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受欺負忍讓還是還手?處理不好有大麻煩

孩子受欺負忍讓還是還手?處理不好有大麻煩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5年12月保定11歲女孩莉莉(化名)因爲一點矛盾被同班同學明明(化名)用縫衣針扎幾十次,還有兩根縫衣針扎入體內,有可能會造成莉莉終身癱瘓。此前,明明就曾用縫衣針扎過莉莉兩三次了,但老實膽小的莉莉都沒敢告訴老師和家人。甚至最後一次兩根縫衣針扎入了體內,刺入了骨頭,實在疼得受不了,也只是偷偷抹淚,不敢告訴家人。
曹格的女兒Grace(包子妹妹)憑藉其肉嘟嘟的臉、逗趣的性格收貨了一大票的粉絲。但是她的媽媽吳速玲在博客中透露,Grace曾經被同學笑醜,這讓作爲母親的她非常難過。
田亮在一次採訪中也自曝森碟在學校中會受到排擠:她還是會回到學校上課的,小朋友都沒有把她當明星,她一樣會受到欺負,在自己班裏也有人說“不要跟Cindy玩兒”,也有人際關係的問題。

孩子受欺負忍讓還是還手?處理不好有大麻煩

無論是明星家的孩子還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類似被欺負的問題。曾經有一位媽媽這樣說過,幼兒園就像一個小型動物園,每天上演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戲碼,教室、活動室是他們的戰場。這話雖然很誇張,卻也真實反映出與他人衝突和矛盾是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一部分,也是每個做父母的都要真實面對的問題。
孩子真的被欺負了嗎?家長要正確判斷“正常衝突”和“受欺負”父母在怒髮衝冠的那一刻,要先淡定下來,尤其要先判斷一下,孩子是不是真的被欺負了?

一般孩子們之間玩耍,有爭搶,都屬於正常,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只要他們都投入到當時的情境中,並沒有遇到情緒上的問題,父母就不要去打擾。孩子之間有時候就是通過一些肢體的接觸來交往的。他們之間的肢體接觸更多帶有遊戲的成分,並沒有太多“吃虧”不“吃虧”這樣的想法。如果家長時常把孩子間的摩擦解釋得很嚴重,孩子也會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更在意別人是否對自己有惡意,會把很多不是欺負的信息理解爲欺負,這對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長遠的人格發展都沒有好處。有些孩子甚至會潛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對自己“受害者”的評價信息,強化了“受欺負”的感覺,結果真變成一個哭哭涕涕的受氣包,“驗證”父母的評價。

欺負是用傲慢的態度或不講道理的行爲恫嚇或企圖脅迫、壓迫以及難爲對方;以及言語或肢體行爲對對方的身體、精神施加傷害。一般來講,孩子在外受了欺負,在家一定會有一些反常的表現,家長可以根據以下8種情況加以判斷。

1. 性格孤僻,在家中表現很安靜,不願意談論幼兒園發生的事情;
2. 經常與其他的小朋友或兄弟姐妹發生爭執,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好鬥;
3. 不願意去幼兒園,不想看見其他小朋友,上學的是會繞道走,放學回家後,也不願意出去和其他人出去玩,感覺孩子不快樂;
4. 放學回家之後,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物品不見了,身上經常有淤青或其他的外傷;
5. 回家時心情抑鬱,吃飯時卻狼吞虎嚥,極有可能是欺負他的孩子搶了他的午餐;
6. 不喜歡上學,甚至向家長要求轉學;
7. 經常頭疼、肚子疼或其他症狀,焦慮煩躁,失眠,做噩夢;
8. 不願意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裏玩,也經常拒絕別人的邀請。


孩子受欺負忍讓還是還手?處理不好有大麻煩 第2張


知道孩子受欺負時,家長千萬不要進入這三個誤區當孩子受欺負時,家長常會出現下面的這三種反應:

1不問青紅皁白,直接插手去警告對方或實施懲罰生活中有許多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和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時,總是擔憂孩子吃虧,他們可能會衝到孩子堆裏,阻止暴力遊戲的發生,更有些溺愛孩子的父母,甚至會護犢子幫孩子打人,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孩子之間的戰爭往往就像一場龍捲風,來得也快去得也快,可能上一秒鐘兩個孩子還互打互推痛哭流涕,下一秒鐘兩個人又握手言和一起玩得嘻嘻哈哈。如果父母參與其中,很容易將自身的情緒帶入進來,會產生“吃虧”“是非對錯”的觀點,總想要爭個是輸贏對錯,反而總會出現爭吵。

如果孩子的衝突沒有嚴重的安全危機,很多時候家長不必介入,給孩子留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己解決,不管他們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解決,孩子都在這場戰爭中學會了問題的解決方式,學會了人與人交往的技巧。如果家長充當了“世界警察”立即出面調停,雖然危機解決了,卻也剝奪了孩子寶貴的心理成長機會。

2家長氣自己的孩子沒有用,鼓勵孩子以牙還牙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受到欺負之後,經常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你爲什麼不揍他!”孩子之間的世界,其實和成人的世界一樣,也充斥着合作和競爭,也免不了口頭甚至肢體的衝突。但是他們之間的打鬥跟成人之間的打鬥是有着本質的區別的,他們之間的打鬧更多的帶有遊戲的成分,是一種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慢慢學會與周圍小朋友相處的方法。沒有所謂的吃虧與不吃虧的概念,只要能保證孩子的安全,沒有必要把孩子之間的打鬥看得過於嚴重。
如果讓孩子打回去,其實是在傳遞給他們一種錯誤的社會交往方式,如此一來,習慣自然,孩子有可能會演變成小暴徒,漸漸變成施暴者,當然,若孩子沒有反擊能力,他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加自卑。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多動腦筋思考,想辦法化解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而不是用拳頭解決問題。

3讓孩子顯示寬容大度,一味隱忍當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時,家長爲了維持友好的氣氛,總是要求孩子學會寬容大度,讓孩子隱忍。這種做法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只會讓孩子心理有陰影,變得膽小怕事,軟弱迴避,反而使孩子成爲同齡小朋友的出氣筒。
另外,當孩子發現,欺負人的壞孩子沒有受到懲罰,而禮貌忍讓的孩子卻經常被欺負時,這時,孩子的整個是非觀就會被顛覆。他們會對謙恭禮讓這種行爲產生強烈的質疑。如果孩子經常愛欺負、受委屈、憤怒的心情長期被壓抑,他就會針對這種狀態感到焦慮和恐懼。國外有研究人員研究了7000名兒童,發現經常被欺負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和自我傷害等行爲,其患抑鬱症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兩倍。

孩子受欺負忍讓還是還手?處理不好有大麻煩 第3張

正確引導,讓孩子自己解決戰爭一般而言,當孩子出現打鬧等行爲,父母介入時一定要公平對待,對事不對人。父母要做的是孩子問題的調解者而非參與者,要理智並客觀地解決問題。

1接納孩子的情緒當父母看到孩子哭着說自己受到欺負時,先不要急着抓住他追問,因爲不恰當的詢問會使孩子感到緊張,這時可以先抱抱孩子,或者拍拍孩子的肩膀,這些動作非常有利於讓孩子發泄不滿和委屈。

例如:
孩子:“爸爸,XX搶我的玩具車。”
家長:“哦,是嗎?”
孩子:“他還打我。”
家長:“孩子,你現在一定很疼吧?給爸爸媽媽說說好嗎?”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用“是嗎?”“嗯”“我明白了”等詞表示接納,這些簡短的話,可以換來孩子的信任和平靜心。


2耐心和孩子溝通,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當孩子的情緒平穩下來之後,要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經過,家長要認真地傾聽,判斷“欺負”的發生時別人的孩子太霸道,還是自己的孩子不小心惹怒了別人,又或者只是兒童之間的小摩擦。

例如:
家長:“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心裏很難過,也知道你很想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不過我知道今天你把XX推倒了,我心裏真的很難過。”
孩子:“……”
家長:“XX一直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把他推倒一定是有原因的,但是你看到她哭了,你的心裏也很難受吧。”


3引導孩子摸索出自己解決的辦法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在經歷、嘗試、體驗人際交往,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與機會,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問題並逐步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例如:
孩子被別的孩子壓在身下,如果只是把孩子拉開,讓孩子避開了同伴交往的衝突是不夠的,接下來父母需要問孩子:“這次媽媽在身邊,可以幫你把小朋友拉開,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而媽媽又不在你身邊,你該怎麼辦?”讓孩子逐漸找到合適的方法。

孩子受欺負忍讓還是還手?處理不好有大麻煩 第4張



不做小綿羊,大膽向對方開戰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當衝突無法避免的時候,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讓孩子做反擊:

1大聲說話,在氣勢上面壓倒對方幼兒園老師教過一句很實用的話,無論別人說什麼,小朋友只要回覆一句:說別人就是你自己!說這句的時候氣勢要足,嗓門要大,多說幾遍,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提高,周圍的人也能聽見,心理能力承受差一點的孩子就會示弱投降。

2連續提問,讓對方承認錯誤這是一個心理學老師的絕招,他說:幼兒園小朋友思維悠閒,只要充滿自信多次提問即可,比如“你憑什麼欺負人?!你除了打架還會做什麼?!你以爲你最厲害嗎?!”等等,多提問題,對方只要一想回答你的問題,一思考就激活了理性腦,但問題多他又回答不過來,大腦死機,就忘記動手了。

3跑,告訴老師,找幫手當孩子遇上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爲了避免捱打,一定不要硬碰硬,可以向老師或者其他人尋求幫助。

需牢記:在孩子們的衝突中,父母的最終目標,是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爲此,父母必須要學會尊重孩子,愛孩子。平日裏看見孩子們之間發生的小衝突,最好信任孩子能夠處理得好,把孩子們之間的衝突還給孩子自己,唯此,孩子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衝突解決之道。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