世石。

這些告訴我們,未來好多事情可以交給機器去做,不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得去挑戰機器,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爲如何操作機器的人!

因此,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在學校裏學會多少知識,而是能否跟着家長和老師學習做人的道理,懂得真誠、善良、勤奮、謙遜、正直、整潔、仗義、秩序、節儉、有度、認真、 果敢、冷靜、禮貌、仁慈、博愛、守信、自強不息、堅韌不拔。

如果孩子做到了這些,哪怕他的學業成績不好,家長和老師都不必爲他的未來而擔心,因爲他已經具備了在社會上做人最重要的一些品質,他將來的生活一定會很充實,甚至大有作爲。

“才”的不足完全可以由“德”來彌補,缺少“德”的孩子爬得越高,只會摔得越慘。

七、只重視物質給予而輕視精神撫慰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精神撫慰比物質更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留下了很多戰爭孤兒,政府爲此建立了大量的孤兒院。

有些孤兒院建立在風景優美的遊覽區旁,有些孤兒院建在城市的鬧市區中,每個孤兒院的配給都是統一的。

可是最後發現在建在風景優美的、相對比較偏僻的孤兒院中孩子的死亡率遠遠高於建在城市鬧市區的孤兒院。

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之後發現,建在鬧市區的孤兒院,會有很多的志願者前去幫忙,他們和院裏的工作人員一起擁抱、親吻和照顧這些孤兒。而地處於偏僻的風景區的孤兒院裏,很少有志願者前往。

於是,人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肌膚飢渴症,就是說每個人的皮膚都是希望別人去撫觸的。一個人的肌膚對撫觸的渴望和嘴巴需要吃東西,身體需要能量的本質及重要性是一樣的。

這個理論在現實生活中也得到了驗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獼猴的實驗:

一個是胸前供有奶水裝置的鋼媽媽,24小時都有熱奶;另一個是柔軟的絨布媽媽。心理學家覺得小猴應該去找鋼媽媽。

於是把鋼媽媽擺在很重要的位置而把絨布媽媽扔在角落,可是最後的結果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小獼猴除非餓得迫不得已,一般情況下都跟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等這些小獼猴長大後,把它們放回猴羣當中,發現沒有一個從實驗室裏出來的小獼猴能夠合羣,到了發情的時候,它們拒絕交配。

就算小獼猴通過人工受孕,產下幼崽,孩子也會被它們掐死,或者當玩具一樣玩死。

獼猴和人類基因的相似度爲97.5%,這個試驗告訴我們,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生長不可或缺的東西。

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以工作繁忙爲藉口,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屋裏、給他買一些電子玩具或者把他交給電視,其實孩子更渴望的是來自於父母對他的精神撫慰。

八、只重視智力開發而輕視情商培養

情商是一個與人交往的能力,高情商的人容易得到人們信服。

我們的社會存在一個現象:高智商的人都在給高情商的人打工。

很多老闆的智商不是很高,但他有很高的情商,他能夠籠絡一批高智商的人來爲他創造更多的財富,幫他經營着龐大的企業。

情緒智商包含五個主要方面:

l 瞭解自我:監視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體驗,它是情緒智商的核心,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爲自己生活的主宰。

l 自我管理: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即能調控自己;

l 自我激勵: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

l 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慾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l 處理人際關係: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

九、只重視智力開發而輕視涵養智慧

智力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它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一個孩子聰明與否和爸爸媽媽的遺傳密切相關。

但智慧是源於智力、高於智力的存在,和遺傳沒有關係。

智慧是一個人看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思路、分析問題的策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

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

一個人高智商未必有大智慧,因爲智慧是完全後天習得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高智商的人犯低級錯誤的例子。

我讀過一個令人驚訝的真實故事,九十年代末期,北京一所知名大學的女研究生坐火車回老家途中,被兩個文盲的農民拐賣到山西朔州,在大山裏生下兩個孩子之後才逃出來,這就是典型的高智商沒智慧。

l 智者以環境爲中心看問題:重框架,看主體,看長遠;

l 智慧在戰略、在理念、在宏觀;

l 智慧是高屋建瓴,審時度勢,縱橫披靡,無往不利;

l 智慧是以柔克剛,仰觀滿天星斗,俯瞰人間煙火;

l 智者山水不露,穩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運籌帷幄,高屋建瓴;

l 有種水滴石穿的堅韌,有種坐山觀虎鬥的氣概,有種任你有千變萬化,我早已將你看穿的沉穩;

l 智慧的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遼闊,江河來歸;

十、只重視知識技能而輕視社會適應

只重視孩子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以至於孩子走上社會之後,有知識無智慧、有成績無常識、有慾望無節制、有目標無理想、有個性無合作、有心動無行動、唯權利棄義務、認契約丟道義、重效率輕公平、有靈活無原則,沒法適應社會,最終被社會所淘汰。

希望上面提到的這些能對大家有所啓發,家長們切記不能急功近利,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捨本求末。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