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之間的衝突該怎麼管?孩子受欺負這是最好的還擊

孩子之間的衝突該怎麼管?孩子受欺負這是最好的還擊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之間的衝突該怎麼管?不久前,有天我陪喆同學在小區裏玩耍,目睹了一起孩子之間的“搶地盤”事件。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要怎麼做呢?

一場實力懸殊的“對決”

在社區廣場旁邊,有個廢棄的花壇,裏面已經沒什麼花,更多的是草,還有樹。

有一次喆同學在廣場上玩滑梯和健身器械,我站在花壇邊等候,看到兩個三歲多的小姑娘正在花壇裏“探險”,一會兒挖出一條蚯蚓,一會兒找到一朵蘑菇,興奮不已。兩位媽媽站在花壇不遠處聊天。

突然,兩個身材高大壯碩的男孩,目測有六七歲了,闖進這片“祕密花園”,對兩個小女孩大聲宣佈,“這是我們的地盤,我們昨天就在這兒玩來着”,並且指着花壇裏的兩條小土溝說,“這些都是我們挖的,你們不能在這兒玩!”

看看喆同學在廣場上玩得挺好,暫時不需要我,便駐足旁觀。

其中一個小女孩據理力爭:“可是這是大家的地方,而且小朋友應該要分享!”

三歲多的小姑娘能這樣說,很勇敢,也算得上“有理有據”。但是男孩兒根本不理會小姑娘,大聲說:“快出去,不然我們不客氣了!”

女孩兒的媽媽雖然表情比剛纔嚴肅,但好像並不打算上前,只是站在原地觀望。

小女孩兒拉起小夥伴的手,悄悄說:“咱們先到旁邊觀察一下。”然後兩個小姑娘退到花壇邊,默默看着兩個高大的入侵者佔據了那片“祕密花園”。

觀察了一會兒,剛纔試圖講道理的那個小女孩兒拿起一根樹枝走過去,說:“大哥哥,這根樹枝你們需不需要啊?”男孩接過樹枝,反手就扔掉了,繼續惡聲惡語:“我們用不着這個!”

示好被拒絕,小女孩也沒生氣,只是退回來,繼續動腦筋,還跟小夥伴小聲商量着什麼,好像是“等一會兒說不定他們就走了”之類的話。然而兩個男孩兒並沒有要走的意思,一邊挖溝一邊還不忘警告兩個小姑娘:“你們趕緊去別的地方吧,這兒歸我們了!”

兩個小姑娘滿臉失望地離開,一邊走,一邊可憐巴巴地看媽媽。兩位媽媽這才走過來,各自安撫女兒。

一直在想辦法奪回“地盤”的小姑娘拉着媽媽的手說:“大哥哥不讓我們在這兒玩了。”

媽媽抱了抱她:“你需要媽媽幫你去跟哥哥商量一下嗎?或者咱們有更好的主意,比如一起去吃點水果,咱們已經玩了很久,正好需要休息一下,補充點能量。如果吃完水果還想回來玩,再跟大哥哥商量,好不好?”

兩個小姑娘聽到要吃水果,歡呼起來,離開花壇時一邊走一邊求證:“媽媽,你說大哥哥這樣做對不對啊?”

那位媽媽很有耐心:“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第一,這是公共區域,屬於大家,每個人都有權利在這裏玩耍,不能說是他們的。第二,如果他們想單獨在這裏玩,就應該遵從排隊原則,你們先到,那就由你們先玩,等你們離開以後,他們再進去玩。第三,他們表現得非常沒有禮貌……”

目送兩對母女走遠,我也帶喆同學往家走,腦子裏還想着剛纔的事。不知道後來小女孩有沒有問媽媽:既然他們做的不對,爲什麼沒人制止他們?或者,爲什麼媽媽不來幫我們把他們趕走?

那位媽媽的態度本身,已經是答案——

孩子,這世上確實有很多不公平的事,而且不是所有不公平都能完滿解決,如果你需要,媽媽可以幫助你。

媽媽希望給你多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你試着自己想辦法,去爭取一個滿意的結果。

如果實力太過懸殊,爭取不到,那也沒什麼大不了,別處自有別處的風景。

“第一時間替孩子解決問題”真的好嗎?

在公共遊樂場,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耍,大大小小的衝突很常見。有的父母在自家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會第一時間替孩子出頭,教訓別人家熊孩子。

咱們公號的朋友壯壯媽就曾遇到過這樣的事,在給我講述事情經過時,壯壯媽很委屈,也很無奈。

壯壯快三歲了,因爲比同齡孩子高很多,看着像四五歲一樣。那天,壯壯媽陪壯壯去早教中心上課,時間還早,就讓壯壯先在大廳裏玩一會兒。

正當壯壯媽跟老師交流課程情況時,忽然聽到自家孩子的哭聲,回頭一看,一位爺爺帶着孫女,正在嚴厲批評壯壯:“你這麼大了,竟然推小妹妹?小小年紀就會欺負人,長大還不得翻天?”

得知兒子跟小朋友動手了,壯壯媽連忙趕過去抱起自己孩子,向人家連聲道歉。那位爺爺順帶着數落了壯壯媽一頓,讓她“好好管教這個喜歡打人的孩子”。

壯壯媽一邊應着,一邊把壯壯抱到旁邊,安慰孩子的同時問孩子到底怎麼回事。壯壯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根本說不出話來。看那位爺爺離得遠了,旁邊一位媽媽說,是那個小女孩要壯壯手裏的玩具,要了兩次壯壯都不給,小女孩就直接上手了,壯壯急了,才推了她。

孩子之間的衝突該怎麼管?孩子受欺負這是最好的還擊

那位媽媽講得很委婉,壯壯媽還是聽明白了,知道壯壯不是要欺負誰,而是爲了保護玩具不被搶走才動的手。

儘管知道兒子受了委屈,壯壯媽還是很無奈。畢竟,孩子們在一起,不動手怎麼都好說,一旦動手,不管爲什麼,動手的人總歸是理虧。

後來,壯壯和小女孩分到了同一個班,才知道她比壯壯還大半歲呢。壯壯媽留心觀察過那個小女孩,發現她一般是由爺爺或奶奶帶着來,老人把孩子保護得特別好,一有風吹草動先把孩子護住,生怕孩子受欺負。

事實上,每次發生不愉快,一般都是因爲小女孩自己先有不合理的舉動,比如玩玩具不排隊、隨便動別人手裏的東西,導致對方動手。

壯壯媽很感慨,“她家裏人這麼護着她,卻不懂教她規矩,等她將來上了幼兒園,脫離家長視線的時候怎麼辦?誰都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受欺負,總體來說,還是那些懂道理、受歡迎的孩子比較不容易被欺負吧。”

沒錯,早在2010年,美國一項針對兒童情商發展的研究已經證實:

那些在人羣中更受歡迎的孩子,受人欺負的概率比溝通能力不足、行爲控制力弱的孩子要低60%。

我們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保護孩子,是出於愛孩子的本能。但對孩子的愛,有比保護更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儘早看到和感受到積極有效的溝通態度,練就受人歡迎的社交方式,逐漸幫助孩子養成自己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之間的衝突該怎麼管?

前面“搶地盤”事件中的那兩位媽媽,在女兒遇到明顯的不公平對待時,並未立刻出手去教訓那兩個不講理的男孩,而是自始至終緊盯着幾個孩子,看她們的神情就知道,她們做好了“一旦孩子發生肢體碰撞”就立刻上前制止的準備。畢竟孩子年齡差距很大,實力完全不在一個段位上。

這是對孩子之間衝突的干預原則之一:一旦雙方發生肢體衝撞,應立即制止,尤其是在衝突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

所以那兩位媽媽在面對自己孩子“被搶地盤”的局面時,看上去沒有“管”,實際上是做好了“管”的準備。

同時,她們清楚地對孩子表達了“如果你需要,媽媽可以幫忙”的態度,給了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一個內心感到安全的孩子,才更有勇氣去據理力爭。

最令人讚賞的是,那兩位媽媽整個過程中都表現得從容冷靜,客觀地給孩子分析對方錯在哪裏,應該怎樣做纔是正確的,努力給孩子輸出正面信息,幫孩子體會其中的是非曲直,從而掌握更爲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

這纔是我們“管”孩子的目的——不僅僅是制止就完了,而是告訴孩子以後碰到這樣的事可以用什麼方式去解決,這就是老話講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如果孩子已經盡力去解決問題了,卻沒達成滿意效果,比如那兩個小女孩,先是據理力爭,又嘗試向對方示好,但都沒能達成“一起玩”的目標,那可以想象孩子的情緒肯定是低落的。

此時,我們就該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必勉強孩子去做更多嘗試。可以用其他孩子感興趣的事安撫孩子的情緒,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跟孩子探討正確方法。

對於孩子之間發生的衝突,大人的心態很重要。我們需要明白,很多情況下,衝突只是孩子的一種交流方式而已。

比如兩個孩子一起搭積木,這個孩子想這樣搭,那個孩子想那樣搭,兩人年紀小,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沒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沒辦法理解對方是怎麼想的,衝突很自然就發生了。整個過程中,兩個小當事人根本就沒有誰在欺負誰的概念。

此時,大人一定不要因爲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就對別人家孩子橫加指責。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監護人,其監護方式如何,理論上講與我們無關——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衝突,如果處理得當,對孩子的成長都意義非凡;當衝空發生,與其教訓和指責別人家的孩子,不如把重點放在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收穫正面成長上。

每個孩子從接觸外界開始,就會遇到性格迥異的夥伴,在和小夥伴的相處過程中,他們會收穫開心、友誼,也會遭遇挫敗、排擠。

身爲媽媽,當孩子受到挫折,自然會心疼,但更長久的保護,是把衝突視爲讓孩子獲得人生經驗的機會從中發現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自控能力的不足,引導他們克服自身的侷限,慢慢學會去表達、去溝通、去融入、去自我保護、去消化不良情緒、去向人求助等等終身受益的能力。

畢竟,我們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也不可能永遠靠自己的力量去保護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在同其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學習和了解什麼時候可以適度爭取,什麼時候需要得體退讓。

也許孩子的努力爭取並沒有取得實際效果,也許孩子的退讓有時超出了底線,就讓我們抱着尊重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嘗試,永遠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